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當前經濟建設管理中應該如何去加強對節能減排的發展及應用,同時該如何去應用這些措施呢?在目前經濟新應用的條例有哪些呢?《商業經濟》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摘要:節能減排同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相互關聯、互相促進,只有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才能把過高的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來。首先要抓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由于其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各方面,要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我國能源消耗過高、污染排放量大,要大力提高現有產業和企業的節能減排能力。其次加大力度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并通過財稅、金融、價格、投資等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走上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再者從根本上推進節能減排,有選擇性地招商引資。最后,完善企業的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和安全、質量、技術等市場準入標準;健全項目、規劃以及決策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能源、資源消耗審核制度;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執法監管,并加大對破壞資源、污染環境企業的懲處力度,從建設、生產、流通以及使用等各個環節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中國經濟,節能減排,經濟制度
Abstrac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rationality shift correlated with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only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ionality shift to higher energy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s down. First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key areas, key industries and key enterprises of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due to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aspects, to highlight the key, seiz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ollution emissions are big in our country,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bility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Secondly, intensify efforts to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and through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finance, prices, investment policy measures, such as to encourage and guide enterprises on the road to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economy. Moreover fundamentally promote day % E
一、引言
本文考察的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是引入科學發展觀這一約束條件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引入科學發展觀這一約束條件,就是在考察基于科學發展觀視角的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時,聯系經濟發展方式合理轉變對科學發展觀的影響,在計量基于科學發展觀視角的經濟發展方式合理轉變時,將經濟發展方式合理轉變對科學發展觀的影響內化到經濟發展方式合理轉變中。如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科學發展觀帶來積極的、有利的、正的影響,就將這種正的影響量化并計入經濟發展方式合理轉變之中,使計量出來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合理性值得到提高;如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科學發展觀帶來消極的、不利的、負的影響,就使計量出來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合理性值減少。
完善的經濟制度,不僅能推動經濟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帶動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合理化調整是體制轉換的核心,這種調整實現了人們之間關系的協調,能影響到經濟增長與發展要素的關系以及增強其協調,從而使經濟發展方式趨向合理性。在體制轉變與創新過程中,首先,要加大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力度,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大力推進公有制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建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其次,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府管理體制的創新,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服務環境和信用環境,提高我國投資環境的綜合競爭力,為經濟發展方式的合理轉變提供良好的配套條件和服務體系。
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總是針對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言的。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造就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也就有著不同的衡量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的標準。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適應性,即經濟發展方式與社會生產的目的、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社會經濟制度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的程度。第二,協調性,即經濟發展方式與社會、環境等之間協調的程度。第三,效益性,即經濟發展方式應該使經濟整體的運行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性,而且這里的收益不僅指經濟效益而且還有社會效益。
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是經濟發展方式對經濟發展要求的適應性,某種經濟發展方式越適應特定條件下經濟發展的要求,該經濟發展方式的合理性就越強,越能促進經濟活動持續健康發展。本文所論述的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是指符合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第一要義是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所以經濟發展方式
合理性轉變,不僅僅指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的轉變或從外延增長向內涵增長的轉變,而且還應該包括以下幾項基本轉變:向發展目標的多元化轉變;向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并舉轉變;向以人為本這一發展核心轉變;向經濟結構全面優化的轉變;向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發展方式轉變和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內在要求的準確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各種不同的重大關系,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
二、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的規律與必要性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經濟社會發展是不斷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但是這樣的發展是有條件的,只有達到一定的物質技術等條件,低層次才會向高層次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是如此,是不斷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依次經過資源粗放型發展方式、資源集約型發展方式、結構優化型發展方式、制度改進型發展方式、科技創新型發展方式。
經濟社會比較落后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是資源粗放型發展方式,這個時期是高投入低產出來提高經濟總量的發展,這個時期經濟發展等于經濟增長。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總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帶來的是資源枯竭等現象,經濟社會就要求經濟運行質量提高,節約資源,發展方式就轉變為資源集約型發展方式,此階段的發展水平有所提升,資源利用率提升,但此階段經濟發展仍然等于經濟增長。等到資源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比較成熟,就轉化為層次更高的結構優化型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階段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分離,此階段以后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都分離,經濟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還涵蓋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些因素。結構優化型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到成熟階段就自然而然轉化為科技創新型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階段和知識經濟結合在一起,大大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結構優化型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成熟,就到了最高階段的制度改進型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階段就要求改進政府職能,完善監督體系,從制度上為經濟發展提供便利。其實在每個階段由于經濟社會的一些問題,經濟發展方式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種方式為主的多因素合力型發展方式,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不斷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的,使得經濟發展方式越來合理化。
1.我國自身的經濟社會狀況要求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大規模上升,但是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也是粗放型為主的發展方式,存在著能源消耗過高、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嚴重、經濟社會環境發展不協調、難循環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不符合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我國仍然面臨著人均收入水平低、工業化和城鎮化滯后、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多種問題。因此我國必須通過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科技先進以及效率又高的又好又快的更高級形式的經濟發展方式。 2.外部環境要求我國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在全球化國際化背景下,外部經濟環境存在著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并存,而且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將長期持續存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政府職能、宏觀調節手段和風險防范機制還不健全,我國作為貿易大國的粗放型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來說過低,難以形成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勢必遇到綠色標準、勞工標準、技術標準等貿易壁壘,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會受到世界性經濟周期波動、各種危機等的影響,例如歐債危機、美國的債務危機。因此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粗放型為主的發展方式轉變為更高級的發展方式,也就是要求經濟發展方式的合理性轉變。
三、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的計量與評價
1.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上文理論分析,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綜合評價指標應該由經濟效益、經濟發展的要素配置、經濟結構、經濟與社會和諧、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和諧五個層面構成。本文構建了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表1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評價體系及指標權重
目標層一級指標權重二級指標權重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評價指標體系經濟效益層面指標
完成了評價指標的選定后,就需要確定一種適宜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指標的賦權,并在此基礎上構造出綜合評價模型。本文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合理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是在專家咨詢的基礎上,構建各指標的權重矩陣,運用層次分析法(孫日瑤,宋憲華)的基本原理,確定出各項指標權重。
在構建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評價指標體系,并確定了各層次指標權重的基礎上,通過公式S=∑ni=1Wi?Fij計算每個層次指標的加權算術平均數,得出每個層次指標的評價值,然后將各層指標的評價值在考慮各層次指標的權重,用前面的公式可計算出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的綜合評價值,用這一評價值來反映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的水平。式中n為綜合評價指標個數,W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Fij為第j年在第i個評價指標上的得分。
2.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評價
資料來源:各項分值通過查閱《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年份的數據通過綜合統計方法處理得出。
從表2的數據顯示中可以看出:從2000年至2011年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合理性性在總體上呈現逐年改善的狀態,且改善的速度基本上逐年遞增,但整體得分不高,經濟發展方式的合理性水平還處在比較低的水平,經濟發展方式是粗放型為主的多因素合力型發展方式。具體從各個層面來看:
第一,經濟效益層面。從2000年到2011年,經濟發展的效益水平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其中只有在2000年到2002年略有波動,2011年的經濟發展效益水平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35.35%,但絕對水平仍然較低,表明我國經發展經濟發展以數量為主,經濟發展方式還是以粗放式為主的發展方式。
第二,經濟發展的要素配置層面。經濟發展的要素配置的合理性水平與其他層面相比目前處在最高水平,且從2000年到2011年的增長速度最快,絕對水平也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所需的各要素配置越來越合理,各要素供給的比例越來越協調。
第三,經濟結構層面。從2000年到2011年我國經濟結構在整體上呈現出優化的趨勢,但是各年份之間波動比較頻繁,經濟結構優化的趨勢不穩定,且總體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水平的提高。
第四,社會和諧層面。從2000年至2011年,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與社會和諧的水平總體得到提升,但是波動也較為頻繁,上升的趨勢不穩定,總體水平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分配不合理。
第五,經濟發展方式與資源環境和諧層面。從2000年到2011年,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與資源環境和諧的水平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且下降的幅度較大。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GDP的增長水平大幅度提高,而資源環境和諧的水平卻呈現下降的趨勢,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經濟發展方式的合理性水平不高。
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的對策
1.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首先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的形成。優化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以及廢舊物品回收利用的稅收、信貸優惠和國家投資與補貼政策,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稀缺程度以及環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資源類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擴大節能、節水產品實施政府采購的范圍,加強資源對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約束。其次是加強競爭制度建設,處理好競爭、壟斷之間的關系,優化競爭環境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進市場化進程,加強我國競爭秩序和競爭環境的法制和制度建設,增強競爭在創新、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三方面的作用。盡力消除競爭秩序和競爭環境所面臨的地方保護、行政壟斷、壟斷性并購、知識產權保護和行業自律限制定價等問題。再次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理順收入分配關系,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城鎮化步伐。針對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一些發達國家比依然比較貧困,城鄉人均收入差距逐漸擴大,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最后要調整財政支出,把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集中共同投入到司法、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就業、生態環境等領域,為社會的有效運行提供必需的安全、穩定、預期和公平環境,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四是擴大內需。從現代化目標和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占GDP比重偏低,努力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的長期戰略,但要倡導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 2.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這是實現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的關鍵,就是調整經濟結構,資源消耗結構、收入結構、人口結構等由經濟結構決定,經濟結構影響著城市功能、環境質量、生活品質,抓住經濟結構問題,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主線,調整經濟結構就真正推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趨向合理性。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以及全面提高第三產業的競爭力。一是在我國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及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我國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大力推進城鎮化。二是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技術創新體系,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促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趨向合理性。
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的關鍵,首先,要建立能激勵科學研究和技術在生產中運用的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其次,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從而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的主體;再者,要加快實現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高效利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資源,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最后,要加強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大力提高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優勢作用,進而確保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從而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趨向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