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對于金融市場層面的調節 ,應當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 ,滿足境內外機構的資金需求。目前我國企業融資結構仍存在過于單一的問題 ,企業融資依然主要依靠銀行貸款 ,直接融資比重過低 ,在我國壓縮信貸規模的宏觀調控背景下 ,一些國內企業只能轉向境外市場融資 ,進一步加劇了國際收支不平衡。因此 ,需要繼續優化金融市場結構 ,推動債券、 股票等市場的平衡協調發展 ,并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 ,完成各市場間的無縫對接。論文發表:《新金融》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新金融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新金融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新金融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關鍵詞:金融機構,銀行,業務
出臺對金融機構自身結售匯業務的管理規定,完善對金融機構自身結售匯業務的管理。金融機構作為各類經濟主體的資金集散地,自身外匯收支和結售匯行為對外匯管理政策的執行效果和國際收支狀況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在金融業內外雙向開放進程加快和結售匯業務種類不斷增多的趨勢下,金融機構自身收付匯和結售匯的規模與范圍都將日益增大。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特別是改制后面對股東層面的利潤壓力,金融機構自身也有較強的結匯傾向,境外金融機構更是可以利用在我國國內設立的分支機構投入外匯資金結匯。建議針對中外資金融機構的不同特點,盡快出臺涵蓋金融機構各類自身收付匯和結售匯的管理辦法,規范金融機構自身收付匯和結售匯行為。
加強對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的管理,落實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政策。從對銀行日常結售匯監管和現場檢查情況看,目前外匯指定銀行特別是外資銀行對結售匯綜合頭寸的統計和控制,與監管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難以達到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的政策目的。建議通過以下手段加強對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的監測和管理:進一步明確對外匯指定銀行結售匯會計科目設置和記錄的要求,督促銀行真正設置和實際使用結售匯會計科目,做好綜合頭寸統計的基礎工作;加強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政策的宣傳培訓,部分銀行對結售匯頭寸的理解與外匯局結售匯綜合頭寸的概念存在較大差異,加強對銀行管理人員的政策宣傳和培訓;加大現場檢查的力度,維護管理政策的嚴肅性,通過現場檢查發現銀行對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政策執行的情況和問題,加大對違反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政策銀行的處罰力度,保證政策的有效實施。
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外匯儲備大增長是全球經濟失衡在中國開放中的具體表現, 一方面使我國獲得了充足的國際支付能力, 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實力和信心。另一方面, 也為我國平衡內外部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國際收支失衡的現狀, 放大了脆弱性, 加大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難度, 增加了貿易糾紛和貿易摩擦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此, 我國相關部門需要采取包括結構性改革在內的一攬子措施, 一是綜合運用匯率、 出口退稅加工貿易政策, 調節進出口總量和結構; 二是積極擴大進口; 三是擴大對外投資,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四是提高國內儲蓄利用效率、 緩解或扭轉內部經濟失衡; 五是加大外匯管理的執法力度。
增加政府職能 ,擴大內需。在貿易順差巨大的情況下 ,增強國內消費是消化長期高速增長的投資形成產能的唯一途徑。更重要的是 ,持續、 穩定、 合理比重的國內需求是維持 GDP長期穩定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因此 ,增加國內需求也是解決 “雙順差” 不平衡最根本的途徑。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醫療以及教育體系 ,加快對相關公共設施的建設 ,并在此基礎上 ,帶動和發展具有高技術、 高附加值的產業 ,吸引微觀經濟主體參與 ,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通過政府和媒體抵制資源不合理利用。在政府方面 ,應當在各地政府當中 ,積極推廣并采用更能反映資源稀缺性和體現經濟外部性的綠色 GDP 來衡量各地政府的績效。通過政府從更加宏觀的方面把握整個地方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在媒體方面 ,可以通過媒體來加大宣傳節約資源 ,反對浪費等觀念 ,從人的價值觀上來影響微觀經濟體的經濟行為 ,引導其更加健康合理地消費。
進一步理順資源價格體系 ,征收資源費、 排污費 ,提高高能耗、 高污染企業成本。通過征收資源費(稅) 、 排污費(稅) ,將廠商生產的負的外部效應成本化 ,也就是將社會成本反映在廠商的產品生產成本中。當前我國價格體系尤其是資源類價格體系未能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這使得企業喪失了技術創新、 設備更新或強化管理以降低消耗、 減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
實施 “走出去” 戰略 ,擴大對外投資。積極探索多元化、 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 ,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 ,擴大國際經濟技術領域、 途徑和方式 ,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 ,帶動產品、 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 ,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 ,為實施 “走出去” 戰略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