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自2013年起實施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學生在前三學期按照學科大類進行通識教育,第三學期進行專業分流工作,從第四學期開始按照細分專業進行專業教育。大類培養模式旨在適應新時代的人才需求,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但在專業分流的過程中,專業分布失衡、學生選擇盲目、師資保障不足、教育管理分散等問題逐漸暴露,本文在分析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專業分流和分流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大類培養模式 經管類專業 專業分流
大類招生培養模式是高校根據我國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教學改革,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的深刻變革,是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化和發展,也是學校進行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在“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下,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育人體系,培養綜合性的復合型人才,對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社會人才需求多樣化發展需要有重要意義。
1 專業分流工作流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自2013年起開始實行大類招生培養模式,針對三個系部設置了“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經濟與貿易類”三個大類招生專業,采取“1.5+2.5”的培養模式,學生進校后前三學期按統一培養計劃修讀大類基礎課程,學院在第三學期組織專業介紹以及分流政策、分流實施方案宣講等系列專業分流工作。
自2014年至2020年共完成7次專業分流工作,也在實施過程中積極探索不同的專業分流模式。其中,2014年采用“志愿優先,不設專業上下限”的“自由選擇”模式,2015、2016年采用“志愿優先,綜合成績排序,設置專業上限”的“綜合測評”模式,自2017年起采用“志愿優先,學業成績排序,設置專業上限”的“第一志愿”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這之后的專業分流情況較為穩定。
“第一志愿”模式對學生選擇和專業接收均設置了上限,學院根據各方面實際情況提出各專業接收名額,報學校審批后向學生公布。學生根據各大類可供選擇的專業填報志愿,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生可以填報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等三個專業志愿,工商管理類學生可以填報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等三個專業志愿,經濟與貿易類學生可以填報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等兩個專業志愿。專業分流工作小組根據學生填報志愿、平均學分績點和各專業可容納學生人數上限進行專業分流,專業分類結束后學生進入不同專業按照各自專業培養計劃繼續學習。
2 學生對專業分流的認知
在2016級學生專業分流前,我們就學生認知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62份,回收有效問卷331份,回收率91.4%。
在“是否了解專業分流的具體流程”一題中,“很了解”的同學僅有11.18%,“基本了解”的同學有61.93%,仍有26.89%的同學表示“不了解”。在“當前專業分流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難”一題中,57.7%的同學認為是“不了解各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未來就業情況”,51.36%的同學“擔心自己成績不夠高,不能選擇理想專業”,42.9%的同學認為“不知道如何選擇選擇專業”,40.79%的同學“不了解專業分流的具體操作過程”,還有11.78%的同學認為“自己的興趣和家里人的意見不能統一”。
而在專業選擇方面,在“選擇專業的理由”一題中,76.74%的同學選擇的是“個人的興趣”,74.92%的同學認為是“未來的職業規劃和該專業相符”,28.7%的同學選擇的是“家長的意見”,22.66%的同學“聽說這個專業以后就業好”,14.8%的同學覺得是“為了以后好保研、考研”,還有6.04%和2.11%的人分別選擇了“身邊的人都要選該專業,隨大流”和“對專業無所謂,分到什么就是什么”。
在“分流后,若被調劑到不了解或不喜歡的專業,你會采取什么方法應對”一題中,46.83%的同學選擇了“先學習這門專業,在有能力的情況下輔修自己喜歡的專業”,28.4%的同學選擇“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這門專業,并認真學好這門專業”,還有23.87%的同學選擇“努力學習,擇機轉專業”。
從調研情況來看,學生對于專業分流的認知還很不到位,對于工作流程的了解程度不高,也在專業分流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問題和困難。
3 專業分流面臨的問題
本文選取2016級學生專業分流的相關數據,結合學生專業分流后的學習發展情況,研究在專業分流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3.1 專業分布明顯失衡
從相關數據可以發現,不管是采取何種專業分流模式,由于不同專業發展步調不一致,基于學生自主選擇下的專業分流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扎堆”現象,不同專業間的學生人數嚴重失衡。會計學、金融學成為了學生眼中的“熱門專業”,專業人數一度超過100人,而對比來看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則選擇寥寥,專業人數常年在20人以內,第一志愿填報率僅有10%左右,這也為后續學生的專業選擇帶來了消極影響,部分專業冗員、部分專業缺人也導致了專業建設不均衡、支撐力度不足的問題。
3.2 學生選擇容易盲目
專業分流時學生對于要選擇的專業存在很大程度的認知不足,更多依據家長建議、往年分流情況、就業形勢等進行專業選擇,沒有充分考慮個人與專業的適配度,對專業的未來發展和個人的職業規劃都沒有充分的了解。還有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喜歡“隨大流”,往往身邊同學選擇什么專業自己也跟著選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這也使得很多學生在專業分流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認為自己不適合本專業,也不打算從事專業相關的崗位,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缺少動力,進而選擇轉專業或跨考其他專業研究生。
3.3 課程師資保障不足
從專業分流的情況來看,部分專業的學生與教師人數明顯失衡,課程設置安排與師資匹配現狀不一致,尤其個別熱門專業師資過少,需要一人承擔多門基礎課程教學,無法開設多元化的選修課程,這也限制了學生對專業的深入探索和研究。部分教師對本專業課程的針對性還存在固有觀念,對通識課程增加、專業課程減少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或者反對本專業學生選修其他專業課程,同時,大類培養模式下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需求大大增加,部分通識課程也存在課程資源匱乏、師資保障不足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