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問題亟待解決。基于此,對河南省南樂縣農村經濟現狀、問題及農村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策進行論述。
關鍵詞 農業經濟;生態;環境保護;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經濟休系不斷壯大,運作模式不斷更新,經營范圍不斷擴大,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南樂縣的經濟增長,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化肥、農藥過量應用、畜禽糞便處理方式不科學等,導致農村生態被破壞,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健康、持續增長,要采取措施,確保在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上開展農業生產和加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投入品和廢棄物利用率,從而減少農業生產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1 南樂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1 種植業結構逐步優化
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優質小麥達到1.47萬公頃,優質瓜菜4 000 hm2,優質花生3 333 hm2,優質大豆2 667 hm2,古寺郎胡蘿卜發展到667 hm2;建成高標準農田6 667 hm2,全縣設施農業面積發展到
2 133 hm2[1]。
1.2 三產融合全面提速
牢固樹立全產業鏈發展理念,堅持區域布局、重點突出、三產融合,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進一步加快,全縣累計土地流轉1.59萬公頃,土地托管4 286.7 hm2。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全縣核查農村集體資產9.67億元。多種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創新村社合一、產業融合、村企合作等6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全縣32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有集體經濟收入,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有219個,占比68%。
2 存在問題
2.1 種植模式單一
目前,農民對土地投入的勞動力很少,缺乏長遠規劃和科技運用意識,對傳統經驗依賴性強,技術含量低。農業廢棄物利用模式單一,利用率低。種植種類只局限于常規種植的農作物,如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忽視市場供需農作物及經濟附加值高的農作物,導致種植業收入低[2]。
2.2 農業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鄉鎮企業發展因技術含量低、粗放經營,廢棄物處理不夠完善,不能做到達標排放。集約化養殖糞污處理達標率低,周邊沒有足夠的耕地消納,導致大量氮、磷流失,引起水體和地下水源污染。農戶為追求產量增施化肥,導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加重水體污染。農藥濫用致使農產品品質下降、安全水平下降。劣質不達標農膜的應用引起土壤和生活環境污染。由于農村地區污染物處理體系不健全,導致大量的生活和生產垃圾隨意丟棄,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情況嚴重的甚至危及到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
2.3 經營理念有待提高
受傳統觀念影響,農民在農產品的生產經營上只滿足于產量的增加,不重視質量的提高,導致縣內普遍存在農產品質量不高、產量過剩、價格偏低等情況。而且長期以來,農民沒有市場化種植的經營理念,導致廣大農民種植農產品同類化嚴重,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形成惡性循環競爭,農產品價格降低,農業經濟收入微薄。農村剩余勞動力也嚴重浪費,由于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得不到解決,部分農民考慮到該問題,不再選擇外出務工。而進城務工人員沒有經過專業技能培訓,因專業技能限制,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工作環境差,收入偏低,無法創造與其自身勞動水平對等的經
濟效益。
2.4 農業生產規模較小
農業生產多采用農戶分散經營的生產經營方式,難以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且農村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導致大量的物力、人力都浪費在傳統耕作上,不能有效接軌現代種植技術,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農村建筑面積的增加,為了發展本地經濟、美化環境,大量土地被用來打造景觀工程,耕地占用問題嚴重,導致人均擁有耕地面積逐年下降。
3 農村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策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利用積極有效的方式、措施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鄉鎮、村級干部、職能部門等要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三夏、三秋期間早安排、早部署,強化宣傳秸稈禁燒政策,增強群眾意識,形成群眾不敢燒、不能燒、不想燒的局面。另外,可積極開展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模式的宣傳,在保質保量的同時,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1 制定科學發展規劃
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好農業發展規劃,科學推廣農業種植養殖新模式、新品種,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業經濟[3]。南樂縣針對可降解地膜應用推廣編制了《南樂縣推廣使用可降解農用地膜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實施方案》《南樂縣推廣應用可降解農用地膜專項資金補貼辦法》和《南樂縣推廣應用可降解農用地膜專項資金補貼辦法(試行)》,政策的出臺加快了南樂縣可降解地膜推廣的力度。
在發展規劃的同時,針對鄉鎮企業提供寬松政策,使鄉鎮成為企業的堅強后盾,讓企業享有環境治理的收益權,激發企業的環保意識。建立起環境治理示范點,充分發揮示范點的帶動作用。
3.2 轉變傳統農業經營模式
結合南樂縣生產實際,加大農技培訓及綠色農業宣傳力度,適當推廣經濟作物,調整產業結構,扶持類似于“西紅柿小鎮”“依禾農莊”等產學研一體企業,探索出適宜南樂縣的生態高效模式。
3.3 推進農藥減量增效
南樂縣在2020年農藥利用率達到40%,日作業能力達2 000 hm2,在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積極響應綠色農業號召,應繼續扶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引進新型植保機械,不斷提高統防統治作業能力、植保技術服務能力、采用精細霧化法進行施藥等措施,減少因農戶操作不規范導致的農藥過量情況的產生。
3.4 實現化肥減量增效
通過實施化肥減量增效項目,每年建立農作物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2~3個,通過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化肥深施、水肥一體化和新功能肥料應用等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3.5 大力推廣可降解地膜的應用
南樂縣從2018年開始進行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所用地膜費用均由縣財政支持,降解地膜受氣候、土壤、水質、栽培條件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大面積推廣之前需要進行試驗、示范。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探索出了露地栽培、設施栽培等不同農作物栽培方法,及不同時期地膜的配方和厚度。可降解地膜在自然條件下能夠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對土壤和環境無污染,從源頭上解決聚乙烯吹塑地膜引起的污染問題。
3.6 推進種養結合、加大執法力度
大力推廣畜—沼—菜、畜—沼—糧等多種類種養循環模式,推動以畜禽糞污為主要原料的沼氣工程[4],實施了南樂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蔬菜尾菜、秸稈處理項目,把生態、有機、循環和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緊密結合起來,打造有機、安全、健康的農產品產業鏈,建設集畜禽養殖、水果、蔬菜種植為一體的南樂縣生態循環種養系統農業產業園,促進農牧業生產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協調發展。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借助法律加強農業生態保護,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真正實現有法可依、有規可依。加強與其他政府部門的合作,形成部門聯動。加強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管理與監督,實現企業引進與環保同步。
4 發展綠色農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4.1 農村發展與自然資源相結合
將農村發展與自然資源相結合,提高利用率,協調推進農業清潔生產,促進農村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5]。積極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模式,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節水、節肥、節藥、節地農業,探索提升畜禽糞污、秸稈、農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等資源化利用率的方法。
4.2 多力合作,共同發展綠色農業
市、縣政府要集中力量治理污染問題,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不斷調理農業生產方式,結合高效合理的技術手段,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達到優質優價。提升農民思想水平,引導農民自覺減少農村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三廢”排放。合力打造生態農業,擴大農產品生產規模,有效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5 結語
生態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勢日益突顯,為了能夠進一步確保經濟的穩步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做好監督管理,對當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要進行重點分析與解決。同時要加大農業發展資金支持力度,鼓勵職能部門、相關企業積極探索新的生態發展模式,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環保同步。
參考文獻:
[1] 陳曉華.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行政管理改革,2013(3):10-15.
[2] 楊偉章,楊浙.生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有效途徑[J].新農村(黑龍江),2011(12):47-48.
[3] 王啟梅.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經濟關鍵研究[J].營銷界,2021(12):112-113.
[4] 牛泊鈞.新時代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的思考[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1):27-28.
[5] 李靜.淺析新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對策[J].山西農經,2021(1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