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提要:協同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戰略,是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本文以2013-2019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從混合所有制改革異質資源融合的視角,將我國混合所有制企業劃分為財務收益、內部控制、資本配置和研發資源四個子系統并進行綜合水平測算,實證檢驗混合所有制企業異質資源系統協同度與投資效率的關系。研究發現,系統整體協同度與投資效率顯著正相關,表明混合所有制異質資源的空間關聯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企業投資效率;觀察子系統的協同發展演化特征發現,財務收益子系統與內部控制子系統的協同度最高,與研發資源子系統的協同度最低。本文的研究結論對于混改國企克服短板效應,實現使各子系統協同發展具有較強的實踐啟示。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異質資源;協同;投資效率
作者:霍曉萍
一、引言
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高水平的競爭促進異質資本的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最終促使異質資源主體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高級形態和高階范式[1]。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通常涉及國家戰略資源、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國計民生領域,其經營存續關系到整個國家經濟的穩定運行和高質量發展,因此國企改革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和核心內容[2]。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九大會議等明確提出國企改革的方向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的時代主題。當前的“混改”強調的是資源共享、強化激勵、提高效率,是在股權多元化的基礎上,實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目標[3]。而實現這一根本目標需依托于高質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因此,混改企業不僅強調實質性的資本融合,更要突出資本融合后的全方位整合;不僅強調改革中的“混到位”,更要突出混合后的“改到位”。伴隨著非公有制企業的市場進入和發展壯大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逐步實踐,科學全面的評價混改企業的異質資源融合水平和混改效應就顯得至關重要。
縱觀現有文獻對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大多從股權類型或控制權強度的變化出發,單獨考察異質股東股權結構參與和高層治理參與的影響作用[4-5]。然而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有股東與非國有股東在資源稟賦、經營理念及決策風格等方面差異顯著[3],異質股東之間的異質資源融合對企業混改績效的實質性影響效應,卻鮮有關注。張偉華等(2016)[6]發現公司實際控制權配置是股東在契約締結過程中基于股東資源稟賦的博弈結果,民營企業大股東之間關系維持的核心在于股東資源及其相互依賴性;代彬等(2016)[7]提出應更好地協調異質股東利益以充分利用各類型的股東資源實現股東資源與企業戰略的耦合;李明敏等(2019)[3]則通過案例分析揭示出混合所有制企業資源異質股東一體化共生關系形成的關鍵要素。文獻回顧發現,關于混合所有制股東資源的研究也僅停留在異質資源的融合機理和驅動條件方面,并未對資源融合的程度和協同效應的發揮進行合理的度量和評價。
基于協同理論,只有各子系統協同配合、良性互動,產生超越各要素的單獨作用,才能實現整個系統的聯合效應和良性發展[8]。異質資本之間實現高水平和高層次的互利共生、協調合作和生態共建的發展格局,對于進一步釋放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紅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并實現全局效率優化至關重要。而構建混合所有制企業協同要素體系的評價研究有助于資源系統的建設及協同效應的發揮[9]。鑒于此,本文試突破已有研究的資源系統邊界,從資源博弈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系統耦合協同性出發,借鑒平衡記分卡(BSC)的思想,考慮財務與非財務、短期與長期、過程和結果、外部和內部的平衡,從財務收益、資本配置、內部控制和研發資源四個方面劃分子系統并進行科學評價,探究異質資源系統的空間關聯效應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異質股東與高管的博弈分析
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作為異質性的經濟行為主體,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中必然會以其經濟特征和利益訴求進行動態的經濟行為博弈,并且各有其行為進路。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引入異質資本實現治理結構優化,資源優勢共享,改進國企運作效率。根據資源基礎理論,一個企業在發展中所需要的大量資源要素完全依賴市場競爭來獲取不符合客觀實際[10],而股東作為異質資源的載體成為擴大企業優勢資源的關鍵承擔者。國有股東與非國有股東通過混合所有制這一平臺進行資源的動態博弈,實現資源稟賦的不斷優化和優勢協同,預期將對企業的投資決策產生積極影響。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融合,豐富了企業的資源要素集合,形成不同的資源束,增強企業投資決策的反應能力[11]。同時,非國有股東作為“合作博弈”的另一利益主體,其控制的異質性資源在參與公司治理的過程中與國有股東進行積極融合,可有效緩解國有企業存在的經理人監督和激勵機制相對匱乏、委托代理鏈過長以及所有者缺位現象導致的委托代理問題[12-13],減少經理人在公司經營和資源配置過程中采取的非效率投資、在職消費等機會主義行為[14],提高投資決策有效性。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異質資源融合的過程中,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作為異質性的經濟行為主體,會為了獲得存量資源的協同收益選擇積極融合策略以實現“1+1>2”的協同效應,也會受到有限理性的影響而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以獲取最大收益[15]。同時在所有權和經營權越來越分散的現實情況下,真正掌握經營決策權的高管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會受到異質資源主體博弈行為的影響。現對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不同利益主體的行為選擇進行分析:
1模型的假設
(1)博弈參與人集合為國有股東、非國有股東和經理人,且參與人均是自利理性的。
(2)參與人的行動順序為:國有股東行動→國有股東和非國有股東行動→經理人行動。
(3)參與人的行動空間:國有股東和非國有股東為以其資源選擇積極融合和消極融合;經理人為誠實型(按照簽約內容開展投資活動)和違約型(選擇利己行為)。
(4)R1、R2分別為國有股東和非國有股東獨立進行項目投資的凈收益;U為國有股東與非國有股東積極進行異質資源融合所產生的協同收益;國有股東持股比例為α,非國有股東持股比例為1-α;C1、C2分別為國有股東與非國有股東進行資源融合時所投入的成本;在國有股東與非國有股東進行異質資源融合的過程中,一方遵守契約積極融合,而另一方進行機會主義行為而選擇消極融合時,消極融合的一方獲得的機會主義收益分別為E1、E2。
(5)異質股東進行資源融合后,高管的行為選擇有兩種:一種選擇與股東利益趨同,如約開展投資活動,另一種是利用職位權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產生機會主義行為。Ai代表在不同策略組合下高管經營公司帶來的收入;股東給予高管的固定薪酬為S0,股權份額為β;B代表經理人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獲得的額外收益;C是異質股東積極融合情況下對高管行為的監督成本;Z是經理人產生機會主義行為的懲罰。
2基本博弈式表達
基于以上假設,可得出國有股東和非國有股東異質資源融合博弈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同時可得出異質股東進行資源融合與經理人的博弈矩陣(見表2)。
3博弈模型分析
由表1的支付矩陣可以看出,無論是由誰發起,國有股東與非國有股東采取積極融合的一致性行為的條件是:R1+αU-C1>R1+E1,R2+(1-α)U-C2>R2+E2,即:
由式(1)和式(2)可看出,當協同收益越大,融合的成本越小,消極融合的機會主義收益越少,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國有股東和非國有股東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會選擇積極融合的一致行動。
在表2的支付收益矩陣中,假設x表示異質股東積極融合的概率,y表示高管低效投資的概率。當異質股東選擇積極融合和消極融合時的預期收益分別為:
由以上分析可知:①協同收益、融合成本、消極融合的機會主義收益會對異質資本的策略選擇產生影響,增大協同收益,減少融合成本和機會主義收益能夠促使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積極融合;②高管的違約行為受異質股東監督成本的影響,一旦高管的違約行為被發現,懲罰力度越大,高管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概率越低;③當高管采取低效率投資的機會主義收益越大時,異質股東采取積極融合的概率越大,說明異質股東積極融合對經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具有一定的監督和約束作用。
(二)異質資源協同與投資效率
由以上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異質股東以其差異化資源稟賦進行積極融合,將對高管的機會主義行為產生抑制作用,提高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投資效率。但多數研究指出,混合所有制僅僅完成了股權結構的“加減法”,而并未實現異質資源的高效融合和聚變效應[13]。因此,要實現改革目標,取得改革紅利,不僅在于異質資源的互補性和適配度,還在于異質股東在動態博弈過程中,將異質資源高效地整合并轉化為公司資源及其競爭優勢。
王斌(2020)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旨在通過股權結構多元化的“混”的形式實現真正意義上資源的“合”。“混”是手段,“合”才是改革的關鍵。國有股東的資源稟賦在于其獲得政治資源的優越性,其與政府的天然聯系,在財務和政治上能夠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融資渠道的多元化使其面臨的融資約束較低,降低了企業所面臨的外部風險和政策不確定性。基于“扶持之手”的理論,國有股東與政府建立更緊密的政企關系,實現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資源獲取和吸納效應,從而提升企業的資源獲取能力[16];雖然非國有股東不具有政治關聯和社會性負擔所帶來的資源優勢,但其靈活的市場機制、高效的資本運營和配置效率、優秀的企業家精神以及豐富的要素資源是民營股東所區別于國有股東的顯著的差異化特征[17-18];同時,外資股東作為完善制度要素的代言人,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先進的發展理念以及國際化的市場信息能在公司治理過程中提供重要的資源要素[7]。異質股東資源差異性和互補性特征顯著,混合所有制正是提供了一種彌補自有資源缺口、突破能力限制、發揮協同合作優勢的制度安排[3],而異質資源聚合效應的發揮依賴于資源系統的高效融合和協調耦合。
基于協同理論,唯有各資源子系統不斷提高資源系統間的耦合協同,才能實現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競爭優勢提升和價值增長[2,19]。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在資源稟賦、經營理念、利益訴求等方面的異質性,存在的非兼容基因決定了彼此間的高效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融合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要求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系統應具有緊密的耦合性,并達到全局互聯角度的協同性。基于上述觀點,本文按照平衡記分卡(BSC)的思想構建混合所有制企業異質資源體系,以股東利益最大化這一財務目標為主線,劃分為財務收益、內部控制、資本配置和研發資源四個子系統,以目標協同、資源協同、內控協同、創新協同等四個維度分析評價混合所有制企業這一多主體構成的開放系統的協同態勢。本文預期異質資源子系統的耦合協同將對企業投資效率產生積極影響。財務收益、內部控制、研發資源、資本配置四個子系統反映了財務與非財務、短期與長期、內部與外部、結果與過程的平衡,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一方面,企業高質量的內部控制、研發創新以及資本配置是實現財務收益的基礎保障。另一方面,企業實現內部控制優化、高層次研發創新以及高效的資本配置均需要依賴于企業的財務資源。集中體現了以目標共同實現的理念進行多目標和過程的優化和協調,最終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因此,財務效應與其余三個子系統的耦合協同度越高,異質資源的融合程度和空間關聯程度越高,越能發揮異質資源的協同優勢,提高混合所有制企業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效率。
推薦閱讀:夜經濟方面的論文在哪些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