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變遷歷程。與“二戰”結束后相比,今天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雖然仍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三大機構為主渠道,但治理主體的廣泛性、治理領域的豐富性、治理機制的多元性和治理規則的復雜性,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弊端與局限性日益暴露,與國際形勢變化的不適應、不對稱前所未有,亟待調整、改革和完善。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經濟全球化模式深刻轉換,全球生產力發展和國際力量對比變化將呈現新態勢,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有望朝著更加包容、普惠、平衡和有效的方向演進,將經歷長期曲折的過程。
關鍵詞:全球經濟 治理結構 經濟全球化 國際經貿規則
作者:楊長湧
一、全球經濟治理結構的現狀
當今世界,主權國家政府通過形成三類組織和合作機制,對全球經濟進行治理。一是實體性國際組織,主要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這些機構制定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則體系,擁有比較龐大的專職工作人員隊伍,仍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主渠道。二是非實體性合作機制,包括二十國集團(G20)、七國集團(G7)、金磚國家(BRICS)等,主要為成員國提供對話、磋商和政策協調平臺,一般不具有規則構建功能,也沒有龐大的專職工作人員隊伍。三是由一國提出、多國參與的經濟合作倡議,主要是“一帶一路”,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模式和方案。
(一)WTO、IMF和WB為支柱的傳統機制仍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主渠道
盡管全球經濟治理的領域日益豐富、機制日益多元,但WTO、IMF 和WB等三大實體性國際組織仍是主渠道。這三大機構具有其他機制短期難以企及的優勢:一是所涉領域十分重要。國際經濟活動雖然紛繁復雜,但商品和資本流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內容,因此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構成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主要部分。WTO是國際貿易領域唯一的多邊機構,IMF和WB是國際貨幣金融領域的主要支柱,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二是成員眾多。目前,WTO、IMF和WB分別有164個、189個和189個成員,包括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國是否是這幾個機構的成員,特別是WTO和IMF的成員,成為其是否融入國際經濟規則體系的重要標志。三是專業化優勢。WOT專門負責處理國際貿易相關的問題,IMF和WB專門處理國際貨幣金融相關的問題。這三大機構在70多年的運行中,在各自專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案例,能夠對國際貿易和國際貨幣金融運行提供有效的監測與指導,為各國貿易、貨幣和金融等領域的規則構建與能力建設提供比較專業的意見及建議。四是實體化優勢。這三大機構都建立了一套有約束力的規則體系,且都有專職人員隊伍負責規則實施,某種意義上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國際法基礎。相較之下,G20、G7等非實體性合作機制主要側重于對話、磋商和協調,一般不會形成有約束力的規則,涉及到具體領域的具體問題,往往需要依靠WTO、IMF等既有規則體系。
(二)G20成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
G20之所以能成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具有兩大優勢:一是成員涵蓋面廣、代表性強,構成兼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目前,G20成員人口占全球的2/3、國土面積占全球的55%、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全球的86%、貿易額占全球的75%。二是G20既有領導人峰會進行戰略引領,又有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以及貿易、勞工就業、農業、能源、數字經濟、衛生等專業部長會議進行具體政策協調,對全球經濟金融熱點問題能夠產生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強大影響力。
2016年舉行的G20領導人杭州峰會上,中國運用議題和議程設置主動權,引導峰會形成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引領性、機制性的成果,首次全面闡釋中國的全球經濟治理觀,首次把創新作為核心成果,首次把發展議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邊投資規則框架,首次發布氣候變化問題主席聲明,首次把綠色金融列入G20議程,特別是在《G20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下建立了一套量化指標體系,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國印記。
(三)金磚國家等新興機制成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途徑
隨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機制參與到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經濟合作中,其中最重要、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當屬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其成員涵蓋亞洲國家(中國和印度)、歐洲國家(俄羅斯)、非洲國家(南非)和美洲國家(巴西),國土面積占世界領土總面積的26.5%,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2.1%,經濟總量約占世界的1/4,在IMF的份額占比為14.84%,在WB的投票權占比為13.39%,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中具有很強代表性和影響力。2017年9月在中國福建廈門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中國作為東道主首次提出“金磚+”的概念,舉辦了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邀請埃及、幾內亞、墨西哥、塔吉克斯坦、泰國等五國領導人與金磚國家領導人一起,圍繞“深化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主題進行了討論。“金磚+”概念的提出和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的舉辦,某種程度上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走向更加開放、更具彈性、更好推動南南合作和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標志。
(四)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經濟治理帶來重大新氣象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更屬于世界,是中國為改善全球經濟治理貢獻的中國智慧和方案。“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另起爐灶,不是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推倒重來,而是在接受和參與既有治理體系的基礎上,基于中國的發展經驗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愿望,從增量上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使其更加優化、更能適應國際經濟局勢變化,最終目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多,為世界各國發展搭建了新平臺、提供了新機遇,也給全球經濟治理開辟了新路徑、帶來了新氣象。與其他機制相比,“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四個特點,使其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能夠獨樹一幟、特色鮮明。
推薦閱讀:評經濟師職稱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