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國際經濟正處于劇烈變動的調整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歐美發達國家陷入經濟低增長和社會矛盾不斷凸顯的困境,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戰不斷升級,原有經濟貿易秩序受到沖擊,一些國家用新的自由貿易協議推行國際經貿規則。新興經濟體利用經濟全球化和現有國際經貿秩序加速發展,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不斷縮小。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更注重產業升級和經濟提質。在此背景下,中國于2013年9月推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試驗區成為深化改革的試驗田。在國際經濟新形勢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應著力于改善投資環境、對標國際經貿新規則、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改善人才機制、促進產業升級、對接“一帶一路”,將其建設成為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新高地。
[關鍵詞] 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國際經貿新規則
《開封大學學報》是由河南省教育廳主管、開封大學主辦的文理綜合性學術刊物,1987年6月創刊,1998年9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2013年9月至2019年8月,中國分五批次批準了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形成了東西南北中協調、陸海統籌的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在中國主動擴大開放時,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因經濟發展緩慢、社會矛盾凸顯等原因,卻走向貿易保護和供應鏈切割的道路。貿易戰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負面作用日益明顯,全球經濟增速減緩,使我國深化改革面臨不利的國際形勢。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新興市場在原有國際經濟秩序下加快發展,縮小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距離,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希望通過制定國際經貿新規則,保持其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面對國際經濟新形勢,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應排除困難、抓住機遇,探索可復制推廣的改革開放新舉措。
一、當前國際經濟新形勢概述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其中中國的發展成就尤為突出。國際格局進入轉型調整期,歐美發達國家感受到利益被發展中國家擠占,希望通過貿易保護、重組供應鏈、重新制定國際經貿規則等手段維護其絕對領先的地位。
(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全球化的態度逆轉
發達國家經濟停滯不前、國內矛盾日益凸顯,經濟霸權不斷被削弱,因而出現逆全球化的傾向;發展中國家卻逐步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從國際貿易分工中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因而支持全球化并主張擴大開放。作為理性的國際主體,每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既采取貿易保護,又主張貿易自由。采取哪種政策的關鍵在于是否符合本國的利益、統治者的利益。
拉爾夫·戈莫里(Ralph E.Gomory)和鮑莫爾(William J. Baumol)從生產力變化的角度解釋了貿易摩擦的成因,即當一國生產力水平非常落后時,其工業化貿易伙伴國將從它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生產率普遍提高中受益;但當落后國生產力進步超過某一狀態時,會降低他國的整體福利,導致貿易國之間的利益重新分配,從而引發沖突和貿易摩擦[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逐漸實現民族解放和政治獨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利用資本和技術的全球性流動、產業的全球性擴展、貿易的全球性發展等條件,實現了經濟發展和政治影響力的綜合提升。
這種崛起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多個維度上均有體現,但以經濟層面的表現最為突出[3]。從橫向對比來看,發展中國家成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重要位置,貿易依存度迅速提升,并通過全球化紅利促進本國經濟快速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歐美發達國家曾經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和受益者,但隨著其絕對優勢被削減,國內政治和經濟問題日益凸顯,逆全球化就成了其轉移國內矛盾的“替罪羊”。歐美發達國家已變成逆全球化的主要鼓吹者和策動者,借貿易公平、知識產權保護等名義實行單邊主義政策,相關措施可能與原有世界貿易規則相沖突,甚至為了保護本國利益損害他國利益。
從總體上來看,發展中國家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取得補償性發展,正從自由貿易中受益,因而更傾向于支持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發達國家卻因后起國家的追趕縮小了在世界體系中的領先地位和福利差距,與后發展國家之間形成激烈的競爭,反而走向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的道路。
(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不斷增加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所占分量大幅提升。新興經濟體主張加大經濟開放力度,通過國際產業分工和國際貿易迅速崛起,世界經濟重心逐漸向新興經濟體轉移。據世界銀行統計,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躍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占全球總投資額的1/3。
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所持有的財富和金融資產也大幅增加,外匯儲備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2/3,它們的主權財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資產已經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4]。另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從2002年與2017年的數據對比來看,不同收入層次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所占份額變化如下:中等收入國家所占份額由17%增至35%;中低收入國家所占份額由4%增至8%;中高收入國家由13%增至27%;而全球人口不到五分之一的高收入國家所占份額由83%降至64%,這一比重可能將進一步下滑1。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度持續增加改變了世界經濟版圖。2019年2月8日,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一份題為《2050年的世界:全球經濟秩序如何改變》的報告中預測,到2050年,全球經濟重心將由G72轉移到E73,新興經濟體將會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4。新興經濟體的世界話語權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并不匹配,但發達國家也為經濟利益和社會福利不斷被新興經濟體分割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