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經濟增長與教育財政支出區域性差異分析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經濟學時間:瀏覽:

  [提要] 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及作用效果向來是學者關注和研究的熱門問題。本文基于var模型,進行平穩型檢驗、殘差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分析,研究東中西部地區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地區差異,并提出與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財政教育支持政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教育;var模型;地區差異性

經濟論文投稿

  《新疆財經大學學報》(季刊)2001年創刊。本刊為綜合性學術期刊,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堅持質量及時的原則,立足新疆,面向全國。

  一、教育對經濟增長效應作用機制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平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在2003~2007年甚至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中國經濟能夠實現如此快速的增長,其背后原因是投入要素增長帶來的粗放式經濟增長。但隨著資源進一步集約,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階段,進入新常態。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表明,資本、勞動和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資本通過擴大再生產帶動經濟增長,增加勞動的投入量也帶來經濟的增長,同時人力資本通過優化制度,改進技術,節約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而教育主要通過以下機制影響三個要素:一是教育通過提升人力資本,優化制度,進而影響經濟增長。二是教育通過提高人的認知水平,帶動投資。很多農村人口在城市求學有了學歷后留在城市促進了城鎮化水平,同時投資會隨著人的認知的提高進入新興技術行業拉動經濟增長。

  三是教育通過把勞動密集型行業轉變為資源集約型行業,驅動產業結構升級,改進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帶動經濟增長。教育存在經濟效益,早在1961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便在《教育和經濟增長》一文中用量化的方法分析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接著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在1962年《美國經濟增長因素和我們面臨的選擇》文章中指出教育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在測度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引入教育投入量,即Y=AK?琢L?茁E?酌,來分析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

  經濟的迅速發展也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各地區出現了高校擴招、高校擴建、受教育人數激增、教育財政投資上升等現象。這些現象都表明經濟增長和教育之間存在互相促進的關系。但是在全國經濟增長與教育財政性支出上升的現象掩蓋了東中西部經濟發展與教育的不相適應,各地區經濟出現了發展不均衡,伴隨著出現了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現象。因此,國家先后出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等政策。本文基于各地區教育財政支出和地區經濟增長研究分析東、中、西地區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二、模型構建

  Sims(1980)提出 “向量自回歸”模型。該模型研究方法是將多個變量放在一起,作為一個系統來預測,使得預測相互自洽。該則var(p)模型形式為:

  三、教育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

  (一)數據來源及處理。本文數據時間跨度從1998~2017年。鑒于研究數據的準確性和可獲得性,本文選取我國31個省份數據分析(不含港澳臺),其中經濟總量以中國31個省份地區生產總值(GDP)和教育財政支出(EDU)為指標。各年地區生產總值和教育財政投入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由于對數據進行對數變換并不會改變數據原來的協整關系,并且可以使其趨勢線性化,消除原來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因此對地區生產總值和教育財政支出總額分別取自然對數,記為:ln_gdp、ln_edu,按照經濟區域劃分為東中西部分別進行分析。

  (二)平穩性檢驗。時間序列會存在不平穩性,所以首先要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對數化后的變量存在時間趨勢,東中西三個地區實際GDP對數和EDU對數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隨著時間有線性增長趨勢,可能為單位根過程。

  本文使用ADF檢驗法對變量ln_gdp和ln_edu進行平穩性檢驗。由表1~表3中經濟增長和教育財政支出變量的對數可以看出,代表經濟增長和教育支出的變量ln_gdp與ln_edu存在單位根,檢驗不穩定,表明這三個地區在5%顯著性水平下兩個時間序列均是非平穩的。進一步對一階差分進行單位根檢驗。(表1、表2、表3)

  由西部地區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得知:△ln_gdp的ADF統計量-6.075<-3.000,△ln_edu的ADF統計量-4.506<-3.000,一階差分ADF統計量都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ADF臨界值,結果表明西部地區在5%顯著性水平下一階差分為平穩時間序列。

  由中部地區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得知:△ln_gdp的ADF統計量-5.113<-3.000,△ln_edu的ADF統計量-4.357<-3.000,一階差分ADF統計量都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ADF臨界值,結果表明中部地區在5%顯著性水平下一階差分為平穩時間序列。

  由東部地區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得知:△ln_gdp的ADF統計量-5.006<-3.000,△ln_edu的ADF統計量-5.035<-3.000,一階差分ADF統計量都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ADF臨界值,結果表明東部地區在5%顯著性水平下一階差分為平穩時間序列。

  (三)殘差檢驗。首先得到三個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支出的VAR模型,參數估計如下:

  1、西部地區

  △ln_gdp=0.192△ln_gdp(-1)+0.158△ln_gdp (-2)+0.154△ln_edu(-1)-0.067△ln_edu(-2)+0.766

  △ln_edu=0.104△ln_gdp(-1)+0.346△ln_gdp (-2)+0.526△ln_edu(-1)-0.391△ln_edu(-2)+0.984

  2、中部地區

  △ln_gdp=0.535△ln_gdp(-1)+0.993△ln_gdp (-2)-0.207△ln_edu(-1)-0.392△ln_edu(-2)+0.562

  △ln_edu=1.227△ln_gdp(-1)-0.268△ln_gdp (-2)+0.174△ln_edu(-1)-0.406△ln_edu(-2)+0.635

  3、東部地區

  △ln_gdp=0.625△ln_gdp(-1)+0.224△ln_gdp (-2)-0.438△ln_edu(-1)-0.158△ln_edu(-2)+0.517

  △ln_edu=1.048△ln_gdp(-1)+0.591△ln_gdp (-2)-0.404△ln_edu(-1)-0.378△ln_edu(-2)+0.241

  估計結果表明三個地區所建立的方程擬合程度都較高。從擬合結果來看,教育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對三個地區VAR系統性進行檢驗,檢驗發現東中西地區AR根都在單位元的內部,因此本文中所建立的VAR系統是平穩的。

  (四)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格蘭杰1969年提出經濟學中常常需要確定所研究變量的因果關系,如果兩個變量之間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則可以通過格蘭杰原因對格蘭杰結果進行經濟預測。通過檢驗發現,西部地區教育財政投入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這表明西部地區教育財政投入對地區經濟增長有一定的貢獻。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是教育財政支出的Granger原因,表明中部地區經濟增長對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影響。東部地區經濟增長是教育財政支出的Granger原因,表明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對地區財政支出存在影響。

  (五)脈沖響應分析。由以上Granger因果分析我們得到教育財政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傳導機制,為進一步分析財政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考慮脈沖響函數圖,用圖形直觀的反映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如下所示的脈沖響應圖反映了對內生變量的一個沖擊后所引起另一個變量的反應程度。

  如圖1,橫軸是滯后階數的步長,縱軸是響應程度。陰影部分為置信區間。從圖1來看,西部地區當教育財政投入有一個單位正向的沖擊,也即為增加一單位的標準差,經濟增長是正向反應,表明教育財政投入促進了地區經濟的增長,地區經濟增長水平提升,但是這種正向的沖擊在第二期到第三期在緩慢下降,隨著時間推移,最終經濟增長在第四期趨向于零,此后一直處于平穩狀態。同時,當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有一個單位正向的標準差沖擊時,教育財政投入一直下降到第四期,從第四期開始接近于零,此后一直處于平穩狀態。(圖1)

  圖2,中部地區當教育財政投入增加一單位正向的標準差沖擊時,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變化,只有微小的波動,在第四期后長期處于平穩狀態。同時,當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有一個單位正向的標準差沖擊時,教育財政支出在第一期先上升,達到最大值,隨后在第二期到第三期逐漸下降,到第三期后有微小的波動,但始終趨近于零,處于平穩狀態。(圖2)

  圖3,東部地區當教育財政投入增加一單位正向的標準差沖擊時,經濟增長出現了負向反應,呈現有下降趨勢并達到最小值,到第二期出現上升趨勢,到第四期由負向反應變為正向反應,此后處于平穩狀態。同時,當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有一個單位正向的標準差沖擊時,教育財政支出在第一期先上升,第一期到第二期出現微小的下降,第二期逐漸下降,到第四期趨近于零,此后處于平穩狀態。(圖3)

  四、政策建議

  從實證分析結果看,東中西三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財政支出也不平衡,教育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東中西三個地區表現不同。西部地區教育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中部地區教育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較小,東部地區教育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作用不明顯。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對教育財政支出的正向影響逐步遞減,表明通過經濟增長方式拉動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模式逐漸失去動力。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對教育財政支出先是促進作用,之后促進作用放緩,但是相比較于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對教育水平的提高持續的時間更長,表明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對教育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這可能得益于東部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相應的出臺人才引進政策,教育模式的創新等。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一)認識到地區教育財政支出對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盡相同,西部地區教育普及率和教育財政支出相對中部和東部地區低,經濟發展水平低,教育財政支出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存在很大的空間,可以考慮加大西部地區教育財政支出力度,以此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逐步縮小地區經濟差異。(二)政府應該在發展地區經濟的同時改善制度政策,考慮地區差異性。針對西部地區人口大量流向東中部地區的現象,應在加大西部地區教育財政支出的同時,出臺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和落戶安家優待政策,留住人才以此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T.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2]范先佐.20世紀中國教育經濟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9.1.

  [3]熊春文.教育經濟功能的一個制度經濟學解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

  [4]岳昌君.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J].教育與經濟,2003(1).

  [5]胡永遠,劉智勇.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地區差異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4(9).

  [6]程蘭芳,王園園.我國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的協調度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09(1).

  [7]艾麗,石剛.地區間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比較[J].北京社會科學,2010(3).

  [8]王征宇,姜玲,梁涵.受高等教育勞動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差異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囊谦县| 郓城县| 东山县| 连山| 大新县| 延庆县| 公安县| 清丰县| 新绛县| 辽宁省| 双鸭山市| 沙洋县| 行唐县| 绥芬河市| 石泉县| 卫辉市| 来凤县| 武川县| 阜新市| 永修县| 集安市| 拜城县| 洛扎县| 五家渠市| 贺州市| 永丰县| 报价| 廉江市| 兰溪市| 盐山县| 萨嘎县| 辽阳县| 三门峡市| 辽宁省| 洪雅县| 西林县| 香河县| 长子县| 卓尼县|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