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建國以來我國經濟取得的輝煌發展成就造就了今天中國人的自信。堅持“四個自信“是中國未來發展的精神支柱,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既需要自信,也需要自省。未來發展的道路充滿著諸多困難和挑戰。需要加強“四個自信”的教育,夯實“四個自信”的物質基礎,著力解決國內主要矛盾,大力拓展國際發展空間,從而保障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中國自信;發展成就;國際發展空間
推薦閱讀:高級經濟師申報條件
建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不畏艱辛,砥礪奮進,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遭受了諸多挫折,留下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才逐步走上跨越式發展的軌道。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創造世界經濟發展奇跡,給中國人民帶來無比的自信。在黨的十九大的報告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自信的力量。自信心理貫穿報告始終。早在十八大報告中,黨中央就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個自信。2016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文化自信”,十九大報告及修改的黨章正式把“文化自信”寫進去,形成“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習近平同志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2018年3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大會議閉幕之際向世界發出了一個明確信息:沒人能夠阻礙中國實現中國夢,傳遞民族復興信心,充分彰顯中國自信。
一、從彷徨中探索中國發展之路
縱觀中國近代史,我們是從不自信甚至自卑中走出來的。近代的中國積貧積弱、落后挨打、任人宰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5000年古老的文明被無情地打碎,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往事不堪回首。我們曾經很不自信。臺灣作家柏楊寫了《丑陋的中國
人》一書,認為中國文化是醬缸文化,有很多“臟東西”;有人認為中國漢字難寫難認,是中國落后的根源;中國一個人是一條龍,一群人就變成一條蟲。什么都是外國的好,“月亮也是外國的圓”。新中國成立后,又有人懷疑和詆毀中國現在的社會制度,崇拜西方的民主制度。
二十世紀初,中國人民在不斷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進行了28年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為了找到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探索: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經濟特區作“試驗田”,“摸著石頭過河”,希望找到中國崛起之路。然而,改革開放的道路也十分坎坷。改革初期,國內阻力重重,國際發生“蘇東巨變”,社會主義遭致前所未有的大挫折。中國發展之路在何方?鄧小平同志經過深入的思考,以“南方講話”為契機,向全黨表明了堅定改革開放的決心,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尋找真理的道路漫長而艱辛。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國人民終于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并逐漸強大起來,找到了適合中國人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成就了今天中國的自信。90多年前,社會主義救了中國。今天,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國救了社會主義。從1949年國家獨立,到1978年的徘徊苦悶,到2019年的激越亢奮,70年來中國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勇氣和格局。
二、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造就中國自信
70年艱辛創業,70年砥礪奮進。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使中國人民“站起來”,這是歷史性的巨大勝利。在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也經歷了許多坎坷和曲折,留下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精神基礎、科技基礎、人才基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啟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紀元。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從1978年到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保持了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由于建國初期的資料不全,我們僅取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成就管中窺豹。
(一)經濟總量和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2018年,我國 GDP是900309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比1978年增長243.7倍。人均GDP是64672元,比1978增長168.7倍;財政收入183352億元,比1978年增長160.4倍。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由1978年的絕對貧困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進出口總額45905.4億美元,是1978年的222.4倍,自2013年起穩居世界第一位;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比1978年增長113.3 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1978年增長108.4倍。2018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進入了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區間。2018年城鄉居民儲蓄額163.9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7783倍;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比1978年增長300多倍。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迅速
我國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65789萬噸,比1978年增長215%。棉花產量610萬噸,比1978年增長277%。油料3439萬噸,比1978年增長 7.76倍。水產品產量6469萬噸,是1978年的14倍。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517萬噸,禽蛋產量3128萬噸,牛奶產量3075萬噸。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均比1978年有大幅度增長。肉類、花生、茶葉、谷物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原油、棉花、大豆等產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三)工業經濟規模顯著擴大
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之位。2018年工業產值比美國、日本、德國總和還多。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規模首次超過30萬億元,是1978年的6.6倍。工業繼續保持全球第一;鋼產量110551.7萬噸,是1978年的34.8倍,居世界第一位;發電裝機容量189967萬千瓦,增長391.6倍;發電量71117.7億千瓦小時,增長26.7倍;汽車產量1160.1萬輛,增長13.4倍,汽車生產和銷售均為全球第一;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高速發展;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大幅增長,產量均居世界前列。[3]
(四)投資規模迅速擴大
201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45675億元,是1978 年的1812倍;鐵路營業里程13.1萬公里,是1978年的2.62倍,其中高鐵2.9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公路總里程485.95萬公里,是1978年的5.4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1萬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一;實現了市市通鐵路、高速公路,鄉鄉通公路、村村通電話的目標。數據寬帶網覆蓋所有鄉鎮、光纖通信全部通村。全年移動電話達到15.7億戶。移動電話普及率上升至112.2部/百人。移動寬帶用戶13.1億戶,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到93.6%?;ヂ摼W上網人數7.7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移動通信手機 18億臺,4G網絡的人口覆蓋率已達98%,4G網絡、互聯網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五)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40年來,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4.2%。1978年到2018年,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從94%提高到99.95%;初中毛入學率從20%達到100.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從不到10%提高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55%提高到48.1%,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2018年高校錄取新生791萬人,是1978年的19倍。高考錄取率由1978年的6.59%增長到2018年81.13%。從科技實力看,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1年增長220.5倍??萍冀涃M投入規模位居世界第二,科技人員規模位居世界第一。量子通信、高速鐵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射電望遠鏡、C919大飛機、載人深潛、“天鯤號”造島神器、“墨子”號量子試驗衛星、光量子超級計算機、珠港澳大橋順利貫通等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科技成果涌現。新業態如共享經濟、分享經濟、網上零售等隨著“互聯網+”和高新技術的應用推廣而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8年的59.58%,提高了41.7個百分點。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8年的1.7%。社會保障水平極大提高。2018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加人數4184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加人數52392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加人數134452萬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