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是我國開發思路和開發模式的重大轉變,是國家區域調控理念和調控方式的重大創新。“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強。必須充分認識又好又快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舉措,推進縣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對于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增長模式(Growth Pattern)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從靠資源投入驅動的粗放增長方式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必然產物,1995年在制定“九五”計劃的時候,總結了原蘇聯的教訓(其在1965年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直到解體之日也沒轉變過來),提出“要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一個是增長方式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轉變;一個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各地依靠大量投入土地和貸款拉動GDP增長,而依靠技術創新提高效率的集約發展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也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推動經濟發展的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方面,由此,人們也往往把消費、投資和出口看作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需求是中間需求,出口滿足的是國外需求,只有居民消費需求才是我們所講的國內最終需求。在我們這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居民消費需求是總需求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作為經濟發展基本推動力的是居民消費需求。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投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GDP和消費增長速度。2001年至2008年,我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9%,而按累計法計算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高達21%。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40.9%;同時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由65.1%下降到39.4%。這種狀況使得消費與投資的結構性矛盾更趨突出,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一直采取積極的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用以支持持續的高速增長和維系人民幣的低匯率。2008年3月,CPI高達8%以上,嚴重的通貨膨脹一觸即發。全球金融危機一爆發,嚴重的流動性過剩突然轉變為流動性極度短缺。因此,政府在2008年下半年決定采取“擴需求、保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大規模進行“鐵路、公路、機場”等基本建設投資,就是用4萬億的投資、10萬億的貸款來增加總需求,拉動GDP增長。
現行的縣級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的背景下,以追求GDP總量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任務,以土地批租和重化工項目為主要路徑,以行政干預和行政推動為主要手段。上級政府確立一個量化的增長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縣鄉兩級,使GDP的增長成為縣鄉兩級官員考核升遷的主要指標。從上到下,多年的實行積極性的擴張貨幣政策導致廣義貨幣量M2對于GDP的比例高達180%以上,資產泡沫生成,通貨膨脹的壓力極大;另一方面,城鄉消費需求不足,增長缺乏內在動力。顯而易見,如果非要在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保持高增長,就必須繼續采用積極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但是貨幣超發引致的泡沫膨脹和CPI居高不下,就必須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如此一來,為了確保增長則多發貨幣,多發貨幣則經濟過熱,資產泡沫、通貨膨脹而后則又緊縮,緊縮過大則GDP增速下降過快,無法確保增長,整個經濟發展戰車被裹挾到一個“兩難抉擇”的態勢之中。
二、以消費增長拉動經濟發展是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
“十二五”時期追求的目標是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此規劃建議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以消費增長拉動并主導經濟發展。 從國際經驗看,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時候,投資出口對GDP的影響呈下降趨勢,消費開始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前,我國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之間,正處在提升消費率的歷史拐點。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率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落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例如,2008年,與金磚四國中的巴西、印度和俄羅斯比,巴西是80.9%,印度是67.1%,俄羅斯是63.7%,我國大約落后于這三個國家15~30個百分點。
縣域廣大農村的消費潛力巨大,要從提高縣域農村居民收入入手,增強擴大農村消費的針對性,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從現實看,農村生存性的消費需求支出開始降到45%左右,發展性的消費支出開始提升到50%以上,消費潛力開始逐步釋放,這將對形成消費主導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擴大內需,尤其是廣大縣域農村的消費能力,必須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縣域要結合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實施,大力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健全農業補貼制度,堅持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繼續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增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和報銷水平,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積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險費補貼品種并擴大覆蓋范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利用農業景觀資源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開展勞務輸出對接,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平穩有序外出務工。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努力實現農民工與城鎮就業人員同工同酬,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增加縣域非農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以創業帶動就業。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大扶貧投入,擴大以工代賑規模,增加農民勞務收入。
根據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我國現階段的消費率在65%左右,其中居民消費率在50%左右比較合適。但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近年來我國消費尤其是國內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消費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其中居民消費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7年的35%,為歷史最低水平。與此相對應,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7年的39.4%。與其他國家的消費率相比,我國的消費率明顯不足。1993年到2004年,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為78.4%,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為73.5%,低收入國家為81.2%;而我國這一時期的年均消費率不到60%。從中長期經濟發展來看,沒有消費需求支撐的投資將成為無效投資,而無效投資是無法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的,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體現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就是我們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主要體現,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例如:地處鄂西北的遠安縣是湖北省38個山區縣市之一,人口不足20萬,不沿江,不沿線(鐵路線),不是對外開放縣。首先就從思想認識上打破“消費等于浪費”的束縛,樹立健康的消費觀,引導人們意識到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沒有消費就沒有投入,沒有消費就沒有流通。從2010年開始,每年用于民生支出不低于財政支出的40%,為民生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遠安縣的例子說明,通過擴大消費來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從收入、供給和環境等方面入手,創新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刺激和促進消費增長,也只有這樣,消費推動經濟增長以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的才能夠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吳敬璉,“十二五”中國宏觀經濟態勢和展望[J].新華文摘,2011.19第23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N].科技日報2011年03月17日
3、遲福林,“十二五”我國發展方式轉變的趨勢與重點,新華文摘2011
4、周建.打造山區經濟強縣新路徑湖北日報[N]. 2011.11.09
5、周金堂.國家背景下的工業化與縣域經濟發展[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6、五中全會前瞻之五:擴大居民消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EB/OL].人民網201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