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對于期貨市場管理中的新戰略方針有哪些呢,我們從什么方向來促使現在經濟市場的新應用建設管理呢?本文是一篇經濟學論文。我們也都知道現在白糖期貨市場要想發揮價格發現功能,首先期貨市場需要吸引大量的不同投資主體的交易者參與公開競價,不同的投資主體掌握的信息不同,有不同的成本考慮,白糖期貨的成交價格才能動態、連續的反映整個市場對白糖價格的預期,其次期貨交易必須透明,期貨交易的參與者獲得信息的機會是均等的,形成的期貨價格才會真實的反映未來的供求關系;與此同時,還要求白糖現貨市場規模大,接近完全競爭,期貨價格出現大幅異常波動才會因大量的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存在而迅速平復,避免期貨價格由于過度投機導致變動趨勢與現貨價格變動趨勢不存在擬合關系。
摘要:從2008年起,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各路農產品紛紛漲價,從綠豆到大蒜,從生姜到大蔥,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助推CPI一路走高,并起伏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的正常消費生活。期貨市場價格作為現貨市場價格的“晴雨表”,對現貨市場的價格起著指導與發現的作用。因此研究期貨市場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之間關系,分析期貨市場對現貨市場價格反映的靈敏程度,追蹤現貨價格走勢已成為期貨價格研究方面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白糖期貨市場,經濟建設管理,經濟學論文投稿
我國期貨市場起步于改革開放后,由于市場調節能力不斷增強,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1988年學者專家建議通過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為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我國開始了探索期貨交易之路,1990年正式開始起步,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期貨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到2009年底我國商品期貨成交量居全球第一。
論文網推薦:《市場經濟研究》,《市場經濟研究》Market Economy Research(雙月刊)曾用刊名:計劃與經濟,1998年創刊,是研究市場信息理論、探討市場經濟規律,傳播市場經濟信息,把握市場脈搏為主的綜合性大型雜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白糖是一個特殊的產品,其自身是工業產品,具有工業產品的性質,但其產品的原料甘蔗和甜菜是農產品,因此白糖又具有農產品的性質,因此白糖價格相對于其他農產品價格波動周期更長,波動幅度更為劇烈,2008年白糖每噸價格不到3000元,但到了2010年末每噸價格高達7000元。價格的劇烈波動導致白糖企業具有強烈的套期保值需要,白糖期貨自2006年1月6號上市以來,成交量一路上揚,到了2012年末,成交量已位居全球首位,但白糖期貨市場是否有效,是否能履行其最重要的職能——價格發現功能,一直困擾著參與白糖期貨交易的各方投資者。
1文獻回顧
價格是市場的核心,市場通過供求關系形成和發現均衡價格,然而在只存在現貨的市場上,白糖生產企業只能按照現在的價格靜態的預測未來的價格,無法動態的預測未來一段時期供求關系可能發生的變化,這就導致白糖生產企業只能依據當前的價格安排未來的生產,價格調節的滯后導致了白糖市場呈現周期性的循環波動,即經濟學上描述的蛛網模型。由于價格信號的誤導,常常造成白糖產業資源配置的低效率,降低了生產企業的預期收入,嚴重挫傷了白糖企業生產的積極性。
在白糖存在期貨市場的情況下,由于期貨合約時標準化合約,且集中在市場上公開進行,參與者眾多,交易結果基本反映市場中不同主體的參與者對白糖未來價格達成的共識,白糖生產企業可以通過期貨合約的均衡價格判斷包含未來供求關系信息的預期價格,有效的組織生產,避免陷入蛛網困境,進而控制成本,提高利潤;與此同時,市場需求也會在期貨價格的引導下,不斷收斂于新的市場均衡點,因此,白糖期貨價格的前瞻性有助于避免白糖市場出現周期性循環波動,促進了白糖產業的穩步發展。
此外,眾多學者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對期貨價格的形成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影響力比較大的是持有成本理論和倉儲理論,雖然各自的出發點不同,理論模型也不盡一致,但對現貨價格受期貨價格影響的觀點完全認同。持有成本理論最先由凱恩斯提出并由??怂雇晟?,該理論認為在動態的市場上,現貨價格等于期貨價格與持有成本之差,如果期貨與現貨的差距過大,套利者的存在最終會使現貨市場價格反映期貨市場價格的預期。倉儲理論是由沃金提出,該理論認為邊際持倉成本是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差異大小的關鍵因素,隨著到期交割日的臨近,邊際持倉成本逐漸遞減至零,現貨價格等于期貨價格。
有效市場假設最早由薩繆爾森(Samuelson)于1965年提出,他認為如果價格能完全反映市場參與者的預期,那么價格是隨機波動的。1970年法馬(Fama)在此基礎上完整的定義了有效市場,他認為有效市場是市場的價格應該充分反映所有相關的信息,因此任何人不可能用其他方式或其他渠道獲取超額收益。他根據價格反映信息的效率的不同,將有效市場分為三類:一是強勢有效市場:市場價格包含了所有信息,包括所有歷史價格信息以及公開的和未公開的信息(即內幕信息);二是半強式有效市場:市場價格反映了所有歷史價格信息以及公開的可得信息;三是弱式有效市場:市場價格僅僅反映了歷史價格信息。在此之后,Dikey和Fuller以及Malkiel等眾多學者對有效市場理論做了大量理論研究工作,使有效市場理論逐漸成熟。
對于期貨價格效率的實證分析,國外學者已經做了深入的研究。1960年Larson用序列相關法研究美國玉米期貨,證明期貨價格波動不具有相關性。1983年David Bigman等最早對農產品市場(主要是小麥、谷物和大豆)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進行簡單線性回歸,通過F檢驗認為無效,但由于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都是非平穩時間序列,傳統的線性回歸容易出現偽回歸。因此,在1987年Engle和Granger首先提出EG兩步法的協整檢驗,為研究兩個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但是該方法不能做出參數推論。Johansen和Juselius繼承EG理論,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之間可能出現的相互影響,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的基礎上運用最大似然估計法進行協整檢驗。1995年Zapata用Johansen檢驗分析美國玉米和大豆與CBOT的相互關系,證明市場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1996年Mohanty用協整檢驗分析美國小麥價格,證明其受加拿大小麥價格引導。2003年Jian Yang通過分析國際小麥價格,證明國際間的小麥價格不存在相互引導關系。國內外對于白糖期貨價格發現功能的研究尚不完善,還未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來探討此問題。
2白糖期貨市場效率的協整分析
2.1白糖期貨市場協整分析的理論基礎
在對金融時間序列數據樣本進行建模前,需要先檢查樣本的平穩性,否則會出現偽回歸現象,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ADF檢驗。ADF檢驗是由Dickey和Fuller提出的一種用于檢驗時間平穩性的常用統計方法,其模型為:
ΔXt=α+βΔXt-1+nt=1δiΔXt-1+εt
其中ΔXt=Xt-Xt-1,ΔXt-i=Xt-i-Xt-i-1,n的選擇標準是使得殘差不存在自相關εt。ADF檢驗的零假設為H0:β=0(即時間序列是非平穩性的),被選假設為H1:β<0,如果H0被拒絕,說明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則期貨價格變化是隨機游走的,因此投資者不能通過對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來預測未來的期貨價格變化,期貨市場滿足弱式有效性。
2.2協整檢驗的理論基礎
宏觀經濟和金融時間序列多數是非平穩的,均值和方差一般隨時間的變化而改變,用兩個獨立的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建立的回歸模型,會得到具有統計顯著性的回歸參數,即虛假回歸。Engle和Granger在1987提出了檢驗協整關系的EG檢驗法,用來考察經濟變量之間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為非平穩時間序列建模提供了另一種途徑。若序列xt和yt都是d階單整的,EG檢驗分為兩步:(1)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yt=α+βxt+ut,得到y^t=α^+β^xt,則模型的殘差為u^t=yt-α^-β^xt;(2)對殘差模型進行單位根ADF檢驗,若u^t~I(0),則說明誤差項是平穩的,即xt和yt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
2.3誤差修正模型(ECM)的理論基礎
協整模型主要用來考察經濟變量間的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誤差修正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反映在長期均衡的情況下短期調整的情況。首先介紹自回歸分布滯后(ADL)模型:
yt=β0+β1xt+β2yt-1+β3xt-1+εt
移項后,整理得
Δyt=β0+β1Δxt+(β2-1)y-β1+β31-β2xt-1+εt
上述模型即為ECM,其中y-β1+β31-β2是誤差修正項,記為ecm,誤差修正項反映了長期均衡對短期波動的影響。模型解釋了被解釋變量yt的短期波動Δyt是如何被決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變量短期波動Δxt的影響,另一方面取決于ecm;如果變量xt和yt存在長期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則有:
Δyt=β0+β1Δxt+λecmt-1+εt
因此,當yt-1<β1+β31-β2xt-1時,λecmt-1為負,使得Δyt減少,反之亦然,體現了均衡誤差對yt的控制。
另外,誤差修正項的系數可以衡量系統偏離均衡狀態時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調整速度和調整方向:如果系數為正且相對較小,則表示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向上回到均衡的速度較慢;如果系數為負且相對較小,則說明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向下回到均衡的速度較慢;如果系數為正且相對較大,則表示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向上回到均衡的速度較快;如果系數為負且相對較大,則說明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向下回到均衡的速度較塊。
2.4Granger因果檢驗的理論基礎
協整理論及誤差修正模型在統計上揭示了變量之間的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檢驗,Granger提出了一個判斷因果的檢驗,解決了x是否引起y的問題。如果在的預測中有幫助,或者x與y的系數在統計上顯著時,就說明x是y的Granger原因。其檢驗模型為:
yt=c+pi=1αiyt-i+qj=1βjxt-j+ε(1)
檢驗零假設為H0:β1=β2=…=βq=0,檢驗統計量為:
S=(RSS1-RSS2)/pRSS2/(T-p-q-1)~F(q,T-p-q-1)
服從F分布,其中RSS1為H0成立條件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的(公式1)的殘差平方和,RSS2為無約束條件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的(公式1)的殘差平方和,p和q分別為y與x的滯后階數,T為樣本數據個數。如果S大于F臨界值,則拒絕原假設;否則接受原假設,x不能Granger引起y。
2.5方差分解的理論基礎
誤差修正模型可以進一下表示為如下形式:
pt=p0+Ψτt=1εtΓ+Ψ*(L)εt
Hasbrouck在1995年提出增量Ψεt是由于新信息的出現而導致證券價格變動的長期作用部分,其方差為σ2f=ΨΨ*,表示殘差εt的協方差,公式核心是將σ2f分解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由期貨價格的波動引起的,另外一個部分是由現貨價格波動引起的。Hasbrouck將市場i所占的信息份額St定義為市場i在總方差中的比重。由于價格變動反映了市場對新信息的作用,如果一個市場所占的信息份額相對較大,則說明這個市場吸收了更多信息,也就是說在價格發現功能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