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武漢工程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的新一輪培養方案中,工程地質課程的有效學時被大幅壓縮,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和深入性構成了新矛盾。而工程地質是礦山安全和建筑安全方向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之一,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課程必須進行教學改革。一是災害學課程應修訂教學大綱,合理分配相同知識點,減輕工程地質課程的教學壓力。二是進行改革教學,把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三是充分利用地質實習的實踐環節,將部分理論內容遷移到實踐環節,既能節省理論教學學時,又能增加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培養方案;工程地質;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院本文為2018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新工科背景下磷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創新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801081002),2020年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指導性項目“大冶鐵礦東采區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設計”(項目編號:B2020056),2020年武漢工程大學工程地質思政課程改革項目研究成果,2018年武漢工程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基于多元合作產學研方法的安全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X2018061)。
為了滿足專業認證的需要,武漢工程大學對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新的培養方案增加了安全心理學、安全經濟學、災害學三門課程。很多專業課學時降低,其中,工程地質課程由原培養方案中的40學時調整為24學時。以往1學時的課堂時間為50分鐘,現在縮減為45分鐘。實際上,該課程實際的課堂有效學習時間是之前的一半。雖然課程的學時被嚴重地壓縮,但教學效果不能打折扣[1]。因此,工程地質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工程地質課程的重要性
本著“重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安全工程專業主要開設了建筑安全、礦山安全以及化工安全三個方向。在校期間,學生沒有分專業方向。通過對近十年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調查,發現礦山和建筑行業是畢業生的主要去向。針對這兩個方向開設有工程地質、巖體力學、采礦概論、土木工程概論、建筑安全、礦山安全以及災害學等課程,而工程地質是其他課程的基礎課程。只有基礎知識牢固,后續課程才能有效學習。
另外,工程地質既包含工程又包含地質[2]。傳統的工程(礦山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都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地質環境中建設的,想要保證工程的安全建設與正常運行必須要具備地質知識。無論是從知識本身的重要性還是從學生將來的發展來看,學好工程地質課程尤為重要。
二、壓縮學時帶來的問題
工程地質課程的課時被壓縮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任課教師教學的難度,給高校的高品質教學帶來極大的挑戰[3]。造成了課堂知識完整性和深入性的矛盾。若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內容講授完整,就不能保證知識點的深度;如果要把知識點講透徹,就應在內容上有所取舍。工程地質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內容實踐性強。理論學時被壓縮之后,授課進度也會相應加快,學生很難全面把握知識點,不利于學生對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
三、新培養方案下工程地質課程的教學改革方法
(一)修訂教學大綱
武漢工程大學原教學大綱為40學時,把工程地質分為三大部分,即地質學、水文地質、地質工程。其中地質學部分包括地質作用、礦物、巖石、地質構造、地質圖等內容,為14學時。水文地質部分包括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地下水的類型、地下水的運動及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為8學時。工程地質部分包括巖體結構、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巖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工程地質勘察,為16學時。此外,緒論占2學時。新的培養方案雖然壓縮了工程地質的學時,但是為了滿足專業認證的要求增加了災害學課程,災害學為32學時。工程地質課程中地質工程的內容與災害學中的地質災害部分內容重復。因此,新的工程地質教學大綱中把地質工程部分修改為4學時,僅作簡要介紹,重復的內容在災害學課程中進行深入講解,能有效減輕工程地質課程的壓力。地質學部分可調整為10學時,詳細敘述見利用實踐環節部分。因此,新的教學大綱中緒論2學時、地質學部分10學時、水文地質部分8學時以及地質工程部分4學時,能基本滿足工程地質課程在新培養方案中24學時的計劃安排。
(二)教學改革
1.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互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4]。受疫情期間教學模式的啟發,工程地質的教學模式可以由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轉變成“線上+線下”課堂教學模式,把教學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開辟全新的模式。工程地質的網絡輔助教學可以分為課前導學、問題討論、重難點講解以及同步練習四個模塊。課前導學模塊可錄制較為簡短的視頻,讓學生對本章節的內容有大致了解;問題討論模塊可以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提出問題,在線上互相討論,再將沒討論清楚的問題帶到線下課堂;重難點講解主要是針對章節重難點內容進行拓展;同步練習則對應章節的習題庫,并且應配備習題講解,客觀題可由系統批改,主觀題則可由老師批改或同學之間互評。線下教學的方式可以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講授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建立“線上+線下”教學體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觀點、豐富論證、學會傾聽、互相辯論,積極參與到討論過程中。
2.考試改革
考試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核教師教學質量的指標之一,考試成績還反映了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掌握程度。當前課程考試方式主要是由平時成績(占30%)與考試卷面成績(占70%)綜合評定。
考試改革可以在原有評定方式的基礎上,增加讀圖分析實訓部分,即平時成績、期末考試和實訓。三種評定方式分別對嚴格教學紀律、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圖件可以選擇水文地質圖、普通地質圖、綜合地質圖、工程地質圖。通過理論學習,學生能熟練讀圖,分析地質圖上的工程地質條件,判斷可能出現的工程地質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通過實訓進行讀圖報告的寫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用理論的基本知識、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三類評定方式可以按照平時成績(占20%)、考試卷面成績(占50%)與實訓(占30%)組成。
推薦閱讀:隧道掘進與地質相關的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