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中小學師德建設既是學校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亦是社會政治文明建設的內容之一。通過師德建設,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助益學校素質教育;能夠提升教師職業觀念,完善個體德行修養;可以推進師資隊伍建設,重塑學校公眾形象;能夠改善社會道德風尚,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師德建設始終是教師培養的一個核心話題。教師之所以成為教師,首先在于他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民族素質的競爭,即人才的競爭。因此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大批優秀人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作為擔負著青少年個性發展和基本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中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地位與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師的素質、教師的職業道德是社會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師德修養是教師德性能力培養的必要和主要的途徑,也是實現教師幸福的必由之路。本論首先闡述了師德的特殊性,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提高中小學師德修養的具體方法。
《英語新世紀》(雙月刊)是由江蘇譯林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英語輔導資料期刊。為配合新的《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新世紀》帶著新鮮的活力走向讀者。
一、師德的特殊性
1.師德能夠對學生生命成長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教育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過程,重點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社會心理交互。教師在主動或被動的情況下會對學生的道德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所以無論是否已經被示意到,只要與學生形成了師生關系,勢必就會使得所有的行為具備了道德性,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種。
2.師德是教師的靈魂。
師德在教師的諸多素養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師德直接決定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方向,更是教育行為的內在動力。師德的存在,引導著學生可以朝著健康和積極地方向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好的師德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積極進取。
3.教師的工作內容決定了師德的特殊性。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同時自身就是教育工具,這兩者是互相結合的。在工廠中,工人屬于主體地位,所使用的機器設備是工具,兩者之間是處于分離狀態的;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教師是勞動主體,教師培養學生品德的工具是自身的品德和人格,可以把教師看作是被人格化的教育工具;對于醫生而言,醫德由醫生的人格所決定,但是醫德卻不像教師的師德一樣可以直接作用于被醫治方,醫德并不能直接在治療過程中發揮作用。由此可見,教師的師德修養影響深遠,教師的職責意義重大。
4.教育活動本身就是師生之間的道德生活。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道德關系和道德生活都直接受到師德的影響,而正是師生之間的道德活動與影響,才幫助學生產生了道德生命。學生的人格健全程度是由師生道德生活中的教師師德修養狀態所決定的,對學生的道德生命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二、提高教師師德修養水平的方法
1.教師需要以身作則,遵守相關的法律和職業道德。
學生受教育是人格的形成過程,教師則是對學生人格和靈魂的塑造者,所以需要以身作則,遵守相關的法律和職業道德。很多時候,教師自己的行為比較惡劣,并且被學生所知,這樣會無法在學生心中形成美好形象,更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即便是自身在教學方面能力極強,學生也會很難接受,甚至會出現逆反心理的情況。同時,很多時候教師自身師德水平不足,很多錯誤的地方學生會學著做,青少年本身就存在著極強的可塑性,教師的這些行為很可能會對學生造成一生的負面影響。
職業道德應當被放在與法律法規同等重要的層次來看待。教師的職業道德操守是順利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職業道德屬于具備職業特色的道德標準以及相關的諸多行為的集合。無論是課外活動還是上課,都務必要做到嚴格認真,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情況以及教學的內容都需要認真的研究,確保較強的針對性;認真研究教的效果和學的反饋,盡量提高教與學的整體效果;要認真的輔導學生,學生的作業也要認真批改。這些行為都是職業道德所應當具備的。教師的實際行動直接無聲的影響學生,并且會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產生長遠的影響,所以教師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和職業道德。
2.關愛學生,培養學生人格,保護學生尊嚴。
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學生都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宏觀角度來看,關心愛護學生是熱愛祖國和教學事業的具體行為,從微觀角度看,關愛學生是每一位教師順利的完成自身的教學活動的基礎。想要讓學生信服教師,并且得到學生的尊重與徹底接受,就必須要先做好對學生的關心工作。如果教師把學生看作是等待填滿知識的鴨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上等人與下等人的關系,對于學生的思想、生活等都不予理睬,久而久之,學生也會開始反感和忽略教師,拒絕與教師交流,教師自然認識不到學生存在的問題,使教學效果卻一塌糊涂。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想要開展教學工作,重點之一就是保護學生的人格尊嚴。學生同樣具有人格尊嚴,在教師面前同樣應受到尊重和保護主。在教學活動中,有時老師因學生答不出問題或有調皮行為.就以臟話或粗魯動作予以訓斥,時間長了,學生會對教師產生厭煩,甚至直接處處與教師作對。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融入自身的情感,保護學生的尊嚴和人格,才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教師需要培養自身的人格魅力。
人格和性格是每個人都有的,在教育中卻可以成為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想要培養自己的人格魅力,就需要具備文明的行為習慣以及一絲不茍的工作熱情,對學生對同事執著友愛,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從而獲得學生的絕對信任。教師衣著整潔、談吐文雅,會與學生培養一個融洽的關系。學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受到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如果教師說話粗魯、衣著邋遢,卻要求學生如何如何,勢必是不可能實現的。
4.正確認識師德價值方向。
當前絕大部分教師評價學生的標準依然是分數、升學率等,這是扭曲師德的行為,所以需要對師德強化,提高師德在教師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從而幫助教師正確認識師德價值方向。
三、總結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絕對和深遠的,只有具備良好品德的教師,才能夠確保學生也擁有較好的品德和文化,具有極強的紀律性和健康的心理。當然,師德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日之功,亦不是形式化的表面文章,它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系統工程。要想師德建設取得實際的成效,改善和提升當前部分教師職業觀念淡漠、職業修養欠缺、職業行為失范等師德問題,就必須對師德建設進行系統的規劃,樹立“以人為本”的師德建設理念,從師德教育抓起,改革師德教育內容單一、泛化,師德建設過程形式化,師德評價空洞化等問題,加強師德建設的過程管理,構建師德建設監督體系,并努力推進師德建設法治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