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時期的中職學生,思想意識更加復雜多變,我們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將面臨著更多、更新的挑戰。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加強德語工作進行討論。
關鍵詞:中職;德育教育;師生關系
Abstract :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have mo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ideology, so we will face more and newer challeng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present moral education problems, and discusse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中職學生是我國未成年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絕大多數的中職學生畢業后將直接跨進社會,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大軍的素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加強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不久前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 提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和實訓實習在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抓住中職學生與社會實際、生產實際、崗位實際和一線勞動者密切接觸的時機,進行敬業愛崗、誠實守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進行職業紀律和安全生產教育, 培養中職學生愛勞動、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增強中職學生講安全、守紀律、重質量、求效率的意識。眾所周知,現在的中職學生生源越來越差,素質普遍較低。這些學生多數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缺乏遠大理想,沒有宏偉目標,行為上得過且過,自由散漫。這更需我們不斷的探索新的德育機制和工作方法。
1.現階段德育工作存在不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德育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手段、新的模式。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形成了一種以“目標—管理—考核” 的相對穩定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在一定階段是產生了積極作用,也有相當多的優點在延續。但由于新時期中職學校教育的主體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不斷在提高??墒堑掠逃J较鄬潭ǎ逃ぷ魍緩酱嬖诓蛔悖瑢е碌掠ぷ鬟M展緩慢。一是工作經驗的束縛,德育團隊的工作常被經驗左右,團隊中的部分成員不思進取,而自己面對的對象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能去研究、探索新的德育管理模式,仍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二是忽視了整體性,提出“全員德育”的口號是具有先進性,但在實施過程中缺少著力點,還是以學生部門和班主任隊伍為主。因此德育工作很難整理推進。
2.根據新時期中職學生特點,建立科學有效的德育目標。
德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隨著學生變化而變化的。因此,中職學校德育內容應體現現實性與理想性的有機結合,我們更應注重學校德育的現實性。中職學校要實施德育目標管理,培養的學生要求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對中職學生的培養首先要明確是德的培養,這是社會對合格的中職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各中職學校在制定德育目標時,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遵循方向性、時代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培養學生,在德育方面的中心問題,是培養學生具備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健康人格。因此,中職學校要圍繞人的問題確立德育目標體系。在實踐中,要改革中職學?,F有的德育工作模式,變“說教式”、“灌輸式”德育為“合作式”、“活動式”德育,通過學生的參與,使學生把外在的德育規范和要求,轉化為內在的道德信念,逐步達到自律的目的。、
3.以學科德育為切入點,大力推進全員育人。
將德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做到教書育人。赫爾巴特曾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有學者把學科德育稱“各科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的道德教育”。學科德育主要是指將德育滲透于各科教學中,從而實現各科教學與品德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德育形式。從當前德育改革的趨勢來看,學科德育有助于打破德育課程的專門化、知識化和灌輸化,從而使德育成為各科教師在教學生活中的共同使命。那么該如何更好地在學校中開展學科德育呢?
3.1各科教學應當把握好“教學的教育性”特征。“教學的教育性”,即教學不僅是教知識,而且是培養品德,道德教育是各科教學工作的核心目標。各科教學不能只關注本學科的知識傳授,還需要去關注品德教育。以品德教育為一個基本的導向,這不僅是配合德育課程的工作,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總體目標。對整個德育工作來講,只有把課內和課外、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學校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德育工作的整體目標。
3.2各科教學應當重視去挖掘本學科中的價值因素,實現知識教學與品德教育的有機融合。合理的做法應當是,各科教師把學科知識中與道德相關的因素通過間接的、隱性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將一個個充滿著道德智慧的故事、事件或者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品德發展自然而然地就會受到感染。這樣的道德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同時效果也會更加顯著、持久。
3.3各科教學應增強學科德育的欣賞性與生活性原則。欣賞性原則就是要讓德育成為一個可欣賞、可享受的審美、立美過程,就是要讓美的法則成為德育活動的一個準則。學科德育還需要注重生活性原則,各個學科的德育活動要盡量避免知識化、概念化的做法,堅持德育的生活取向,在具體的教學活動、生活情境、突發事件中展開。
4.發揮老師的示范性作用,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老師,在學生面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師范效應。所以,在強化德育的時候,要積極發揮老師的示范性特點,身教要重要言教,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有自己的言行舉止來教育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己不正,何以正人”,要想學生能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而有的老師缺乏應有的品德修養,在學生面前一套,在學生背后又是一個另外樣子,當學生無意中看到時,老師的威信就會大大地打了折扣。例如,要求學生穿著發型時,我們個別老師仍做不到;叫學生去為災區捐款捐物,而老師卻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等等。當學生注意到老師不講誠信、虛偽的一面,他們的內心就不會受老師教育的影響,只有這些良好的道德和行為在老師身上表現了,在老師身上實現了,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才會用行動去實踐,才會從內心發掘真善美。要想學生真正聽師言、從師行,光靠老師的權威是不行的,是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只有當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好朋友,當他是心靈的知己,才會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如何融洽師生關系?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作為老師要善于發現那些不良學生的長處,適當地表揚,從而可以打開他們身上的求得成功的缺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第二,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家庭等等,和他們一起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走進學生的心靈,做一個生活的好伙伴;第三,要遵循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的原則,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人格,切忌別在不分場合訓斥謾罵,有可能你的一次出格的言行,讓這個學生受傷一輩子。相反,老師適時的表揚和激勵可能會使他受益終生。
我們應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更新觀念。多渠道多途徑開展德育工作,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長效機制,把這正處于少年轉入青年的過渡期,思想、心理未成熟,可塑性大的受教育群體,真正培養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