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尤其是課堂導入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使用,最好是將多種教學手段融合,比如問題導入、故事導入等導入方式,同時在教學時采取故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課堂效率的提高都是極有幫助的。
一.挖掘審美資源,培養審美意識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審美資源,以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資源的挖掘利用,能有效喚醒學生的審美欲望,從而讓他們從文章中體會到其意境美、字音美。不同的文學作品,能帶給學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在提高其審美能力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中的審美資源,并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以實現學生同作者的情感交流,尤其是要引導學生運用其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深入體會蘊藏在文字美之下的意境美、思想美。
就拿《胡同文化》來說,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了解胡同文化的特點及發展歷程,同時還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使他們感知文章雅俗共賞的語言風格,感悟作者寬容平和的心態,感受文章的審美情趣。又比如在對《死水》進行講解時,教師不僅要分析作品中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對思想情感的表達,同時還要結合時代背景及詩人風格,感悟詩句的藝術特色及其力度和深度,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有機融合。
二.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比如教師在對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講解時,導入時可以播放有關赤壁風景以及《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視頻片段,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在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這種方式有機融合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問題情景,加強交流互動
朱熹曾經說過:“學貴有疑。”高中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鼓勵學生勇敢提問。同時教師也要發揮其引導作用,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讓學生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然后再通過小組討論或者班級討論的形式答疑解惑,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如此方能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其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比如,在對散文《故都的秋》進行講解時,在我和學生的共同討論下,共創設了如下10個問題:
1.文章從結構上可劃分為幾個部分?
2.“繪秋”部分分別有哪幾幅圖畫?
3.用那幾個字可概括故都秋的特點?
4.1至2節所用手法的好處及作用是什么?
5.作者為何不寫當時故都明媚的春色,繁榮的市貌,卻唯獨要寫秋?
6.文中有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作者為什么要突出“了”字?
7.作者寫南國之秋是出于何種目的?
8.關于第12自然段的議論,思考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9.在文章中,作者在多處展開了聯想,那么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10.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五幅故都秋景圖,那么在寫景時,作者所用的是哪種記敘方式?
上述十個問題囊括了文章內容、情感、結構、編寫手法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學或者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思考解答,然后全班進行分享交流,我再做最后的補充和指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深刻地學習文章、理解文章,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在大家一起交流互動的過程中,不僅有助于師生的情感溝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效實現了高中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融合。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合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通過挖掘審美資源,培養審美意識;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景,加強交流互動等等多種方式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得高中語文教學更加具有實效性,更加有益于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