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尊重生命生成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體現生命生成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以教師與學生生命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生活世界的關注,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人格得到塑造,個性得以張揚,同時使教師的職業生命力得以煥發,師生生命在交往互動、共同經歷中不斷生成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努力使語文課堂成為一個個豐富多彩的生活片斷,一個思維翱翔的天空,一個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舞臺,使其處處煥發出促進師生生命不斷生成的異彩。下面,筆者以《橋》一課為例,談談對構建生命化語文課堂,促進師生生命生成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喚醒生命
精彩的引入,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打動人心的引入,方能在課的初始喚醒學生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因此,筆者精心設計每節課的引入,或以相關的故事鋪墊引入,或讓學生提出預習困惑并帶著問題探究引入,或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引入,力求激發每一位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
《橋》這篇文章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突如其來的洪水,老支書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與兒子的生命。他用共產黨人那種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高尚情懷,鑄造了一座延續生命的橋梁,也是一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是一篇情感性很強的文章,當初筆者選這篇課文,正是被文中的人物所打動。因此,“怎樣使孩子們能更好地進入情境,更深刻地理解老漢的人格魅力,從而提升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是筆者思考的重點。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充分運用語文的教學資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愉快學習。上課伊始,筆者利用多媒體平臺播放山洪咆哮,農田、村莊都淹沒在洪水中的情景,把學生帶入特定的環境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為下面感受老漢的崇高精神作鋪墊。
二、融入情境,以文生情提升生命體驗
課堂上,師生是共同學習的伙伴,教師積極的情緒能夠很好地感染學生。因此,每一堂課上課前,筆者都自己先進行情感儲備,以飽滿的熱情殷切地期待學生,課堂中始終充滿愛意,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情感交流。學生從教師的愛中獲得信心,獲得力量。這種信念往往就會轉化為一種向著教學目標前進的積極驅動力,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就有了成功愉悅的體驗。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從學生的發展中也感受到自身的生命價值,從而使自己得到發展,這樣的課堂教學真正成為了師生共同發展的生命歷程。
《橋》一課通過開始的情境引入,學生的學習熱情已經被激發起來,這時,筆者及時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教師與學生、教材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及時進行情感互動,從而達到“以文生情”的效果。在觀看山洪暴發的畫面后,筆者讓學生找出描寫雨水和洪水的句子,體會山洪來勢兇猛、情勢危急,然后再看看村民們是什么表現,最后找出描寫老支書的語句,通過對比、襯托,更好地理解老支書的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高貴品質。這時,師生共同的生命情感得以提升,整個課堂充滿盈盈的生命力。
三、身臨其境,以讀悟情促進生命生成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朱熹也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本節課筆者注重了朗讀指導,在感悟老漢形象的過程中,從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入手,再到抓對比感悟、感情朗讀,個人讀、齊讀、師生合作讀等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感受作品的情感,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并被老漢大公無私、舍己為人、英勇獻身的精神深深感動,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的效果。
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這句讀出“一座山”的樣子;“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請你幫老漢喊一喊,還要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喊,然后再讀 。
再如,老漢冷冷地說:“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教師冷冷地引出這句話,后請學生讀,不夠“冷”,再讀,在理解冷冷的是他的話,不冷的卻是他一心為群眾著想的心后,再請學生“心不冷”地讀一讀,使學生對老漢的精神領會得更深入。
可見,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是學生、教師、作者激情碰撞的時刻,是讓學生情感藏于心間而溢于言表的深刻體驗,是永遠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變的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流。
四、咬文嚼字,升華感情點亮生命
當代語文教育家程少堂說過:“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要讓語文課堂富有語文味,必須引導學生學會“咬文嚼字”,從“咬”處切入,從“嚼”處下功夫,讓語文課堂變得有滋有味。
這堂課,筆者緊緊抓住“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老漢?”這一線索展開教學,抓住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的詞句理解、朗讀、感悟、想像說話等,使老漢的形象在學生眼前逐漸豐滿、高大,從而深刻體會“橋”所蘊含的深意。如,“他像一座山。”“老漢突然沖上前去,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通過“沖、揪、兇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徇私情,舍己為人。又如,“老漢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這一句中,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老漢有時間喊,他會喊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學習作鋪墊,學生的回答激起了一個小高潮:“兒子,危險,快跑!”“兒子啊,是爸爸對不起你!”“兒子啊,你不要怪我,我是愛你的,可我也是村黨支部書記,我得為村民們負責呀!”“黨啊,鄉親們得救了,我對得起你了!”……精彩的回答,足以說明老漢是一位偉大的父親,更是一位偉大的共產黨員這一高大的形象已經牢牢扎進學生心田。所以,在用自己的話來贊美老漢,并盡量使用上“橋”字時,學生都能說到中心上。由此可見,動態生成的課堂是精彩的,是涌動著無限生命活力的。
除了老漢,文中還有一個人作者也進行了具體描寫,是誰?這句話引出小伙子后,筆者抓住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讓學生從心靈上感悟老漢作為一名黨員,他像一座山,一座鎮定、威嚴的大山,作為一名父親,還是一座大山,父愛如山,使學生對文章含義的了解更加深刻。
生命化的語文課堂應該是生機盎然、充滿人文精神的,是煥發生命活力的。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對課堂上的生命化因素巧妙把握,使課堂永遠對學生有一種魅力,讓課堂成為學生獲得人生體驗的殿堂,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生命活力的舞臺,讓課堂綻放生命的異彩。
推薦閱讀:小學語文立體課堂教學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