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課改的深入開展使中學歷史教學面臨困境,高中歷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歷史教師也成了尷尬的角色。因此,歷史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從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措施,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關鍵詞】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知識能力;記憶方法
中學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歷來被冷落,不受學校、家長和學生重視。在多年的歷史教學中,筆者有著深切的體會,尤其在一些鄉村學校,課程安排中甚至沒有開設歷史教學,即使有,也都被排成三流、四流課,歷史在“副科”行列位居榜首。而更讓歷史教師尷尬的是,在學生的心目中,歷史課可上可不上,歷史課可以被任何一科教師占用。每年學校組織家長會,只要代課教師現身,家長會把語數外教師圍得水泄不通,而歷史教師被冷落在一邊,像丑小鴨。在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筆者一邊教學,一邊研究歷史教學面臨困境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找突破的辦法,獲得了一點淺薄的經驗。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歷史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
長期以來,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高低,都與“正科”分數掛鉤。這使得“正科”分數成為學生的命根,家長只關心正科分數,學校評比也只算正科總分。這便使各學科有了“主科”“副科”的區別,學生心目中自然也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在課程活動的安排中,各科都有大大小小的社團或興趣小組,唯獨歷史既沒有興趣小組,也很少有有關歷史科目的活動。各級教育部門每年會舉行語、數、外、理、化、生各科的競賽活動,學生為其奮戰,教師也會竭盡全力,基本上都能收獲成就,而有關歷史學科的活動聞所未聞。因此,作為社會學科的歷史是被擱置的,是被冷落的,歷史教師也就隨波逐流,沒有重任,迷失了奮斗方向,業績、榮譽無從談起,職稱晉升掉隊的也往往是歷史教師。這些使歷史教師產生了困惑與失落。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自從科舉制度創立以來,考試就一直是普通人提升自己社會地位的途徑,且以分取人是當前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高考作為目前相對公平且又能保證人才選拔的綜合標準考試,是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學生苦學,教師苦教,家長苦供”的精神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高考。因此,從學生到教師、家長,將重點放在高考要考的科目上也在情理之中。在就業壓力相當大的當今社會,更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的人才,適合社會需求的理科便成了熱門選擇,而就業面狹窄的文科,學習的人越來越少,歷史學科自然也就成了“冷衙門”。
(二)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激不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樣一堂歷史課,有的教師能旁征博引,把枯燥的歷史事件演繹成極具趣味的歷史故事,講得生動活潑,學生聽得出神;有的教師則以干巴巴的歷史時間和事件為線索平鋪直敘,講得沒精打采,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歷史教師的理論水平不高,知識面狹窄,對時事政治熱點關心不夠,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既影響教學效果,也影響歷史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受應試教育和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歷史成績關乎著學生的升學與未來,高中歷史教學圍繞著提升學生考試分數來展開,大多數歷史教師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極少有教師關注到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念、歷史學習能力等歷史素養。由于歷史知識較為瑣碎,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記憶歷史上發生的事件與時間;并且歷史學習枯燥,教師在教學中穿新鞋走舊路,致使學生對歷史學習感到索然無味,學習效率也就難以得到提高。
(三)教師注重教法鉆研,輕視學法指導
有的學生喜歡歷史課,但沒有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歷史考試成績總是平平。有的歷史教師上課講得精彩紛呈,學生聽得激動不已,看似是一堂非常生動有趣的好課,但歷史課不是故事課,歷史學科有自身的學科性和系統性,學生不光是喜歡歷史就能學好歷史,還必須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懂得如何理解、分析、記憶歷史知識,才能學好歷史,才會喜歡上歷史。
二、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歷史教育思想
中學歷史學科教學不僅擔負著文化教育的任務,而且在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古訓,外有“讀史使人明智”的警句;古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言,近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壯語。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本閃耀著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歷史見證,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愛國思想和愛國行動的實證。翻開世界歷史,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冊。古往今來,大凡有識之士無不重視歷史,總是將史學教育提高到亡國興邦的高度來認識。
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歷史教育不是講述陳腐的千年之米、萬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年來遺留的人類文化精髓和來自靈魂深處的傳統。要讓學生從歷史課中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師要不斷地鞭策和激勵自己為完成本職工作而兢兢業業,不因教歷史而內愧,要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讓歷史教學早日走出困境。
例如在學習“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學”一課時,教師需具備扎實的文學功底,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既學習了“唐詩宋詞”之美,又學會了李白、杜甫做人之純粹,更重要的是樹立了“詩圣”那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愛國情懷,懂得什么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什么是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有了這些最基本的認識,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才能對祖國和民族產生熾熱的愛,真正培養起愛國主義情懷。
(二)創新教學設計,加強學法指導
歷史教師要不斷學習,優化教學設計,發揮歷史學科的優勢,改進教法,激活歷史課堂,全面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使歷史課做到“低負高效”。
筆者在多年來的歷史教學中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開始登上講臺時,在熱衷于講故事的同時,把學到的知識一股腦兒講給學生聽,學生聽得既激動不已又唉聲嘆氣,但考試成績總是不高。后來,筆者逐漸認識到理論分析的重要性,上課時便從歷史背景到事件經過,然后再從事件性質到歷史意義,每堂課都套用公式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每每聽得昏昏欲睡,考試成績更加糟糕。筆者認識到,在歷史課上,史實是血肉,理論是骨骼,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血肉,立不起來;只有骨骼,又難免干澀。所以,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力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也會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經典故事。如筆者在講到“袁世凱稱帝”時,中間穿插一則“袁世凱喝茶”的小故事。這樣學生既進一步掌握了自古“君權神授”的理論,又對袁世凱稱帝的過程充滿了好奇,從而帶著好奇心去學習這一段歷史,效果非常顯著。
推薦閱讀:歷史學習歷史教育類期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