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助力脫貧的回顧與前瞻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技術時間:瀏覽:

  摘要:以相關政策發布時間為節點,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助力脫貧可以分為萌芽(1978—1984年)、發展(1985—1996年)、完善(1997—2013年)和深化(2014—2020年)四個階段。階段特點分別是萌芽期應急性強,發展期計劃性、系統性、保障性強,完善期深刻性、統籌性、效益性強,深化期全局性、前瞻性強。職業教育助力脫貧可以在促進自主脫貧意識的覺醒、政策落實監管到位以及中國經驗的國際推廣等方面有所作為。

  關鍵詞:改革開放;職業教育;脫貧

成人教育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肯定了職業教育在脫貧事業上的助力作用,并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進行了階段劃分。湯婷婷、謝德新將職業教育扶貧看做教育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劃分了以區域扶貧、攻堅扶貧、聯動扶貧和精準扶貧為核心特征的階段[1]。溫亞、潘樂指出,職業教育扶貧是基于不同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的特定需要進行幫扶的職業教育治貧方式,并將發展歷程劃分為初始萌芽時期、醞釀形成時期及蓬勃發展時期[2]。以往的研究不足在于沒有指明在很長時間里職業教育政策重點在于教育事業的規劃,并沒有正式的職教脫貧政策安排。2016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這是首個教育脫貧的五年規劃,教育以國家政策的高度被確立為脫貧的重要手段,其中職業教育脫貧是五大重點任務之一。后來有更加精細的政策出臺,如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辦好深度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指導意見》,表明職業教育精準脫貧是現階段較突出的政策趨勢。可見,以往談“職教扶貧”是指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是職業教育經濟功能的體現,與正式政策的“主動扶持”是有所區別的。為了解現在的政策趨勢是如何發展而來,我們需要確定一個適合的命題來概括這個歷程,并由此來探究各階段特點。

  一、職業教育助力脫貧的內涵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等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教育類型。而“貧”指向的是我國貧困人群的貧困狀態,貧困人群通常是指我國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等欠發達地區的貧困群體。

  本研究確定的命題是“職業教育助力脫貧”。要理解此命題的內涵,首先要對相近的說法進行辨析。在此,先明確“職業教育扶貧”和“職業教育脫貧”的區別。“扶貧”指“扶持、幫助貧困人群”,側重于手段是扶持,在本研究中則是指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方針政策有意識地、有目的性地對貧困人群進行扶助。“脫貧”可以解釋為“使其擺脫貧困”,“職業教育脫貧”也指職業教育在脫貧事業上的主動性。這里有兩種解讀:一是強調貧困者要具備自主脫貧能力[3],而非“扶貧”主體的幫扶;二是指擺脫了貧困這一結果,描述的是職業教育對擺脫貧困的作用。從國家層面講,脫貧是實現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平的戰略安排,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一種體現。

  就職業教育在脫貧事業上的主動性來說,縱觀四十余年貧困地區的職教政策可以發現,早期職業教育在脫貧上并未主動出擊,并不存在直接解決貧困問題的相關職教政策,因此不宜使用“職業教育扶貧”或“職業教育脫貧”來描述職業教育與解決貧困問題的關系。就脫貧手段來說,側重于“幫扶”的“職業教育扶貧”顯然不能概括后期貧困人群內生自主脫貧意識的變化,故不宜使用“職業教育助力扶貧”的說法。就職業教育對脫貧發揮的效果來說,前期成效微弱,“職業教育脫貧”也不能概括前期的這個特點。綜上,如果使用“職業教育助力脫貧”的說法,則可以更適切地描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與脫貧的關系。這是一種客觀性的描述,職業教育無論如何都在每個階段對貧困問題的解決發揮著作用,且到后期職業教育更側重于激發貧困人群的自主脫貧意識、提升自主能力。“助力”一詞客觀地反映了職業教育對脫貧事業的正面作用。

  那么,職業教育何以能助力脫貧呢?文化貧困理論、貧困循環累積理論、能力貧困理論等解釋教育與貧困之關系的理論在被運用于解釋教育脫貧時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切入點:改善個體健康和能力的狀態,從而改善生活方式和提升經濟水平。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恰好是以人的能力為切入點的。簡言之,“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是指通過發展地區職業教育提高人的就業能力,提供就業崗位,增強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阻斷代際貧困,職業教育發展助力脫貧工作的發展。這既是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的體現,在當前又是脫貧戰略安排的內容和手段之一。

  二、職業教育助力脫貧的回顧

  我們以重要政策制定為節點來劃分職業教育助力脫貧進程的階段,并根據政策和相關實踐證據歸納職業教育助力脫貧的階段性特點。

  (一)萌芽階段(1978—1984年)

  改革開放開始,國家重視恢復農村職業教育。1979年提出要根據農業區域辦好一批農業技術學校[4];1983年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一共八條,其中第四、第五條闡述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這個階段職業教育對脫貧的助力作用較弱,應急性明顯。為了迅速打開農村經濟改革的局面,急需一批農村職業人才,因此鼓勵各類職校畢業生回農村參加工作;順應農村改革的要求,除了知識技能學習,還要學習農村經濟政策和科學管理知識。應急性強還體現在開辦較多的短期職業訓練班,提出要重視對沒有升學的高中、初中和小學畢業生的職業技術教育,通過舉辦農民技術學校、短期培訓、專題講座等使他們獲得一技之長。林區、牧區、漁區、墾區的職業中學畢業生報考專業對口的全日制高等學校,文化課要求可適當降低,為農村人才盡量留在農村發展農村經濟提供政策支持。另外,這一階段涉及農村以外地區的政策較少,缺乏對整體系統和區域之間均衡發展的規劃,自然這些地區職教助力脫貧的作用無從發揮。

  推薦閱讀:職業教育方面有什么核心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乡县| 阿鲁科尔沁旗| 高唐县| 平昌县| 岚皋县| 阳高县| 咸宁市| 盐边县| 合川市| 九龙坡区| 宜州市| 华容县| 霸州市| 名山县| 格尔木市| 新余市| 安仁县| 铜川市| 临海市| 长丰县| 隆德县| 垫江县| 运城市| 缙云县| 永春县| 广安市| 科尔| 余姚市| 运城市| 葫芦岛市| 郎溪县| 黄冈市| 汽车| 加查县| 佳木斯市| 武陟县| 临朐县| 章丘市| 蓬安县| 新蔡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