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自古以來,為人師表就有兩個人格內涵:一是“經師”(教知識);二是“人師”(教做人)。“經師易遇,人師難求”,就是在強調教書容易,育人難。所以,為人師者當正心、修身、勵志、篤行;精其業、美其德、愛其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由此可見,自從人類教育產生以來,“教書育人”與“師德修養”就是為人師表的兩大課題。而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必將賦予這兩大課題以新的內涵。
一、以德育人是大根本
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面臨21世紀的挑戰,我國的基礎教育在"三個面向"的方針指導下,正在實施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宏偉工程。我們教師教書育人,就是要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當然,素質教育有其十分豐富的內涵,但其著眼點在于“做什么樣的人”。
強調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就是強調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以德育為首。因為德育的功能有兩個,一是規范和激勵人生;二是穩定和發展社會。德育要解決的就是做什么人、怎樣做人的問題。然而,當前在素質教育中要體現以德育為首,抓住以德育人這個大根本,卻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
首先,要提高以德育人的自覺性。學校的德育工作有多種類型和各種渠道,但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因為課堂教學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接受教育的中心環節,而許多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認為德育是班主任、政教處、團組織和校領導的事,與我們任課教師關系不大。其實,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教書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是所有學科放在第一位的共同目標,這正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素質教育。任何一科的教師,既是專業教師又是德育工作者,頭腦中絕不能忘掉“以德育人”這個“大根本”。
其次,要講究以德育人的方式方法。無論理科和文科的教材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或德育因素。德育意識強的教師,發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即結合學生實際,又講究德育滲透的方式方法,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這里說的學科德育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具體內容的講述。即直接地、原原本本地講解國史、國情、國策等;二是正確觀點的教育。如辯證唯物主義的倫理道德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法制觀點等。要抓住主要觀點相機強化;三是思想方法的培養。學生對國史、國情、國策的認識,對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關系的認識,對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認識,往往取決于思想方法是否正確。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加以啟發、點撥、訓練,潛移默化地滲透唯物辯證法;四是隨機應變地激勵、熏陶和點化。要抓住契機、教育得當。
第三,是增強以德育人的實效。各科教學都必須體現“學習知識、形成能力、提高覺悟”三大目標相結合、相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學科德育滲透必須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要注意教育的針對性。既要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結合點,又要摸準學生的思想脈搏,這樣才能使教育取得成效。切忌生拉硬扯“兩張皮”式的牽強附會。二是注意教育的靈活性。既要教法靈活,選擇最佳角度,沖擊學生的不良心態和錯誤觀點,又要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貼近學生,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使學生倍感親切可信,切忌“穿靴戴帽”,程式化的泛泛說教。三是注意教育的時代感。克服教材中不可避免的滯后性的弱點,及時把新時期產生的新成就、新觀念等最新鮮的材料補充給學生,又要符合國情和學情,把握好“度”。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和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內,點到為止,恰到好處。切忌照本宣科、老皇歷式的陳詞濫調。
二、師德修養是大前提
如果說素質教育的大根本是以德育人,那么以德育人的大前提應是師德修養。當然,我們說實施素質教育的可靠保證是教師自身全面素質的提高。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條是提高師德修養。因為教師的職業具有以人格培養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特點。教師的人格魅力,是由教師自身的思想、品行、作風、情操、境界、知識和體力等多種因素構成的,是一種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影響,是建立在學生信服的基礎上的一種自然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比如,教師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熱愛,對教學的刻苦鉆研,對真理的探索、追求和維護,對偏見和謬誤的鄙棄和厭惡,都感染著學生,增強他們的理智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因此,要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必須加強師德修養。
筆者以為,加強師德修養的關鍵,是要煉就“六心”:一是忠心。即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樹立無私奉獻的精神。二是誠心。做到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三是公心。做到辦事公道、言行一致、率先垂范、鞠躬盡瘁。四是愛心。做到信任、尊重、熱愛學生,嚴格要求、一視同仁。五是耐心。做到苦口婆心、不煩不厭、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六是匠心。做到研究心理、把握規律、注重方法、講究藝術。
只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師德修養,就必然會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薦閱讀:《石家莊學院學報》是由河北省教育廳主管、石家莊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本刊注重學術性、理論性、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