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道德教育是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審美是人對世界所建立起來的一種無功利的純粹情感狀態,是充實生活高揚生命的一種體驗,同時道德又是“真善美”的統一,因此,道德教育應當是美的教育,道德的發展也應當是對審美的追求。學生道德的建構,應當是在學習與生活中發現“美”的存在,激發自身的審美追求,以美啟德。探討如何在課程中創立一種實踐路徑,幫助學生建立理想的審美追求,對促進學生道德的良好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道德發展;審美追求;培養路徑
《德州學院學報》本刊的辦刊宗旨是:繁榮學術、求是創新。辦刊方針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
一、引言
道德是一個社會的整體意識形態,是評價人們行為準則的標尺。同時道德還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幸福的觀念。審美是人們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無功利的,帶有情感色彩的真實形態。審美是最能體現人類本性的一種意識形態,它幫助人們以發現美的眼光去審視這個世界,在生活中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道德與審美之間相互依存,道德對人的教育,便是教人做好事、積善德,成為一個具有“真善美”的人,有道德的行為往往會讓我們覺得是一種“美”的行為,這種“美”并不是事物外表的靚麗,而是使人們心靈受到感化的一種信念。
在現今階段,對中小學道德的培養應當立足于審美的根基之上,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審美中發現“美”的道德,樹立“真善美”的品德。“真啟迪我們的心智,善導引我們走向美好生活,美則教會我們以何種態度去觀察、體驗和評判這一過程。”現如今的道德教育是“社會治理體系借助于權力的強制作用,調動宣傳機器和廣泛的教育力量,對道德教育受體進行輪番‘攻擊’,迫使道德教育受體承認和接受某些道德信條”。學生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之下,只會死記硬背枯燥的理論知識,而對道德的真正之意一知半解,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學生空有理論知識,而缺乏了“真善美”的情懷。理想的道德教育應當是一種審美的追求,這種教育不應教條地去套用道德理論,而是揭開嚴肅、生硬、刻板的理論知識的神秘面紗,然后賦予其歡快愉悅的色彩,融入到審美化地改造之中,讓學生在發現美、鑒賞美中激發道德的共鳴。
二、中小學生道德發展審美化的基本要素
雖然提倡道德教育與發展的審美化,但是這并不代表只要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就可以達到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審美化也需要一個規范的標尺,這個標尺為學生、教師劃定了道德教育、審美標準的基本范圍,只有在這個范圍之內,學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美的所在,也才能真正將美感之物轉化為道德的基準。因此,審美化的道德發展,應當明確學生的審美需要、審美體驗、審美判斷、審美情感以及審美習慣。
(一)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審美需要
中小學生的審美需要,應當具備生活化的色彩、德性人格的闡釋、道德原則的追求。關于道德教育的弊病,已經存在相當長的時間。面對道德教育的“陣痛”,人們也在極力地用各種各樣的片面“美感”包裝道德教育,以求通過這些所謂的“美”去改變道德教育的現狀。這種自欺欺人的包裝背后,凸顯了人們對道德發展的審美追求的感性化渴望,而不是一種理性化的回歸與思考。比如,為了提升學生的興趣,老師竟然帶領學生在KTV里上課;還有的老師穿著龍袍為學生講述中國的古代史綱。這種“賺眼球”的行為,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在課堂之上的“抬頭率”。但試問,這種教學真的是美的嗎?這種課堂的確是有了不同的色彩,但仔細看來,這只是部分教師的自我麻痹。“審美向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實現的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審美精神,而是生發出一種感性崇拜和娛樂至上的追求”。學生需要的審美,不應是這種流于形式的、被矮化了的審美。而應當是貼近自身生活的審美,通過這種審美,學生能夠實現道德人格的覺解,拉近學生同客觀世界、真實生活、道德原則的距離。
(二)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審美體驗
學生在德育中的審美體驗應當是愉悅的、潛移默化的。所謂愉悅化的審美體驗,就是“將思想品德的理與情、學與藝有機地結合起來,它要求德育通過‘典型化’‘形象化’的藝術創造,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是美的觀念中感到愉快,得到享受、收到教益。”比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充滿了與命運抗爭的力量,即使是面臨重重挑戰,仍然不會放棄勝利的希望。這種典型化的德育模板,需要教師經過藝術的加工與改造,使之成為能被學生所接受的道德原則,成為學生在面臨困難時仍能保持樂觀情懷的精神支柱。
潛移默化的審美體驗則表明學生不一定需要邏輯縝密、嚴肅苛刻的道德大綱。真正能夠感化學生德性的,應當是能夠使學生真正潛心去感悟的文本素材。“審美主體對作品的直觀把握往往與自身的生活經歷、個性趣味、審美偏愛及特殊心境整合在一起,尤其當作品中的某些故事情節或語境與讀者的審美經驗相銜接時,讀者往往會嘆為觀止,拍案叫絕,以致或歡欣、或悲槍、或暴怒、或恐懼、或憐憫等不同的情感心理得到宣泄,從而自覺參與了作品的審美創造。”這種潛移默化的審美感悟,不僅是學生閱讀文本應當具備的一種能力,同樣也適用于德育教育的開展。
(三)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審美判斷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前教育所提倡的也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性是課堂中不可或缺的兩大特色。審美也應當如此,學生應當對各種事物有立足于個人認知的審美判斷,這樣學生才能自由、自主地做出情感判斷,也能自發地發展道德涵養。學生建立的審美判斷,應當有個性的價值立場、獨立化的見解、正確的邏輯方法。
然而,審美判斷不同于道德判斷。所謂道德判斷,是指人運用道德標準判定自己或他人行為善惡及其道德責任的活動。而審美判斷則是人對事物美丑及其形式、程度、價值等所做的鑒別、判斷與評價。以對客體的審美直覺為出發點,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于一個大家都認可的事物,人們所做出的審美判斷與道德判斷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不可否認,在有些時候,道德判斷與審美判斷有著某種不可調和的沖突。學生在發現美、判斷美時,需要有個性化的價值立場和見解,但是用這些立場以及見解進行評判時,還應當具有正確嚴謹的邏輯思維,不能將美丑二者混為一談。“道德判斷與審美判斷這種有時相矛盾的表現,究其原因:一是兩種判斷雖然都是人腦對外界事物作出的評判反應,但它們畢竟具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前者主要是以客觀道德價值作為參照標準,重在對善惡是非進行理性推斷。而后者則主要是以對象本身的美丑、強弱、智愚等,至于伴隨著對象行為而產生的道德價值,一般并不納入判斷者直覺的主要范圍。”因此,審美判斷需要學生自主地建構、表達,但同時也需要教師時刻引導學生確保審美與道德發展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