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扶貧先扶志,扶志先扶智”,若想解決現如今的扶貧問題,就需要尋其根源所在,制定治本的策略。脫貧攻堅,教育為先,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與重點關注。本文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為例,從三個方面論述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情況,及基于精準扶貧政策下補充與平衡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的路徑。
關鍵詞:教育扶貧;教育資源;平衡;路徑
一、 貧困地區教育現今狀況
自2013年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概念以來,“精準扶貧”迅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門話題。教育精準扶貧作為國家精準幫扶貧困工作的重點,在促進社會教育公平、推動經濟整體發展、助力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為做好這一工作,國家接連出臺《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等多項政策,強調將“精準扶貧”作為全新戰略導向,對準“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在系統改革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策略,精準地爆發出力量,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隨著我們國家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在貧困地區實施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就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現狀來說,目前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1. 教育觀念落后
教育觀念是制約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貧困地區仍舊存在著讀書沒有用的狹隘與落后思想觀念,部分貧困家庭認為將來生活在農村,學校教學上的課程知識對于個人未來的生活并非必需品,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知識也沒有很大的實用性,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的學生學習知識便很缺乏主動性。
2. 教育資源匱乏
教育資源是教育過程所使用和耗費的人的精力與體力、物質力量和財力資源。這些貧困地區多集中在深山或僻遠的農村區域,受當地地區經濟、自然環境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其教育資源較為匱乏。
首先,人力資源不足,主要體現在貧困地區的教師隊伍偏小、綜合素質較低、人才流失嚴重等方面。
其次,因當地交通條件不便、通信設備落后,導致與外界環境溝通較少,接觸外界先進的新事物難度大,從而制約了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
最后,因地區經濟落后,缺少足夠的教育資金,以致部分學校難以擁有較為完善的教育基礎設施設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基于當前西部貧困地區教育現狀問題,筆者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的教育情況為例,對四川省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二、 白玉縣教育情況基本概述
白玉縣屬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內的管轄區域,處在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橫斷山脈北段。縣境東部為山原地貌,西部及南端為高山峽谷,東北部為淺切割山原及丘原。在白玉縣嚴峻地理位置的限制下,目前白玉縣全縣共有19所學校,其中有17所小學學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以及1所中學學校。白玉縣的學生大多數為留守兒童,他們在本該有父母陪伴的年齡階段,卻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在人際交往中產生障礙,也就產生了各類問題與迫切的需求。
在生活中,由于留守兒童所處的貧困家庭平均年收入大概在2000―2500元左右,收入較低,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對于歸屬與關愛的需要方面而言,多數留守兒童的父母多憑借外出務工而來的收入以維持家庭生活的基本運轉,因此他們也就從小跟隨祖輩們生活,而祖輩們所能給予他們的更多只有身體健康、吃喝穿住等方面的關心。這些孩子與他們各自的父母分隔兩地,長期很難見到父母,缺乏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由于情感上缺乏依靠,內心想法難以得到傾訴,長此以往,部分孩子的性格也變得愈來愈孤僻,不愿與他人交流。在實際生活中,他們需要身邊的人給予他們認可和關注,同時他們也需要身邊人的關心、陪伴和幫助。
在學習上,絕大多數成績不理想的留守兒童并非不愿意學習,也并非安于學不好的現狀。相反,雖然成績不夠理想,但他們仍抱有“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美好的人生。可是白玉縣現有的教育資源匱乏,難以滿足留守兒童對知識的渴望。
三、 白玉縣貧困戶教育資源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教育事業中的教育改革、教育發展規模和質量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投入并落實教育工作的比重逐漸加大,然而一些貧困地區仍舊存在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白玉縣的教育資源現狀展開了一系列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70份調查問卷,得到了67份反饋。此次調查結果反映了白玉縣在教育資源方面的以下幾點問題。
1. 教師基本情況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白玉縣執教的教師中,76.12%的教師年齡在20―30歲,同時他們的執教經歷也較短,5年以下教齡的占比67.16%,由此可見他們的執教經驗同老教師的執教經驗相比較顯得不夠,在制定教學方法、方案方面缺乏經驗。方法與方案制定不到位,學生們不能完全熟悉并掌握,便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此外,49.25%的教師為大專學歷,相比于經濟較發達地區的高學歷教師,他們的文化程度、教學水平以及教學質量都相對較低。從中可以得知,白玉縣現有的教師隊伍滿足不了當地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老師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熟悉掌握知識,并將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中,實現他們的自我需求。同時,白玉縣現有的教師隊伍現狀也不能滿足學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形成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雖然白玉縣的教師存在上述一些問題,但他們卻極大地提高了當地教師資源的利用率,從問卷結果看出,跨年級教學占比28.26%,跨學科教學占比高達32.84%。
2. 教學設施設備
在白玉縣的學校中,大多數學校已經配備了電腦、多媒體等基礎教學設施設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常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但配備的電腦、多媒體等基礎教學設施設備使用周期較短,盡管維修及時,仍容易出現故障,導致教師無法達到高效率的工作狀態,教師的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除了電腦、多媒體等設備,教師教學中目前更多需要的是桌椅、黑板、電燈、風扇等配套設施,以及現在新型的教學設備,如觸摸屏電腦。
推薦閱讀:職業教育扶貧開發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