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面向2035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圖景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技術時間:瀏覽:

    摘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是我國第一個以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戰略文件,其第八項戰略任務“加快信息時代教育變革”從政策高度指出面向2035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方向。文件圍繞提升校園智能化水平、探索新型教學形式、創新教育服務業態、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四大方面,引出2035年教育信息化的五大發展圖景:安全規范、多元共建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先進技術與人文關懷并存的智慧校園;精準化、扁平化與人性化的教育治理;多元創生、評估、定制、普及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人工智能與因材施教的教學形式組合。

  機制建設依賴政策保障、市場規范和第三方組織資源的共同監督;智慧校園以5G技術為支撐,加強供給側改革與人本服務意識;智能技術推進教育治理精準化、扁平化同時加強教育治理規范與人機倫理建設;海量優質教育資源以教學設計與學生特點為需求進行評估選擇與定制;人工智能從課程形式、師資層面提供了因材施教的可能性。2035文件所描繪的教育信息化以智能、人本為特征,圍繞教育性這一本質突出人才培養教育變革新圖景。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文件解讀

中國教育信息化

  推薦閱讀:《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面向教育系統、面向全社會的國家級刊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2019年2月23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應運而生,教育在國家現代化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科技使然的環境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使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工具、手段及核心特征之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日益深入,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面向未來不確定的時代,信息技術已不再是改變或改善教育的工具或方法,而必將成為革新教育的“方法論”,方法論是方法的方法,是方法的哲學。

  所以,與以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思路相比,《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對信息化的要求超越了簡單的環境論、工具論與適應論,今天的教育信息化已不在是教育的點綴,不再是迎合教育發展的技術支撐,而是要從打破與重構教育固有體系人手,作為教育系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與內生變量而存在,以信息技術的力量撼動教育堡壘,從關注信息技術器物層面設施建設上升到智能體系下個性化生命成長的“法則”,并將驅動或變革教育中原本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評價等諸多元素進行轉變。

  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意識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教育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工程,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因此,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的保障與對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意識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設經歷以下幾個階段:(1)萌芽期:1998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999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此階段雖未直接提及教育信息化,但已指出教育振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借助信息技術與多媒體設備;(2)生長期:200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到2012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要堅持“應用驅動”的工作方針,“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3)快速發展期:2016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至此,在政策指導下教育信息化在基礎設施建設、網絡服務平臺、數字化資源等方面初步形成發展框架。從信息化基礎設施普及到數字資源共享再到如今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政策意識與導向是其不斷提升、創新的有力保障。

  面向未來跨入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完全置身于智能時代,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與教育無縫銜接,不斷推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教育信息化進入深化改革期,《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的出臺從政治高度勾畫出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四維一體局面和五大發展措施,以戰略規劃的形式保障、引領教育信息化有序推進,為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指明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前進方向奠定基礎。

  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教育信息化的描繪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教育信息化的描繪以“智能”為驅動,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創新中國教育信息化未來趨勢與發展走向的四大方面:

  第一,提升校園智能化水平。在初級層面上,智能校園建設要求學校具備與多媒體終端相配套完善的學校網絡基礎設施;在中級層面上構建網絡運行維護的長效機制,例如網絡資費政策、數字教育資源等;在實現教育信息化基礎設置建設、網絡機制運行基礎上,強調提升智能校園水平應綜合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和混合智能等技術,構建教學、管理、服務一體化的智能平臺,通過數據的伴隨式搜集和信息的自動化分析實現由環境數據化到數據環境化的轉變。

  第二,探索新型教學形式。《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不單單強調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關注智能空間環境下教育的個性化、協同化與多元化。現代信息技術作用于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鼓勵基于大數據開展學生個性化分析,并制定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個性化培養方案,以智能協同、虛擬教學的形式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開發智能教育助理貫穿教、學、實踐、評價全過程。

  第三,創新教育服務業態,提倡以在線學習等形式精準推送定制化教育服務。互聯網可以打破學校教育資源供給的“圍墻”,構建全民參與、內外結合的優質數字資源共享機制與公共服務體系,逐步使農村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學校都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創新教育公平、精準扶智新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塔县| 浠水县| 开远市| 靖远县| 连平县| 嘉义县| 合山市| 尉犁县| 南宫市| 隆子县| 长兴县| 临夏市| 晴隆县| 青州市| 炉霍县| 山丹县| 泌阳县| 盈江县| 南靖县| 鹤山市| 武安市| 临武县| 建阳市| 项城市| 齐河县| 广平县| 霍城县| 萍乡市| 搜索| 水富县| 宁远县| 达拉特旗| 永清县| 含山县| 万源市| 微博| 福泉市| 阜平县| 栾城县| 红河县| 镇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