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里,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音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聽覺藝術。所以“當語言不能表達某種情感時,更雄辯的語言:音樂就“全副武裝”地登臺了。再者,“音樂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樂之所以能感動人,也就是因為它有真實的感情。”所以說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的,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
一、我們對唱游課進行了初步總結
①唱游課教學打破了傳統音樂學科的單一性,采取音樂游戲、律動、歌表演、集體舞、節奏樂等綜合性音樂藝術手段,提倡藝術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發兒童學習音樂藝術的興趣為目的,以培養他們審美情趣為核心。實施唱游教學,一方面為進入中高年級學習音樂打好基礎,一方面積淀為具備審美情操的基石,從而成為完善學生素質的一個組成部分。②唱游課的指導思想:“動中學,玩中學,樂中學”,一切從學生出發。③唱游課的相關策略:a注重興趣;b人人參與;c創設情景;d加強表現;e加入競賽;f即興創作。④通過歸納,初步形成了游戲教學模式:附圖(圖)這一模式從兒童的年齡特征出發,讓兒童從游戲中產生對音樂的興趣,從游戲中去學習音樂,在游戲中引導他們進入音樂的殿堂,當他們在游戲中獲得一定的認識后,及時加以鼓勵,發展他們的智慧,啟發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從而產生更高層次的興趣。游戲模式既是唱游課的教學模式,也是唱游教學的過程,這模式中各環節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層層緊扣,循環發展。這一模式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還可引仲到中年級。⑤唱游課教學評估,采用“音樂樂園”、“小小音樂會”等形式,對學生的表現能力、審美情趣進行測試,并評定“優、良、中、差”。
二、在音樂教學中建立良好的師生情
在音樂課程改革進程里,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作基礎,那我們的教育活動很難維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成為現代教育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決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管你服從的關系,而是互助平等的關系,無數事實表明要教育學生,首先必須了解學生,這就如同園丁養花,首先了解花的習性,醫生治病必須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樣,在這個基礎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就比較容易找到通向學生心靈的世界窗口,從而真正深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的心靈之門不總是敞開的,特別是對他們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師,常常在心靈的門口設一個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實感的心理活動流露出來,要突破這一崗哨,架起師生之間的橋梁最好的辦法是和學生一起參加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如:一起唱歌、一起音樂創作、一起創編填詞、一起排練節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討問題及交流等等活動,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變得無拘無束,這時他們的心靈崗哨不知不覺地撤掉了,師生之間成了無話不談地好朋友。
三、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美感教育來啟發學生的道德情操,這是其他各門學科所不及的。在音樂教學中,根據我國的國情,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選擇音樂作品。首先需選擇思想性、藝術性的歌曲或樂曲,如《愛我中華》、《龍的傳人》、《精忠報國》、《歌唱祖國》、《祖國慈祥的母親》、《我是中國人》、《紅旗頌》、《紅旗飄飄》等等,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贊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教學中滲透華夏優秀民族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體驗音樂作品中,感受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不難看出,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不僅是培養人才的需要,也是音樂藝術本身的需要。
四、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文學常識提高文化素養
文學與音樂是姐妹藝術。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如教授欣賞課《十面埋伏》時,為了把這場戰爭講得更精彩一些,借引用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項羽在這場戰斗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很好地表現出來。在欣賞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我把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用借助多媒體大屏幕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思鄉曲》,一邊朗讀《鄉愁》。名曲配名詩,可謂是珠聯璧合。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溫故了這首著名詩篇。
再如欣賞樂曲《陽關三疊》的同時,配上王維的詩歌《渭城曲》,音樂與詩歌的結合可讓學生在了解詩中傷感絕望的離鄉之愁后,從已學過的古詩中尋找和這首詩情緒相反的詩句,采用對比方法,加深學生對音樂意境感受,這種做法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連許多平時上課不很積極的學生都在搜腸刮肚的思考,當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被找到后,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陡然提升。小學音樂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小學音樂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背景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當前藝術教育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積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對每一位音樂教師來說,是難得機遇下的挑戰。顯然,過去單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質量,如何把握整體的質量與效益,需從音樂教學的結構入手,從教學模式上進行研究,即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在現代音樂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音樂教學過程的結構和相關的音樂教學策略與教學評價等。
推薦閱讀:《歌唱藝術》(原:歌唱世界)(月刊)創刊于2011年,是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主辦的一份引領歌唱時尚的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