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區教育事業發展情況匯報職稱論文期刊網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技術時間:瀏覽:

  摘要:教育事業是指當人們擺脫進行該活動的無計劃、無組織狀態,把教育活動從其他的社會活動中分離出來,劃分成一個獨立的社會部門,并經由專人去進行時,這種活動便成了一種事業,即教育事業。文章發表在《中國校外教育》上,是高級教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教育事業,教育發展,情況匯報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教育事業涉及千家萬戶。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中央的總體部署,結合當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

  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教育規劃,制定一個讓人民群眾滿意,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規劃,對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一、“十五”期間**區教育事業發展情況

  我區現有20所學校,其中城區學校3所,城鄉結合部學校5所,地處農村學校12所,共設有245個教學班(其中小學231個,中學14個),在校學生12976人,全區現有教職工763人。目前20所區屬小學占地227354平方米(341畝),生均占有17.4平方米,共有校舍面積65420平方米,生均占有5平方米。轄區內另有市屬中學9所,其它部門辦學校2所,全區共有各類學校31所。2003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全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努力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發展。

  (一)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辦公條件

  近年來,區政府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積極爭取和多方籌措教育經費,千方百計保證教育投入,預算內教育撥款逐年增長,2003、2004、2005年教育經費撥款數分別為2698萬元、3100萬元、3736萬元,從2003與2005年的情況比較看,預算內教育撥款占財政支出比例、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生均公用經費均在逐年增長,為全區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財力支持。

  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對友誼、寧三、吧浪等12所學校的教學樓進行了改擴建。消除危房面積7795平方米;對三其、馬坊、寧一等9所學校的廁所進行了改建,其中新建水廁6座;對三其、朝陽、山川等學校的生活用房、寧四和雙蘇等校的校園以及友誼、吧浪等校的操場進行了改造;實施小橋大街小學等4所學校煤改氣工程,投資66.7萬的祁連路小學塑膠跑道現已開工。幾年來,共改擴建面積32018平方米,完成基礎建設投入3144.8萬元,其中中央資金220萬元、省資金160萬元、市資金321萬元、區財政1440萬元、社會捐贈款240萬元、學校自籌54萬元、教師個人集資316萬元,區財政投入資金額占總投入資金額的52.34;

  (二)“兩基”工作得到進一步鞏固提高

  區政府高度重視“兩基”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義務教育法》等法規,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尤其是在“控輟保學”工作中,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依法控輟、綜合治理、實事求是、重在實效”的指導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開展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師資整體水平

  教師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各校的師資培訓始終堅持立足學校教育教學中心工作,培訓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單位自籌一部分、個人負擔一部分的辦法自籌資金,選派教師參加市教師繼續教育中心的在職培訓學習,在教師中積極提倡理論培訓與教學實踐的有效結合,參加市繼續教育培訓1700多人次;為了及時了解、汲取教育發達地區的先進教育思想,選派了9名校長和257名教師參加各類培訓,小橋大街小學和濟南師范附小結為友好學校,并長期接納小橋大街小學教師到該校培訓。

  針對師德師風問題,切實從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入手,在全區教師中開展了以“愛崗愛生、敬業創優”和“牢記誓詞、明確宗旨”為主題的師德教育活動。各校普遍開展了“三風”教育活動(校風、教風、學風),堅持雙周的政治學習制度、對違反師德規范的教師在年終考核時實行一票否決制,努力使廣大教師真正明確“愛崗敬業”的內涵,樹立服務意識,增強奉獻精神,師德教育落到實處,近幾年,我區未發生一起重大師德師風違紀事件,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取得了實效。

  教師管理制度進一步深化。全面實施教師資格準入制度,面向社會及全區教育系統認定教師資格769人。積極推行“翻進必考”的用人制度,通過競爭擇優方式招聘教師,全面推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實行競爭上崗,完善工作考評制度,教育活動得到了充分展現,師資隊伍進一步優化。

  (四)全面推進課程改革,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積極開展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評價制度,評價方法的改革,大力改革教學模式,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開發了校本課程,形成了課程改革“培訓、實驗、管理、研究”為一體的良性運行機制。全區根據地域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劃分了三個教研網絡片,成立“學科中心活動組”,通過定期組織合作學校的教師互換教學環境,共同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定期邀請合作學校參加本校的各種活動,校際之間比教育看教學、比管理看制度、比學習看效果、比成果看風格,形成了濃郁的教研風氣,有效地推動了課改實驗。

  (五)加強學校科學管理

  一是學校實行“目標管理”,要求各校不斷規范學校管理的流程,健全考核制度,各校對教師個人的工作及各科室的工作均實行了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完善了考核細則;二是強化學校內部管理。各校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堅持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有機結合,能認真分析研究制約學校發展的難點問題,加強學校管理的針對性;三是加強行風建設。針對社會近年來所關注的教育亂收費問題,區教育局嚴格要求各校實行了收費公示制度,接受上級紀檢、審計、物價等部門的監督檢查,增強了教育收費的透明度;四是加強民主管理。積極推行校務公開,完善學校教工代表大會制度,學校重大制度均提交學校教工代表大會討論。

  (六)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補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探索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新機制、途徑和方法。區教育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未成年人德、智、體全面發展,加大教育體制改革的力度,既要考核學習成績,又要考核思想品德養成教育,從根本上扭轉學校教育中的重智輕德。同時,建立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領導小組,加強學生德育工作的領導;以學校為主陣地,抓好德育工作,健全和完善德育教育工作機制,確定校長為德育工作第一責任人。

  二、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發展不平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

  近年來,我區雖然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但總體上看,教育發展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在教育教學質量、教學管理和教師整體素質還有一定的差距。二是隨著城市容量不斷增加,房地產開發,居民小區建設帶來的人口增加,城市學校生源壓力增大,祁連路小學、小橋大街小學、朝陽小學、光明小學、建北小學和山川學校六所城區學校的生源壓力大,最大班額達到73人,教育供求矛盾集中表現在這些地區和學校。

  (二)教育投入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區政府千方百計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加大投入,對教育的各項投入逐年有新增加,但增幅不大,學校的教學儀器、器材、“九室”及電教設備不足,吳仲、建寧、建青等學校還未改造。

  (三)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師資力量不強

  缺乏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常規管理還在使用簡單、粗放的管理模式,學校管理流程尚未達到制度化、規范化;由于村辦學校撤并時的部分民辦教師按政策轉為公辦教師,加之市上給我區安置的原西鋼十名教師均為不合格學歷教師和教育人事出口不暢等,造成我區師資力量不強,管理人才缺乏等問題,制約了我區教育的發展。

  三、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主要對策和措施

  (一)建立教育投入新體制,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一是依法保證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健全財政對教育穩定的投入機制。逐步提高財政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增強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力度保障教育經費和生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二)建設一支適應我區教育現代化需要的師資隊伍

  一是努力建設綜合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推進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前提的學歷升級,通過完善激勵機制等方式不斷提高骨干教師比重;深入開展以“敬業、愛生、奉獻”為核心內容的“師德師風示范校”創建活動,努力建設一個職業道德高尚的教師群體;鼓勵和支持教師自主發展,為培養科研型、專家型、創新型教師隊伍開啟“綠色通道”,采取制定培養計劃、完善獎勵制度、推廣名師經驗、授予榮譽稱號等方法,促進教師整體水平的提高。

  二是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嚴把教師隊伍入口關,形成高質量教育人才預備隊伍,拓寬吸引優秀人才從教途徑,促進教師隊伍的優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師管理走上規范化軌道。

  三是深化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確立學校的法人地位,建立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辦學模式和具有時代特點的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的教育管理運行機制。以實行聘用(聘任)制和崗位管理為重點,以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優化中小學教職工結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學特點的人事管理運行機制,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隊伍和管理人員隊伍;

  四是加大教師和校長培訓力度。開展教師全員崗位職務培訓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培訓,強化骨干教師教科研能力培養。健全師資培訓的考核評估、獎勵制度。繼續實行校長持證上崗制度。

  (三)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構建現代化教育平臺

  加快教育現代化特別是信息化建設步伐,完善校園網絡,加強教師培訓和考核,積極開展教學實踐,大力實施信息技術應用和普及工程,促進學校的特色建設和高速發展。

  一是重視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建設學習型應用性校園,采取自上而下的培訓,更新學校各級領導和全體教師的現代教育觀念,采取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培訓形式,從整體上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現代化教育研究應用水平。2010年前45歲以下的各學科教師普遍接受信息技術的中級培訓和考核,信息技術專職教師高級培訓率達到100,建設一支能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促進教學改革的教師隊伍。

  二是繼續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建設一個設施良好的應用環境。加強班級現代化設施設備建設,實施“班班通”工程,讓每一個教室都成為多功能電化教室;加強校園網站建設,加強學校各科資源建設,通過購置、網絡下載與自制相結合的方法不斷豐富資料庫,積極開發多媒體課件,加快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庫,不斷完善教學、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務功能。

  (四)深化教育改革,積極推進教育體制創新

  一是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精簡高效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轉變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的管理手段、職能;落實“以縣(區)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加快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進程;健全和完善“校長負責制、全員聘用制、結構工資制”為核心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積極推進學校經費總額包干管理,實行校長任期制。進一步增強競爭激勵機制,建立充滿活力與生機的教育管理運行體系。

  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健全素質教育目標體系和評估體系,推進以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為主線的教學改革實驗,積極探索研究性學習,開設研究性課程。

  (五)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鞏固和提高“兩基”成果

  一是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全面落實《**區控制中小學生輟學暫行辦法》,學校要積極與鎮辦配合,摸清本轄區學齡人口底數,及時敦促適齡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對已確認為輟學的學生,學校應及時通知教育行政部門和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并與鎮、辦做好輟學生的勸學工作,規勸輟學生及時返校學習。

  二是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要確保《**區貧困學生資助管理辦法》的落實,認真執行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對家庭經濟確有困難的學生實行減、免、緩各種費用,并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貧困學生克服困難,完成義務教育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大力支持、關心教育事業,面向全社會籌措資金,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教育職稱論文期刊網投稿:《中國校外教育》雜志是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主管,中國兒童中心主辦,中國兒童期刊社承辦,多家權威教育部門聯合協辦,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國家一級教育類期刊,具有國際、國內雙刊號,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昔阳县| 犍为县| 阳高县| 肇庆市| 呼和浩特市| 河北区| 阿坝| 靖西县| 乌鲁木齐县| 洱源县| 北流市| 乌海市| 浠水县| 泰安市| 白城市| 琼中| 来宾市| 清水河县| 屯昌县| 益阳市| 盈江县| 乐都县| 肃北| 武功县| 阿勒泰市| 阿巴嘎旗| 六盘水市| 二手房| 南康市| 曲麻莱县| 兖州市| 沙河市| 象山县| 军事| 中宁县| 贵南县| 正定县| 同江市| 普陀区|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