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1 “十四五”時期我國港口集裝箱運輸發展環境
1.1 全球經濟貿易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增多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影響廣泛而深遠,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隨著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全球經濟貿易將經歷艱難的復蘇過程,低速增長態勢或將延續。
1.1.1 逆全球化趨勢加劇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國際經貿摩擦愈演愈烈,“美國優先”、英國脫歐等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趨勢,對全球經濟貿易發展造成巨大沖擊(見圖1)。從全球貿易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來看:2000-2007年,全球貿易增長的彈性系數為1.43;2008-2019年,全球貿易增長的彈性系數下滑至0.72。此外,2016-2018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連續3年下降。
1.1.2 疫情推動全球產業鏈加速變遷
疫情對世界格局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逆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器。疫情造成的物資短缺、產業鏈中斷和跨境貿易限制等問題,使得各國意識到完善和優化本國產業結構和分工的重要性,并開始強調“自主可控”。在此背景下,各國對涉及民生和國家經濟命脈的戰略產業的重視程度提升,產業政策和開放態度收縮,從而對產業鏈全球化造成顯著的負向影響。進入疫情后的新階段,產業鏈全球化將呈現本地化和多元化兩大重要趨勢:在本地化趨勢下,各國將加速整合長產業鏈,并加快實現重要產業本土化和周邊化布局,歐美發達國家將進一步推動制造業回流,以增強本國應急保障能力;在多元化趨勢下,各國將在多個區域和國家配置產業,減少對產業鏈上某個核心國家的依賴,以實現風險規避。隨著我國要素成本逐漸上升以及與主要貿易國家間的經貿摩擦日益增多,我國產業外遷進程早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就已開始,疫情則推動我國中低端產業加速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但就制造能力、技術實力和產業鏈完整度而言,我國仍然具有較大的產業領先優勢,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大規模產業轉移。
1.1.3 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在短期內斷崖式下跌
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經濟受疫情沖擊而跌入谷底。從全球主要經濟體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來看:除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恢復增長外,其他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均大幅萎縮,其中印度、英國、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分別下降23.9%、21.7%和9.1%。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降4.4%,而中國將成為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隨著秋冬季節來臨,多國疫情出現第二輪高峰。受此影響,全球經濟貿易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1.1.4 地緣政治形勢趨于緊張
全球民粹主義抬頭,貿易壁壘增加,地緣政治趨于緊張,具體表現為:中美經貿摩擦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未來中美關系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英國正式脫離歐盟;中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局勢依舊緊張;中亞地區陷入局部武裝沖突,恐怖主義時有發生。全球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依舊突出,從而將對經濟貿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2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并將形成新格局
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美元,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結合當前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和新挑戰,黨中央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體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空間布局特點決定了我國在后疫情時代需要更多地依靠擴大內需的發展格局和模式。
1.2.1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首先,新發展格局需要以國內經濟為立足點。“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我國巨大的內需潛力將被激發。
其次,新發展格局要求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為此,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經濟交往,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走好開放合作之路,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不斷增強吸引外資和人才的能力,進一步發揮“一帶一路”倡議的作用,促進與發展中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領域的交融合作,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對外開放前沿高地的作用進一步顯現,使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更加順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近1.4萬美元(見圖2),我國將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1.2.2 港口行業發展面臨新要求和新機遇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我國港口行業發展。2018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視頻連線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區時指出: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要有勇創世界一流的志氣和勇氣,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創造更多世界第一。2019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天津港時指出:要志在萬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此外,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多個港口時均提出:要以一流的設施、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為“一帶一路”建設和擴大開放合作多作貢獻。
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批復建設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并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港口作為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最重要的實體依托,需要進一步完善集疏運體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從而形成以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港為龍頭的新一輪對外開放格局。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也對港口行業發展提出新要求,并為港口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推薦閱讀:路橋交通運輸論文發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