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完全開放勞動力市場,徹底改革現有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是控制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取消限制農民工進城的不合理規定,取消針對農民的不合理和不合法費用,整治惡意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
【關鍵詞】城鄉收入差距,不利影響,對策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現狀及不利影響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
(1)全國基尼系數快速擴大。我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58,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進入了分配不公平的區間。如果考慮我國社會城鄉二元分割的因素,再加上隱性收入、灰色收入、非法收入等因素,我國實際的基尼系數可能已經超過0.5。
(2)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快速擴大。1978—2007年,城鄉居民絕對差距由209.7元增加到9645.4元,年均增325.4元;相對差距由2.57∶1增加到3.33∶1,年均增3%。如果把農民用于生產的費用和城鎮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慮進來,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差距為6∶1。
(3)在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政策效果不明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關注“三農”問題和城鄉差距問題,2002—2007年,中央財政加大對農業農村投入,用于“三農”的支出累計1.6萬億元。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2007年在全國農村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惠及1.5億農村中小學家庭,這些政策在減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上起到了較顯著的作用。但是,由于這些政策具有暫時性、不穩定性,加上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內在缺陷,導致政策效果并不明顯。
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產生的不利影響
(1)由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許多農村居民因為得不到與其貢獻相應的報酬而使勞動力由農村向城鎮流動,導致部分耕地閑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位,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少數農村居民為了快速擺脫貧困,不惜以身試法,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影響社會穩定,敗壞了社會風氣。
(2)長期存在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使得農民怨聲載道,直接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產品供給的穩定增長,易引起社會不安,增加投資者的心理成本;降低農村居民勞動的積極性;不利于資源有效地配置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3)形成馬太效應,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使農村居民地位更低、機會更少,其人力資源不僅得不到應有開發,甚至出現相對和絕對地萎縮。而由此導致農村居民產生消費性緊縮傾向,不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從而影響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意義
1、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與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共享社會發展的局面,社會成員之間還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有80%多的人還處于中低收入水平,要使廣大群眾普遍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逐步邁向共同富裕,必然要求我們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2、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不竭動力
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力量,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會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將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有統計表明,消費平均每增加1%,GDP就會相應平均增加0.755%。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必將增強消費者的購買力,拉動經濟快速增長,有利于擺脫受制于人的危險和陷入拉美經濟發展的老路。
3、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打破了人們的心理平衡,加劇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矛盾,尤其造成了低收入者嚴重的不滿情緒。據調查顯示,農村居民中63%的人對目前的生存狀態不滿意,而不滿意的人中有55%是因為其經濟收入處于社會底層。這么龐大的群體認為收入低下造成了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必然會帶來諸多社會矛盾。只有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才能維護社會穩定。
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
1、逐步打破行業壟斷,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市場經濟強調公平競爭,為此必須逐步打破導致機會不平等的壟斷體制,建立平等公開的、市場競爭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對部分壟斷行業的市場化改革,打破壟斷,消除市場進入歧視,創造平等、公平的市場參與環境,加強對壟斷性高收人的調節和監管,規范國有資本收益收繳辦法,強化收入分配的產權約束。
2、擴大就業與鼓勵創業,創造優惠的就業環境
在當前經濟增長難以提供就業崗位的情況下,加大政府投入,把提高就業率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向能夠兼顧效率、擴大就業的工程項目傾斜,以便為失業者和再就業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