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信息:一般指消息、情報、指令、數據、密碼、信號等有關周圍環境的知識;控制論創始人美國科學家維納認為: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面世界,并使這種適應為外面世界所得到的過程中,因外面世界進行交換內容的名稱。所謂信息反饋包括:信息流輸出后,再返回到輸入點,形成的一條閉路。信息與反饋是一個交流互惠的過程。通過交流回到“原定目標”,調節和控制原系統的正常運行,以達“原定目標”的實現。那么引進西方建筑理論的“原定目標是什么呢?”有意無意我聽到了幾位同行學者的議論,有則認為,引進西方建筑理論,為的是指示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設計能力,有則認為,為的是提高我國的建筑理論水準,有則認為,為的是加速實現我國建筑設計水準的現代化。乍聽起來,不無一定道理。然細推析卻有那么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似乎一切國人所有,都是“老外”之遺,一切國人所作,都是“老外”之余,然東方不及西方。
究其因,一是忽略了信息與反饋的基本函義,二是忽略了華夏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也就是說缺乏“雙向研究”或缺乏“比較學”。三是忽略了引進西方建筑理的經驗與教訓。四是忽略了,引進西方建筑理論的“原定目標”。
我之見,古人尚知,“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所謂的”中體西用.有著數千年光輝之史的華夏文化是“主”是“體”,西方文化是“輔”是“用”本末切不可倒置,華夏文化是中國建筑之魂,西方建筑理論在于交流,輸入輸出,完善和豐富中國建筑理論和創作。在引進同時輸出中華文化之泱泱大國氣度,我想這才是“原定目標”吧。
綜上所述,引進西方建筑理論,必須忠實于“原定目標”這一原則,必須以“中體西用”為準繩,借此我想用比較學的方法,從信息與反饋的這一基本函義出發,對當代西方建筑理論這一巨大課題作一基礎的探索。
1989年“解構”(Deconstruction)登臨我國建筑論壇,打破了原現代建筑理論在講臺上十年之多的徘徊局面,但“解構”所帶來的困惑比以往任何流派都多。欣慰的是“攻堅戰”以加入者有增無減頗為“轟動、熱鬧”。新近發表的英國庇特.B瓊斯著的《解構主義建筑的代表作》,章興泉著《解構主義的狂熱》,劉珽著《解構主義建筑的活動的意義與局限》等。似乎突破了“困惑”向更深的層次“攻堅”了。
通過“轟動、熱鬧”剔除“神秘、晦澀”,讓我們從“解構主義”產生的哲學背景,看中的建筑文化善弄,以及我們所能接受的意義,即回到“原定目標”要較全面的了解“解構主義”就必須對“解構主義”產生的哲學背景作一較完整的回顧,首先必須了解的就是“解構主義”所謂“解構主義”即二十世紀初盛行于西方特別是法國的一個哲學思潮,其奠基人是瑞士的語言學家索諸樂法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斯特勞斯“解構主義”的先摳,首倡把結構分析無法用于語言學研究,提出了系統的語言理論,強調語言是個系統,其元素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作為記錄系統由內部素和外部因素構成,以及語言的其時性,歷時性,強調語言的內外結構等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成立于法國巴黎的法國先鋒派理論社團——“太凱爾”團體的主要代表德里達和德勒茲力圖在貫徹索緒爾的“善弄原則”的基礎上把共時性的研究方法與歷學性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從而克服結構主義的反主體和反歷史主義的傾向。他們致力于對本文化和符號問題的研究,就放棄對作品的確定意義和真實性的追求,試圖把讀者從舊的本文理論和閱讀理論中解放出來,作品不再被看作現實的再現和摹寫,而是有待讀者者去充實意思的流動結構,閱讀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積極的創造,作者不再處于作品的中心位置,相反,他們意圖消失在他所“制作”的本文與其他本文的關系中,語言不再僅僅是交流思想的手段,而是具有廣泛能動性的獨立結構;編寫不再是表達作者的主觀意圖,而是建立一種借以“釋放意義”的關系網絡,用德里達的話說,是提供一組發現意義的“痕跡”,從而給本文開辟無限的可能性。這一新的哲學思潮既是結構主義的延續,又是結構主義的批判,“即德里達苦心經營的“原結構主義”,即“消解”結構主義即所謂的即現稱謂的“解構主義”“哲學”。
建筑中的解構主義以其“質疑”有別于它的“關鍵所在”,“質疑”意味著建筑師對建筑活動的復雜性和對建筑產品社會需求的多層次性,給予了更多的理解,重視和肯定,“質疑”更富于自覺意識和開拓精神。
回到“原定目標”再說“質疑”中國封建社會最未一個朝代的秀才到維國的第一境之說與“質疑”頗有相似之處。到宋代晏殊《蝶戀化》詞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酒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唐宋詞鑒賞辭典》)9-413也正相當于華著《靈感學》的一文中所述,靈感激發系統一段模式的初始部分—創造性課題的形成過程,及產生的客觀條件“昨夜西風樹”與形成的主觀條件“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即創造性思維基于實踐始于問題,發現問題的主觀探求精神,這種探求性的疑問正是于“質疑”共性之處,所求同的是基于實踐的探求示會象,解構主義的質疑,有走向極端的潛危。
引進“解構主義”意義在于其啟示性與探索性,局限在于當代中國建筑的經濟基礎與思想基礎都十分薄弱,其最大的問題依然是生存問題,一個餓客又如何與一飽漢并眉為榮抵掌論道?
故而在引進“思潮”的同時,我們必須對中西文化的差異有一清楚的認識,缺乏這一認識,引進的“原定目標”則成了一句口號。
那么中西建筑文化的差異是什么呢?概言之,在藝術觀念上,國人重物感,重氣勢、重意境,著重于建筑群體的空間藝術感染力的渲染。西方人重模仿,重形體,重特征,重典型,重建筑特的個體造型。在思維方式上,國人重視辯證邏輯,重視物的辯證統一,西方人重視形式邏輯,重視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建筑理論上,國人以儒、道、佛之家學說為其本著限于理論的更深哲理層次,西方人的理論則是邏輯的、清晰的、易于理解的形式美。
總之,中西建筑的文化的差異,有著相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著各自不同的哲學思想基礎,也有著各自獨立的建筑理論依據,乃至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明晰中西建筑的差異,對每個建筑師來說,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修養,否則對引進的西方建筑理論二手貨的理論只能是盲從,這也就失去了信息與反饋的函義所在。故而既要看到西方文明的可取之處,更要看到華夏數千年文明史的巨卷。接受的同時更要構成國魂,中體西用,仍是“原定目標”這是每個成器建筑師的必備的也是起碼的素質與修養。
回顧十年來引進西方的理論的經驗教訓,我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不論是引進“白色派”,“灰色派”“銀色派”還是引進“現代”、“晚現代”,“原現代”還是引進“結構”“原結構”乃至“解構”不盡人意之處還是缺少雙向研究,還是缺少全方位的比較研究。深究方可知,可知方可行,仍是理論的高貴品格,仍是實現“原定目標”的根本保證。
總之,強調“信息與反饋”的函義,在引進當代西方建筑理論這一永止盡的課題能在一個更加健康的道路上向前發展,抉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