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設計逐步實現(xiàn)了由量到質的突破。新時代、新理念、新需求必然會引發(fā)建筑設汁的新方法的產生。建筑設計創(chuàng)新思維研究是建筑設計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是建筑設計創(chuàng)新研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空間尺度或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創(chuàng)新,忽視功能、經濟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則,無效用空間大量存在并在結構上生硬套用少見的復雜形式。上述情形說明缺乏對創(chuàng)造思維內在機制與邏輯的了解。
關鍵詞:建筑設計;創(chuàng)造性思維;特點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building design gradually realize the quantity to quality breakthrough. The new age, the new idea, the new demand will trigger a new method of building the generation of juice. Architecture design innovative thinking research building desig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is building design innovative research of an organic part of space scale or in combination, unilateral pursue elements of the innovation spirit, ignored function, economy and other elements and the principles of efficiency, with a large space exist and the invalid in structure to the rare curt complex forms. The above situation that lack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logic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 mechanism.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reativ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創(chuàng)造性思維
1.1 創(chuàng)造思維的算法模型
創(chuàng)造是某種新的組合過程的產物,由構成因子與(多維的)構成序列關系決定。算法是一組達到某個目標過程的步驟的表述。事物(如建筑)構成因子(要素)均是一類集合,而類別劃分是相對的,在更為抽象的層次,異類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認為是同類。本文將創(chuàng)造思維的算法模型粗略表述為:
1.2建立事物(如建筑)構成因子(要素)的集合,在更為抽象的層次,異類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歸于同一集合。建立此遞歸的構成結構;
1.3對于某構成因子(要素),在更為抽象的層次,通過某些相似特性而形成的兩種門類事物的聯(lián)結;
1.4 選擇原有構成因子(要素)的替代物并加入到所要進行的組合過程;
1) 依據類別差異度、已組合統(tǒng)計量度、組合因子間親合度、制作成本等尺度作為約束條件制定搜尋算法;
2) 通過更為抽象的層次進行搜尋,找出原有構成因子(要素)的替代者。
1.5 不同構成因子(要素)的差異組合。從組合要素的數量可知不同組合的數量很大。
二、 建筑的特性及建筑設計的特點
2.1 建筑設計大體上是一種模仿性的工作
建筑設計從思維的層面看,實質是設計的規(guī)則和組合技能的運用。大腦只能做那些它內在已有的(包括即時輸入的)和可以組合的東西。
2.2 建筑設計是建筑構成因子(要素)
達到某種均衡的過程和產物構成建筑的諸要素涉及實現(xiàn)功能、經濟、文化藝術、形式、技術、材料等方面。從藝術的角度看,建筑的實用效能與其他藝術門類(如繪畫)相比,總體上制作所耗的代價之高之廣顯然不可比擬,而資源的有限顯然決定著最大部分的建筑以實用經濟為第一原則。
三、建筑設計創(chuàng)新思維
3.1 建筑構成因子(要素)創(chuàng)新取向和建筑設計創(chuàng)新中“度”的把握
顯然,選擇何種建筑構成要素創(chuàng)新和“度” 的把握,是決定能否達到某種令人滿意的均衡狀態(tài)的關鍵。例如:使用者留駐時間短、無大量必備的器具放置的功能空間自然在構成上有較大的造型創(chuàng)新余地。這是一條建筑設計創(chuàng)新的操作規(guī)則。
3.2 利用少見的差異方式
由直接的尺度夸張(超尺度)、變異(簡化、扭曲等等)來獲得以前由于經濟或技術原因而沒有或很少見的形式,實現(xiàn)與否取決于被接受的可行性。
3.3 利用任何其他門類中的事物形態(tài)作為模仿對象
關鍵是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內在的構成結構的相似性,并在抽象層次歸納出操作規(guī)則。
3.4 組合的規(guī)則
構成因子與不同層面的事物集合相聯(lián)系,將一種構成因子的(甚至不同層面)事物集合中的個體相替代,并加入到組合過程中,從而生成創(chuàng)新的結果。需要依據人群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特性制定相關抽象層次的操作規(guī)則。
3.5 創(chuàng)新思維規(guī)則應否修正的評價規(guī)則
如果有全新的構成因子加入,可能需要對創(chuàng)新思維規(guī)則加以修正。
3.6 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舉例:
(1) 將原詞匯的語境改變?yōu)橄嚓P的但屬性差異大的語境。如將自然博物館入口做成恐龍大口狀;
(2) 將原詞匯加以變異,簡化并改變其部分屬性。如將原建筑詞匯“窗”的形態(tài)簡化、變異,并改變其材料,放棄其空虛屬性應用于墻體作為裝飾圖樣;
(3) 將不同的詞匯加以重新組合??梢勒掌洳糠謱傩缘南嗨菩?不同“詞匯”(在建筑中指有獨立意義構件、單元體)有不同的組合,當它們具有共同的隱喻意義時,可以增強其原有的隱喻性。例如:“門”的格式塔結構維度有:1)兩種境界的過渡中介的隱喻意義; 2) 規(guī)范性(進入另一境界以門為途徑)。“上”向和“量”大對人的視覺有大的刺激強度,而且有宗教意識起源上的原因,因而具有崇高的隱喻意義。我們可將高大的偉人或英雄塑像與由高臺階及其上面的“門”的形態(tài)單元體相結合,把塑像置于“門”之后,隱喻塑像所具有的與常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并以高的向上的形態(tài)加強這種隱喻。而臺階可使人領會到與偉人(或英雄)可接觸,體現(xiàn)出其與常
人相似的一面。如果只是將塑像置于高臺上,那么就缺少了可親近感,而只有崇高感了。這里“門”還具有“鏡框”的效用,可限定空間,突出塑像的視覺集中感。
(4) 充分體現(xiàn)概念與相關形態(tài)的隱喻意義和準確性,盡可能地使觀者在生理—心理上有認知效應。如里勃斯金德設計的德國柏林猶太人博物館[4];
(5) 科技作為工具。工程技術、材料、太陽能,人工環(huán)境控制、信息技術等均有極大影響。如光纖相關技術可將太陽光隨意地引入室內,待其成熟及產業(yè)化時,利用這種技術與裝備,可使任何內部空間外部化。建筑的組合會十分自由,為創(chuàng)新提供技術支持。建筑群體外覆草木園林的模式就會出現(xiàn);
(6) 構成模式空間維度的變異,可形成新的形態(tài)構成。如利用院落建筑的平面變異成立體的院落,空中別墅的疊加組合等;
(7) 利用抽象的幾何學關系(單元體或其組合)或數學的特性作為控制整體形式或單元體組合的潛規(guī)則。如此在繁雜中增強秩序,將視覺形態(tài)控制在人的美感系統(tǒng)所接受的范圍;(一個簡單的例子是“終點廣場”的設計,見《世界建筑》9704,p32,利用了費波納希數列)
(8) 功能分離,各自有獨立性。依不同功能的不同組合產生新的形式;例如將結構構架與建筑功能單元體分離(居住、商用等功能單元)。依需要可自由組合,也可隨時更換建筑單元體。結構構架中部分有剛性、柔性(如拉索之類)之分。而建筑單元一般為剛性的。如果它與以柔性為主的結構構架組合,會產生有幻想性的建筑形態(tài)。比鋼的強度大100 倍的碳納米管已制成,可以展望,隨著材料科技的發(fā)展,符合經濟原則的許多奇異建筑形態(tài)都可實現(xiàn)。
(9) 概念的顛倒與混淆。如內外之分的顛倒,空間維度的變異(通過連續(xù)、縮放、扭曲、偏轉、斷裂等方式的綜合使用)等等。再如梁與柱或實墻按常規(guī)是相連的,利用玻璃(虛幻狀)將這種聯(lián)系打斷;
(10) 建筑語匯圖式的變異與重新組合。如將入口做成放大的變異的窗子樣子,門為它的一部分,作為窗格的局部,用較高的臺級表達“墻”的意義等;
(11)“解構”是在“拆毀”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讀解方法與策略。首先,要進行原等級關系的顛倒和打破界線(在原等級關系中,一方在價值與邏輯上等等方面支配著另一方,占主導地位)。突破原有系統(tǒng),打開其封閉的結構,排除其本源和中心與二元對立,然后對系統(tǒng)全面置換。將分解后的系統(tǒng)的各種因子顯現(xiàn)出來,并使原有的因子與外在因子自由組合,使之相互交叉
和重疊,產生出新的意義載體組合;
(12) 把新的小的因素放大,并加以充分的認識和利用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途徑。任何部位的建筑構件均可看作一種特定空間位置中的有意義形態(tài)。如柱頭,我們把它看作傳統(tǒng)的經典構件,也可以將其變異為現(xiàn)代的構成形態(tài)。利用幾何形特別是某種曲線面幾何形作為建筑形態(tài)主體是有效的方式;
四、結論
本文討論了通過“概念”作為中介的可操作的建筑創(chuàng)作的“機械”思維方式。這種方式可使建筑創(chuàng)作過程抽象化、層次化、條理化,具有明確的目標和操作思路,依此方式,建筑創(chuàng)作可以高效率地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思維機制具有內在邏輯且是很有限的,卻能生成許許多多不同的功能組合與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