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物基礎隔震, 主要是對建筑物的基礎部分進行特殊處理, 削弱地震時的地震波, 從而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傳統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礎部交替鋪上粘土和砂子, 或者直接設置粘土或砂子墊層。在中國建筑史上,曾經有人以糯米為原材料, 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設置墊層, 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近年來, 有關部門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以瀝青為原料研究出一種特殊材料, 以此設置隔震層效果更好。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建筑設計論文
建筑物的抗震問題是目前建筑結構設計界討論比較多的話題之一,也是涉及到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問題,因此, 我們在對建筑物進行結構設計的時候,必須把建筑物的抗震問題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適當的措施,盡量避免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壞。
1 建筑結構設計抗震概念
一般來說,所謂的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就是指依據發生的地震災害與建筑結構工程經過長期所積累的經驗等等所形成的一種基本的設計方法與設計的基本思想,也是進行建筑與結構整體上布置并且認真確定的建筑細部構造的一種過程。地震動按理來說就是一種隨機的振動,它有一種很難以把握的隨機性、復雜性與不確定性,要想很精確地預測所在建筑物可以遭遇地震的特性與參考數據,就目前來說我們還很難有更好地做到。與國外規范相比,我國抗震規范在對關系的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歐洲和新西蘭規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數來劃分延性等級,“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在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分析這個方面,由于我們不能夠很充分地考慮建筑結構的一種空間作用、建筑結構的性質、建筑的材料以及外界引起變化等等很多種不同的因素,也有著一種不確定性的存在。所以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不能夠全部的取決于它的計算得到的結果,更應該能夠以建筑結構工程抗震設計的基礎理論以及經過長時間建筑工程抗震經驗所能夠總結出來的建筑工程抗震設計方法為基本出發點,可以有更好的建筑結構性能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影響因素。
2 常用建筑結構設計抗震方法
2.1 根據建筑結構基本構造來設計抗震
一般情況下,建筑采取的混凝土結構,是通過建筑鋼筋砼構件的截面高寬比來限制取值,那么,建筑要求的最小配筋率,是由承重柱的軸壓比來控制的。建筑的磚混結構,一般比較常見的構造方法有限制建筑房屋的整體高度與建筑的層數與層高;在建筑的橫縱墻中來設置一些鋼筋混凝,并且還要設置一些防震縫等等。在經過修訂以后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規范標準中要求增加一些具有強制性的條例,要突出建筑屋頂的樓、電梯,要求建筑構造柱應該延伸到建筑的頂部,并且要與建筑頂部圈的粱連接在一起,以此來拉結建筑的填充墻來加入總體建筑結構的承受力,并且對建筑結構自身的剛度有著比較大的作用,這個應該在抗震設計中加以充分的思考。
2.2 根據建筑結構性能目標來設計抗震
建筑物在發生地震的時候有高度的安全性,是在抗震設計中應該具有的很大特點,所以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要求以將要建設建筑物的地區可能會大地震的烈度為基本的標準。而且還要以建筑自身以及建筑物得室內物品沒有造成破壞為最終目標來確定建筑結構的一些抗震性能指標。建筑結構的一些非抗震的下部結構以及建筑結構的一些基礎部位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抗震能力,在發生大地震的時候建筑結構要基本保持在所能承受的彈性范圍之內。另外,建筑結構的抗風性能是因為抗震的建筑水平所具有的剛度比較小而容易發生一些比較小的波動,這個應該思考那些因為發生的季節風等所帶來的作用發生的影響。所以由于風壓所產生的建筑水平振動很有可能會導致建筑的安全使用性能以及建筑抗震部分的耐久性能受到破壞。因此,建筑結構要有一定的比較好的性能指標,以便達到高的抗震設計要求。
2.3 根據建筑場地和建筑規劃來設計抗震
建筑結構要有好的抗震性,需要選擇比較有穩定性的場地,這樣會有比較好的基礎。另外,具有抗震性的建筑需要有抗震層的設置,而且建筑結構的外部空間應該做包括鄰棟間距、建筑外觀等等的一些舒適感以及安全性能的角度來考慮。而且在進行建筑結構的場地規劃的時候,也應該從適應建筑上部結構的位移等特點與性能方面的角度來考慮。建筑物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后,建筑結構的整體可能發生移動的范圍之內不應該堆放一些障礙雜物。在建筑結構可能發生移動的范圍之內一般來說會設置一些建筑的出口與入口,并且還要注意不能因此而使得人受到一些傷害,最好為了避免人或者車輛比較容易通過出入口,應該設置一些門墻或者指示標記等等。
3 建筑結構設計的有效抗震措施
3.1建筑物結構懸掛隔震,懸掛隔震是將建筑物的大部分或者整個結構懸掛起來,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懸掛結構, 這樣,當地震來臨時, 地震的能量不會傳遞給懸掛起來的結構, 從而達到減小地震損害的目的。這種隔震方式最常見于大型鋼結構, 大型鋼結構總是采用鋼結構懸掛體系,以此隔震。大型鋼結構一般分為主框架和子框架, 在懸掛體系中,子框架通過索鏈或者吊桿懸掛于主框架上, 當地震來臨時,主框架會隨著地殼運動發生搖擺, 但是, 子框架和主框架之間是能夠活動的索鏈和吊桿, 地震的能量到達這個部位的時候就會削弱,不至于傳遞到子結構產生慣性力。
3.2建筑物基礎設置隔震裝置減震。建筑物基礎隔震, 主要是對建筑物的基礎部分進行特殊處理, 削弱地震時的地震波, 從而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傳統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交替鋪上粘土和砂子, 或者直接設置粘土或砂子墊層。
參考文獻:
[1]粟宇. 高層建筑剪力墻結構設計分析[J]. 四川建材, 2011,(05) .
[2].潘喜平. 基于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探討[J]. 科技風, 2011,(13) .
[3]方小丹,魏璉. 關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若干問題的討論[J]. 建筑結構學報, 20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