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要想認清解構主義建筑,就必須要知道它并不是一種只專注于人們情緒、感受,一種物質的、媒介的、風景的、身體的畸形變,而是以一種游戲式的“話語”與“敘事”手法將傳統理論與精神的深度結構、系統和“信仰”打破,是一種反對傳統文化中一切形而上學的意識形態。
關鍵詞:解構主義,修辭,意識形態
一、解構主義的產生及內涵
解構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哲學界興起的一種新的哲學學說,也是繼現代主義又一股強勁的思想潮流。1988年解構主義這股熱潮吹入了建筑學界,在倫敦舉行了首屆解構建筑國際研討會。在美國建筑雜志中曾寫道:“本世紀建筑的第三趟意識形態列車就要開動。第一趟是現代主義建筑,它戴著社會運動的假面具;之后是后現代主義建筑,它的紀念物真的是用意識形態加以裝點的,而現在開出的是解構主義建筑……” [1]。這暗示著在人們眼中的解構建筑與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建筑并列成為20世紀的三大潮流。人們把它看成是一種將建筑形體進行拆散、打亂,或將散亂、動式、構架的建筑風格。這是對解構建筑的一種誤解,其實它只是后現代主義建筑中具備建筑內在意義的一種意識形態。
“曾有一位美國結構主義者形象地將解構主義者比喻成一位拆卸父親手表并使之無法修復的壞孩子。[2]”而所謂解構建筑并不是把建筑物真正解掉,而是在滿足建筑物理學、力學的規律下,不破壞建筑最基本實用功能的要求下,做出解構的姿態。總而言之,解構建筑師解的并不是房屋結構的“構”,而是建筑構圖的“構”,這是一種觀念的“構”。
在20世紀后期的諸多文學理論流派和思潮中,聯邦德國康斯坦茨大學以姚斯和伊瑟爾為代表的接受理論與以德里達、“耶魯學派”和羅蘭·巴特等人為代表的解構主義批評理論都把重心放在了閱讀上,秉持以讀者為中心的閱讀理念,突出讀者在文學作品的存在和意義構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而掀起了一場閱讀理論中的讀者革命,并逐漸發展為西方20世紀后期文學理論與批評的重要話語方式和批評流派。由于接受理論與解構主義興起的時間都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所以很難分清誰受誰的影響。有學者認為,“正是接受美學的創立,才導致文學研究中心的轉移,即由過去的以文本為中心轉移到以讀者為中心,從而使文學研究的趨向發生了根本變化。”也有學者認為,“解構主義的閱讀理論十分強調閱讀過程中的讀者介入,”這一觀點顯然是受現象學、闡釋學的影響,并直接啟發了接受理論的產生。其實,從理論發展的淵源來看,接受美學多受現象學與闡釋學的影響,而解構主義則從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內部發展而來,前者更多的是繼承,后者更多的是反叛。
二、解構主義建筑的雙重性
但凡建筑,都應具備功能和思想的雙重性,建筑中解構主義研究的基礎是建筑符號學,即研究建筑的能指/所指的關系。當建筑作為一個符號時,它的特性就是有實用功能的“能指”,即建筑的形,以及建筑的內在意義——“所指”。
1.解構建筑的能指
研究建筑能指的構成規律是建筑的技術和知識,也就是要考慮建筑是否符合功能、技術、材料、使用者等一系列問題。當結構、施工等技術因素無法滿足建筑發展需求時,更為先進、細膩的技術運用就會為建筑的藝術性表達錦上添花。解構主義建筑師弗蘭克·蓋里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形態特征鮮明的建筑作品,也要歸因于他善于運用和探索新技術的先進創作方法。
在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設計中,由于當時鈦的價格下降,可塑性較高,使用它做構件的厚度只需要鋼鐵的一半。同時,因為畢爾巴鄂常年下雨,雨后的鈦金屬表面映著水光,熠熠生輝。所以,蓋里選用了這種獨特的金屬材料,使建筑表面披上了一層金燦燦的外衣。
有人在參觀完古根海姆博物館后稱其是“耀眼的金屬花”,有人認為它是繞動著的蛇,還有人認為是水中跳躍的魚。它到底像什么?弗蘭克·蓋里本人從未明確說過。在他繪制的古根海姆草圖中,這些形象都出現過,甚至還出現過在水中揚帆的輪船。蓋里的這種創作方式類似于藝術創作中的黑箱思維原理,每個人對所看到的景象都要在頭腦中進行一次加工,但是加工出來的結果卻不是一致的。蓋里的創作目的似乎就是強調在參觀者頭腦中制造出一個不確定、模糊的形態。
在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內部設計中,蓋里鑒于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即為參觀者提供一個與藝術品交流的平臺或空間,將展廳設計的極為簡約靜素,為藝術品創造了一個安逸的棲所。對于任何形式的建筑,在它獨特的造型下都要符合它的功能需求。這充分體現出建筑語言中的“能指”。
2.解構建筑的所指
解構主義作為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一種語言或符號,以一種游戲手法將傳統理論與精神的深度結構、系統和“信仰”打破,繼而呈現出平面化、手法化和行為化現象。但很多人將這種現象誤解成一種毫無意義的,純視覺或觸覺的建筑藝術表現手法,不具備建筑內在的意義——“所指”。但解構主義建筑正是以它獨特的、夸張的、反傳統的建筑形式表現出一種崇上自由的精神。它在給予建筑強烈視覺感受的同時,也暗示出人們內心焦慮和苦悶的復雜心態。而這不正是解構主義建筑給與人們精神上的慰藉和“意義”的載體嗎?
弗蘭克·蓋里認為建筑創作就是在不斷探尋大腦潛意識里的某種建筑形態,即使他們還未曾作為實際形態表現出來。他在給建筑作品繪制草稿的過程中,總是習慣于憑借自己的潛意識在白紙上繪出那些未曾面世以及別人無法看懂的形式。那些連續不斷又毫無持續規律的曲線看起來像是信手涂鴉,但這恰恰是蓋里的繪圖方式。在介紹自己創作過程時,蓋里曾說:“我就是那樣思考的,我不過是移動筆。我考慮我在做什么,但我又不顧及我的手。[3]”他還說過,筆的滑動就像是在紙上滑冰,“我喜歡流暢無障礙的感覺……我在看圖紙是試圖挖掘出形式感,就像個淹沒在紙中的人。那就是我從不認為他們是草圖的原因[4]” 蓋里那些獨特藝術作品的最終形態都是從這些最初的、涂鴉式的草圖中發展和演化出來的,而正是這些“無意識的自動構思方式”也成為了構建新美學新特征的標準和思維方式。
三、解構建筑形式的審美意義
解構建筑被稱為一種非常表現主義的或超現實主義的即興設計。“這些解構建筑如同一座座獨立的小城市,用散落的形式插入城市組織結構上,用“新奇”的方法增加城市趣味,猶如頑童的沙堆游戲。[6]”解構主義建筑師正用這現代主義最偉大的遺產——抽象的幾何形式原則并加上鄉土營造方式或者多角度的、“偶交”的營造工藝,構造一種活潑的、不定的、多義的、自由隨機的、解放的、不穩定的、非理性的建筑感覺,使建筑具有一種偉大的雕塑感。正如弗蘭克·蓋里憑借著他那些獨特形態、另類風格的建筑作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形態語言。
言語是建筑師個人的實驗,每位建筑師都會通過自己的作品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色,而他們的讀者則是參觀者感受他們建筑后所產生的感受以及語言,由此便形成了建筑言語體系中的交換信息,而意義也由此產生。每個人作為哲學意義上的主體是多重的,變幻不定的,自然每個人在解讀建筑的語言中所感受到的自然也會不同。由此,建筑作為一種敘事而存在,成為一種文本。而作為文本的建筑所蘊含的意義又是在不斷進行的,文本不斷被新的主體閱讀,從而不斷創作新的意義。
四、總結
解構主義建筑并不是只追求形式的破壞或顛倒的一種設計風格,它是一種在后現代主義中的意識形態、知識體系或者可以看作是新的觀點和方法;解構建筑不是將建筑的結構拆散,而是將結構重組,設計成獨特的建筑造型,從而體現出思維的自由發展;解構主義在建筑領域的研究中,必須考慮符號學這一環節,解構主義也嚴格地把自己限定在這個領域內,使符號的能指/所指關系,建筑的形式/意義關系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路.世界建筑1|1996[J].北京:世界建筑雜志社,1996,1 .
[2]吳煥加.建筑與解構論稿[M].北京:北京建筑雜志社,1996,1.
[3][4]劉松茯,李鴿.弗蘭克·蓋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6.
[5]尹國均.后現代建筑的N個幻想[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
[6]尹國均.建筑事件,解構6人[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