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亦如此,建筑是美的,所以,我愛建筑。
畢業以來,從事建筑設計也整整十年時間,十年時間單就從建筑設計而言,我實在覺得微不足道,十年的時間,讓我對建筑的理解從模糊到清晰,又從清晰到困惑。建筑,這樣一個大的命題,確實不是我所能侃侃而談的,在此僅限將我對建筑的理解,拿出來分享,亦請各位前輩,同行,朋友指正。
因為我從事這個行業 ,所以我留意她。從城市到鄉村,從北國到江南,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到處都是建筑的身影,她為我們提供了生活,學習,生產,娛樂,體育,政治和宗教等等方面的活動場所,使人類社會在建筑的保護下得以健康的發展,她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親密伙伴,她是一個城市的象征。
既然談及“城市建筑的美”,那么,首先:什么是美呢?美的感念實在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定義?!抖Y記》里說:“美惡皆在心中。”柳宗元也說過:“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美”,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而是存在于觀賞著心里,“美”是主觀的,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美”。“美”是一種感覺,一種以自我的認識作為評判的標準,:“美”是相對的,對于衰弱而言 ,康健是美 ;對于懶惰而言 ,勤勉是美 ;對于虛偽而言 ,真誠是美 ;對于兇惡而言 ,善良是美。總之 ,一切表現為信息優化的情和態 ,都是美。美的形式很難獲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人類不但沒有統一化的審美定義。一般來說,無論是那種藝術,它們的美感基礎都是建立一套“和諧”的秩序之上,并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一種“共鳴”公認的標準。
那么,什么是建筑的美呢?我曾經看過一本書上是這樣寫的:“建筑美的規律主要體現在各種美學元素中,概括起來大致有:主題、重點、比例、尺度、韻律、和諧、對比、襯托、對稱、均衡、隱喻、虛實、質感,等等。這些抽象的美學元素如果使用得當,就有可能創造出令人欣賞的優美建筑。希臘古典時期建造的帕提農神廟,雖然遺留下來已有兩千四百多年,建筑物本身也已歷盡滄桑,但是正因為它蘊涵著豐富的美學規律,至今仍被尊為世界建筑藝術的皇冠。它的主題突出,比例尺度恰當,構圖均衡和諧,細部雕刻裝飾精美,視差處理深入細微,不愧為我們學習的藝術典范。
當然,整個人類社會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代建筑隨著時代的發展,審美觀也在變化。今天,除了上述的比例、尺度、對比、均衡等美學元素之外,已更注重空間的處理和建筑藝術的隱喻效果,并強調主觀的審美見解和建筑構圖規律的結合,這就促成當今建筑藝術領域里出現了流派紛呈的局面。
不同的民族傳統,文化歷史,也會存在不同的審美觀。比如,中國建筑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故宮就是很典型的。這種構圖的方式,都十分重視了對中和、平移、含蓄而深沉的美學個性的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而歐洲建筑體系,主要突出建筑個體的放射性外向性格,體形體量對比強烈。
有時,審美的效果也會被誤認為是實際的需要。例如現代玻璃幕墻建筑,看起來好象是為了爭取更多的采光,實際上室內完全不需要那么大的采光面積,這完全是現代審美的需要。相反,過多的玻璃不僅要設法遮陽,還將增加空調的能耗。又如一些高技派的作品,那些表面上的夠架好象是結構和設備的需要,實際上是為了表達某種藝術主張,為了增加空間層次,與結構設備的需要無關。等等如此,一個建筑的美與丑,還在一方面要有建筑設計者的主觀因素 ,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建筑設計者們在遵循“美”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 ,對建筑藝術及其審美尺度的主觀把握。
目前,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地被大家所關注。“生態美學”悄悄進入我們的建筑中。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建筑與人類發展的關系,建筑與建筑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等等,說明新的一種審美觀念正在被大多數人所認可。同時,考慮建筑的治污和防污、節能、有序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再要求建筑設計者考慮建筑自身美的形式,這對建筑設計者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挑戰。
為什么帕提農神廟、泰姬瑪哈陵、天壇祈年殿等等這些不朽的建筑隨著斗轉星移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但仍然能夠作為建筑史上的藝術瑰寶 ,被推崇為美的象征呢 ?這是因為它們在符合美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 ,根據所處的地域環境 ,又創造出自身的藝術感染力。人類文明開始以來 ,人們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 ,通過無數次的生產勞動 ,有意無意地總結出一些共同經驗 ,這些共同經驗演變成為群體中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人的內心深處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標準,也就是樸素審美觀的誕生。符合這種標準的建筑激發出讀者隱藏的潛在心理本能 ,得到群體的共鳴 ,于是被公認為是真正美的建筑。
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我們每個個體,感受到的建筑的“美”是不一樣的,對于一幢建筑物的審美結論必然是不同的.還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一般而言,這種審美活動是感性的,并沒有固定的標準.當人們企圖對其結果負責而尋找恰當的理由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將自己的標準應用于他的審美活動.這種標準得自他已有的經驗.因此審美活動具有不確定性,是感性的。你認為好的東西,別人未必以為是.我想所有的審美活動都是這樣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審視什么.美學性質雖然是建筑的性質之一,卻并不是建筑最根本的性質.而大部分人在評論建筑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卻是外觀(或者稱為形式).然建筑師在設計時必然首先考慮其功能性;對于審美,那只能是所有實際問題解決之后的問題.
通觀建筑美學的種種理念 ,我們能深刻地認識到 ,建筑的美難以一言以蔽之 ,因為它不僅僅是視覺的藝術 ,還包括了聽覺、觸覺、味覺、心理感受等等許多因素 ,又融合了技術、理念、環境、審美的主動者與被動者等等方面于一體。當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同世界流行的消費觀、價值觀相結合,其內涵和外延都變得更廣泛,審美本身也趨于多元化。 展望未來的建筑美學觀 ,它必將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美學觀 ,融合系統論、環境學與生態美學等多種學科 ,把自然、生態和社會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將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相互和諧作為審美的理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可持續發展的美學觀將更加成熟和完善 ,必將成為建立在廣義基礎上的審美價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