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是2011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的獲獎者,他師從阿爾瓦羅·西扎,也是繼1992年西扎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葡萄牙建筑師。
1.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生平簡介
1952年7月25日,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生于葡萄牙波爾圖的一個醫生家庭。他曾在波爾圖大學藝術學院雕塑專業學習。1975年,他慕名轉到阿爾瓦羅·西扎的建筑工作室實習,而這次的轉變為德·莫拉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他的興趣也由雕塑變成了建筑。1980年,德·莫拉決定離開這個他工作了四年的地方,并單獨成立自己了的工作室。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終止了與西扎的合作,相反,他們亦師亦友的情誼一直延續到了現在。這位極具天賦的年輕人不再是西扎的門徒,卻變成了他的女婿。德·莫拉與西扎多次合作出了令世人所震驚的建筑作品。如里斯本世博會的葡萄牙館和倫敦蛇形畫廊的“夏亭”。他還受聘擔任波爾圖大學建筑學教授。他曾在日內瓦建筑學院、法國國立巴黎第八建筑學院、哈佛大學、都柏林大學、蘇黎世理工學院、洛桑大學做訪問研究員。
2001年,德·莫拉獲得海因里希·特森諾金獎,2004年獲得2004FAD建筑與室內設計獎。而這些獎項在他獲得的2011年普利茲克建筑獎面前都顯得那樣的無足輕重。這個結果曾引起建筑界的一片嘩然,與那些活躍在當今世界建筑舞臺的建筑師相比,這位葡萄牙人并不算太廣為人知,他的為人處世十分的低調,但看過其建筑作品的人又不禁贊嘆,這的確是一位手法純熟,經驗老道的建筑界大師。時至今日,德·莫拉設計的建筑作品有六十余件,大部分作品都在葡萄牙,還有一些散落于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瑞士以及英國。
2.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建筑作品及風格解析
2011年普利茲克獎評委會這樣評價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他的建筑擁有一種獨特的魅力,總是充滿了沖突和矛盾。他總是能將力量和節制,夸張和微妙,大膽的公共權威和平易近人的親和力并置在同一座建筑當中。” 德•莫拉雖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筑大師,但是他對于傳統的把握卻是恰到好處,也可以這樣說,他的建筑承載了建筑的傳統。盡管他師從西扎,并從西扎的建筑風格中受到諸多影響,但是我們更愿意稱他為“新密斯主義者”。在一次接受采訪中,德·莫拉曾說:“我發現密斯越來越使我著迷……有一種對他的解讀方式是將他看成極簡主義者。但事實上,他總是在古典主義和新造型主義之間搖擺……他在不斷地實驗,他已經如此摩登,他超越了他的時代。”同時,德·莫拉也承認自己深受密斯的影響。他說“與其追求風格而做得很糟糕,不如追求完美而缺少創意。”正如德·莫拉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在他早期的建筑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古典主義和極少主義的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個人風格越來越成熟,在建筑界開始嶄露頭角。簡潔而又富有想象力,透漏出一種對于經過磨礪后返璞歸真的智慧和幽默。德·莫拉對于材料和細節能夠做到精準把握,對場地及歷史十分尊重。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線條簡單卻富有張力,色彩純凈卻并不單調。他曾經表示,在建筑領域中,他最感興趣的是在自然和人造之物之間取得平衡。在下文中,我將分析德·莫拉幾座代表性建筑作品,這些建筑作品能夠很好的詮釋德·莫拉的這種設計理念。
2.1 布拉加體育場
布拉加體育場曾承辦過2004年歐洲杯足球錦標賽,而這一盛會也讓這座建筑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中來。自它落成以來便受到人們極高的贊譽。
布拉加體育場坐落在布拉加的卡斯特羅的山坡,整座建筑依山而建,采用了羅馬式露天劇場的建筑風格。在這座大型的體育場所中,德·莫拉展示出來其驚人的才華及其極具創造力的一面。整個項目包括對于體育場的擴建,體育場頂棚的添加及其它設施的改進。遠遠望去,它不像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德·莫拉在設計之初,就有一個驚天動地的想法,他要把卡斯特羅山坡的一個邊炸掉,用炸出來的近150萬立方米的花崗巖作為建造這個體育場的材料。而留出來100英尺高的花崗巖立面作為體育場的墻體。雖然他自己稱這次爆炸是“一出戲劇”。但是不可否認,這次爆炸把建筑美和自然美很巧妙地的糅合在了一起,這其實與我們傳統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
體育場能容納三萬人一起觀看比賽,卻僅有兩個看臺。體育場的屋頂類似于長長的遮陽板,這個形制取自于秘魯古印加的橋。這并不是德·莫拉第一次運用這種設計手法,早在1998年他與西扎聯合設計的里斯本世博會的葡萄牙館中就曾運用過這種手法。頂棚懸空覆蓋在這個體育場的上方,懸吊鋼索長達220米,并能承受極大的拉伸荷載。鋼索固定在一組混凝土的土柱上。為了抵消鋼索的拉力,這些混凝土柱子不僅要向外傾斜,同時,這些柱子還錨定在建筑地基的巖石上。這是一件很奇妙的設計作品。在看臺上,參觀者既可以見證棚頂鋼索的拉伸,又可以感受到混凝土柱子極力抵消這種力量,并將這種力量傳遞給地基巖石。所以,可以說這個建筑是山體支撐著頂棚,人造的結構依賴于天然巖石而獲得其穩定性,建筑風格與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這不僅令我們驚嘆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2.2波爾圖地鐵站
1863年,英國倫敦的中心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從那以后,城市軌道交通迅速發展起來,成了人們出行必不可少的公共交通方式。在波爾圖這樣一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城里,如何引入一條充滿現代感的城市公共軌道交通系統,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德·莫拉認為“城市并未改變自己的自由意志或政策綱領,但隨著交通系統的出現,它們需要生存和發展……將地上輕軌系統納入到一個有規劃的體系內,創建一個新的城市景觀,刻不容緩。”
德·莫拉設計的波爾圖地鐵站耗費了他數年的精力,也算得上是其得意之作。他在設計之時,用最切合地形的體塊形態來獲取所需要的空間,同時盡量壓低建筑高度來降低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為波爾圖音樂廳地鐵站。
波爾圖音樂廳地鐵站一改以往地鐵站封閉的空間,單調的格局,“不見天日”的狀況。這個地鐵站的站臺頂端,由兩個碩大的采光天井將天空拉進地鐵站。在這樣一個地鐵站臺里,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波爾圖地鐵站與庫哈斯設計的波爾圖音樂廳遙相呼應,頗有極簡主義風格。在這個充滿了現代感和整體性的建筑中,德·莫拉將葡萄牙當地的材料巧妙地融合在其中,比如白墻,花崗巖的地板,陶瓷瓦片等等,這些葡萄牙傳統材料令人們對這座極具現代感的建筑又多了一份親切之情。
這個地鐵站簡潔而又大氣,傳統而又現代,這些矛盾竟然很和諧的出現在同一座建筑中,我們不得不贊嘆德·莫拉這位建筑大師高超的設計手法。這樣一座簡單的建筑卻蘊含了葡萄牙本土建筑的獨特風格,簡潔緊湊,節約能源,德·莫拉自己也認為由于葡萄牙是個小國,人口少,資源少,在建筑設計中葡萄牙建筑師用其自己獨特的智慧,將有限的資源節約起來建造成無限的美感。
3.結語
從古代人類創造建筑開始,我們不斷地探索空間與自然的關系。一座座或高或矮,或簡單或復雜的建筑不斷地被建造出來。當我們慢慢的成為這個世界的主人的時候,我們開始忘記了如何和自然和諧相處,漸漸地,自然被我們遺失在了思想之外,我們開始破壞它,改造它,征服它。這時,自然也給了我們相同的報復,地震,海嘯,和揮之不去的陰影。由于這些后果使得現代建筑師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改變這些現象。他們開始改變,試圖將建筑順應自然。這些建筑師中以西扎與德·莫拉這對師徒較為突出。他們敏感的捕捉到場所精神及地域文化,并將這些感知溶于建筑設計中來。他們的作品就如同從周圍環境中生長出來的那樣,并給予環境新的活力。
盡管當我們追憶起漫長的建筑之路時,葡萄牙在這段歷程中并沒有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但是在這片土地上卻孕育了出了濃濃的“地域文化”,這個結果估計連葡萄牙本土的設計師都沒有想到。葡萄牙建筑有著其獨特的魅力,成熟的理念,清晰的脈絡。在當代建筑領域中,葡萄牙建筑師從一開始的不被人們所看好到如今成為建筑界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這其中的艱難歷程及付出的辛勤汗水,只有他們自己才能體會的清楚。德·莫拉作為當代葡萄牙建筑師的典型代表,他的建筑作品與周圍環境和諧共生,并能夠最大程度的尊重葡萄牙的歷史及文化。盡管德·莫拉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葡萄牙本土最簡單常見的,但是當組合在他的每一個建筑作品中,材料的搭配方式及運用模式卻是有著其獨樹一幟的風格。他的作品,像一支優雅的藍調,奏響在當代西方建筑的舞臺上。
4.參考文獻:
[1]. 克勞迪婭·塔博達,項琳斐譯.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訪談[J].世界建筑,2009,(07):25- 29.
[2]. 雅克·盧肯,孫凌波譯. 事物的轉化[J].世界建筑,2009,(07):20- 24.
[3]. 若澤·保羅·多斯·桑托斯,張婷譯. 由不可見到可見[J].世界建筑,2009,(07):18- 19.
[4].宋敏.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 葡萄牙的“新密斯主義者”[J].明日風尚,2011,(06):66- 69.
[5].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鄭小東譯. 布拉加市體育場,布拉加,葡萄牙[J].世界建筑,2009,(07):56- 61.
[6].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葉揚譯. 波爾圖地鐵站,波爾圖,葡萄牙[J].世界建筑,2009,(07):66- 69.
[7].顧寶霞,刁訓剛譯.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74-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