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建筑設計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建設任務,把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作好通盤的設想,擬定好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方案,用圖紙和文件表達出來。文章發表在《中國地震》上,是建筑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論文關鍵詞:建筑設計,資源配置,意義創生,美學表情
在古代,建筑技術和社會分工比較單純,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并沒有很明確的界限,施工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往往也就是設計者。在歐洲,由于以石料作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這兩種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腦承擔;在中國,由于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這兩種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腦承擔。他們根據建筑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師徒相傳的成規,加上自己一定的創造性,營造建筑并積累了建筑文化。
在當下審美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建筑設計越來越是美學感覺的組合與排列,美感元素與序列在幾何規則與數學邏輯的支配下,構成了建筑的豐富的表情論文服務。但建筑的表情訴諸于美的形象迎合了城市人的美感需求,也破壞了美的本質與社會的環境倫理。
因為,美的本質在城市建筑多樣的抑或混亂的表情下開始動搖與裂變,建筑美無視環境倫理,使得建筑與自然關系失衡。面對建筑倫理的缺失、建筑審美化的泛濫與建筑經濟(或商業建筑)的腐化,傳統文化如何在建筑設計活動中創新發展?美學在建筑設計中使命又是什么?尤其不能回避的問題是“今天,建筑是什么?”本文將獨辟蹊徑,從資源配置、意義創生、符號建構與表情傳達等美學視野中探求建筑設計的新概念,以期為當代建筑設計在文化與美學意義上領航。
一、建筑設計:資源配置的求解活動
文化資源已經成為今天建筑設計的最有力資源,建筑文化資源有文化的形式資源與精神資源。以中國為例資源配置,建筑的文化資源體現在傳統的文化形式與精神層面上,傳統的色彩、材料、圖案、紋樣、文字等各種符號都是文化形式資源,傳統的“中和之美”、“和而不同”、“順物自然”、“大巧若拙”等設計理念都為文化精神資源。這些文化資源在中國古典建筑風格中都有所體現,蘇州園林、故宮、布達拉宮、長城等建筑中的中國建筑“元素”所傳達的文脈信息豐富多彩。
建筑設計在文化資源與市場資源的沖突下,必然會產生建筑資源配置的求解危機,即從美學資源到環境資源的“悖論”。
美學資源與環境資源在文化性上有交叉的共性,因為文化環境資源也是美學資源內應有的資源,所以,在文化性上,它們獲得了資源共享的平衡性。人們在“返璞歸真”、“順物自然”的傳統設計理念的指引下,用美學資源對建筑環境資源進行開發與創意。
建筑設計既是資源的分配與優化活動;建筑設計又是圍繞資源問題(如文化資源、美學資源、材料資源、環境資源等)的創造活動。總之,建筑設計就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悖論式”審美求解活動,解決“悖論”問題是設計的核心。
二、建筑設計:意義創建與隱喻生成
設計的行為是為了生活的目的性行為資源配置,也是藝術性行為。任何有意義的設計行為,它必然是目的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設計意義的產生是目的的達成,而意義就是藝術中最隱蔽的形態。任何藝術,或藝術家都要為此而努力。藝術作品的表述,就是意義的創建與隱喻的生成活動。建筑設計也不例外,它也是“意義”的表述行為。
建筑設計范文投稿須知:《中國地震》1997年被中宣部、科技部和新聞出版署評為“全國優秀期刊”。其內容主要反映地震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地質學、地震工程學、地震預測、減災等諸多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研究成果。望廣大讀者踴躍訂閱。是由中國地震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多年來一直被收錄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