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在這樣的發展機遇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知識結構亟待適應行業和社會的需求。這就要求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者必須對本行業的工作性質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識結構體系和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
本專業培養的環境藝術設計師既不是單純的藝術家,也不是單純的工程師。這是因為環境藝術設計是融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為人類創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環境。一方面,設計師既要研究人在環境中的行為和需求,即人與物的關系,又要了解當代科學技術,還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斷市場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的最終效果是以產品的形式展現給人們的,它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專業必備的知識體系外,還應該加強學生的市場價值觀念,這是當前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進行知識結構調整的重點之一。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要素分析
環境藝術設計的產品以個性化、標準化的形式出現,但又必須體現出產品所具有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它是實用、美觀、經濟的三大要素的綜合。因此教學中知識結構也必須是雙重的、多元的。
論文網推薦:《中國綠色畫報》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全國性、綜合性大型月刊,是中國第一家世界中文報業協會會員畫報。國內統一刊號:CN11—4973/S;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2—2310。《中國綠色畫報》堅持大綠色的辦刊宗旨,遵循以人為本,努力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依存、互動、和平共處關系的建立,努力促進物質與精神、自然與社會、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恪盡天職。
1、實用性要素的分析
設計首先是滿足人對物質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質需求基礎上的更上一個層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環境藝術設計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可使學生掌握解決設計適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礎知識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制圖知識,主要掌握設計施工語言;材料知識,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藝知識,各種機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藝的程序和特點;人機工程學知識,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諸如人體尺度、動作分析、感覺分析等;計算機輔助設計知識,幫助分析、研究設計。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識外,還需具備一定的數理化基礎。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們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傾斜。人們更習慣用個人在行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經驗去衡量一件設計作品的優劣,從而加重了藝術設計的含量。這在客觀上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師具有良好文化素養、學科常識和豐富的生活體驗,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點、經濟、地域文化和社會意識,去更好的統一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從中獲取創作靈感。
2、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設計在滿足了物質功能基礎上,還必須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單純追求物質功能的產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談不上美。由于環境藝術設計受到當地文化和環境的制約,所服務的對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還需要讓學生了解一定的歷史知識和人文常識,了解各民族的傳統,才能設計出符合特定環境要求的優秀作品。
因此教學中相關的美學知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關知識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繪畫基礎知識,提高素描、速寫、默寫能力;色彩知識,色彩的構成和色彩的運用能力;構成設計基礎,二維和三維空間構成的能力等。
3、經濟性要素分析
環境藝術設計最終以產品的形式出現,它通過市場和經濟規律體現其價值。因而要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設計前期針對諸如現狀、需求、材質工藝等方面進行的市場調研,并研究產品價值和成本的關系,選擇最合適的材料、結構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學中還必須讓學生具備市場營銷學、設計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另外,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社會也要求設計與國際接軌,因此依法制定合同、依法設計和施工等是保障主雇雙方合法利益的關鍵因素,這也要求學生必須了解合同、建設安全以及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律法規的知識。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結構的展望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高等學校面臨著新的發展形勢。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面前,高校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來看,知識結構體系的發展方向也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些綜合素質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一)設計表現能力
設計表現的內容包括構思草圖、效果圖、模型等,它們都是表達設計思維的輔助手段。設計者掌握的表現方法越多、技術越精,就越能有效展現設計思想。另外文字表述條理清晰和語言表達邏輯性強的能力也很重要,它可以深入、詳細地說明設計構思和細節等方面,幫助設計構思轉化為產品。
(二)思維創新能力
有人說:“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創造性是設計的生命”。設計師的創造性勞動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和踏實的實踐積累的基礎之上。創新能力被認為是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綜合。它是人類所獨有,可以通過后天培養而發展的。
(三)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現代社會更注重團隊協作精神,專業實踐活動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專業知識的應用,而是更加注重設計師具備滿足環境需求的、綜合各種相關知識的能力。同時,理想與價值是個體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在教學中正確的引導,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設計品格,這對于一個未來的設計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而在專業教學環節,對理想與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始終貫穿于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來看創新意識的培養,我們亟待加強的是世界觀、新個性的塑造,除了應加強意志品格的特殊鍛煉外,更多的是如何解除學生的束縛,恢復學生應有的創新個性的問題;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應在加強學校實踐技能課的教學同時,家長、社會各界應該有意識地多給學生提供一些自己動手做事的機會。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與大眾文化方面的聯系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理論和實踐。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中國現有的設計傳統及設計教育受到了強烈的影響。作為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師的搖籃——高等院校,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迅速調整教學機制與方法,完善知識結構體系以適應這種發展潮流,在專業教育中真正地將藝術、科學、技術三者進行橫向融入,以適應21世紀市場經濟對環境藝術設計行業提出的要求。
當今社會處在快速發展中,人們的審美觀和能力也在不斷的變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需要主動把握時代的脈搏,培養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緊跟時刊發展的步伐,站在時刊發展的前沿,不斷接受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