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在現代漢語中從偏義復詞結構上看,其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構成偏義合成詞的每個字是語素,各語素之間結合得很緊,不容許隨便拆開或隨意加入什么成分。
關鍵詞: 漢語言發展,偏義復詞,發展變化
一
在漢語言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其語音、語法與詞匯三個方面都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相比較而言,詞匯的變化發展是最為顯著的,它幾乎是在不停地隨時刊發展而產生變化。①有些詞語古代常用但現代少用或幾乎不用了,有些詞古今意義或大同小異或完全不同,也有些詞在結構上和表達運用上與古代大相徑庭。我們常見的漢語中的偏義復詞的變化也是很有特色的。解惠全《古代漢語教程》也認為:“偏義復詞從形式上看和并列結構的合成詞一樣,兩個語素是并列的,但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作為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陪襯。
”②宋學農《古代漢語教程》進一步認為:“偏義合成詞兩個語素的意義相近相類或相對,并列組成雙音詞后,在特定語言環境中,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成為該雙音詞的意義,而另一個語素的意義卻摒棄不用,只是作為一種陪襯。”③周本淳《古代漢語》也認為:“所謂偏義復合詞是指其詞義偏重構成復合詞的兩個詞素之一,也就是說只保留了一個詞素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作陪襯。”④上述觀點一致認為:偏義復詞是并列合成詞的一種類型,是由兩個語素組成,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代表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從漢語發展運用的實際語言情況看,這些概念已認識到偏義復詞的共性,而對偏義復詞由于時刊發展變化所表現的不同還認識不夠。這里我們對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在結構、詞匯意義等方面的表現與現代漢語中的情況加以比較分析,看看偏義復詞在漢語發展中的變化。
二
古代漢語中,從結構上看,偏義復詞表現為:一是大部分雙音合成詞都經歷了一個由詞組逐漸凝固為詞的過程,有一個很長的臨時組合階段,偏義復詞中的兩個語素結合得不夠穩定,具有臨時性。由于古漢語偏義復詞是以單音詞的連用為基礎,它和其他的雙音合成詞一樣,經歷臨時性的組合到凝固成詞的發展變化。因此這類偏義復詞的陪襯語素,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顯現出來,一旦脫離了那個特定的語言環境,其臨時性隨即消失,同時即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例如:
1.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詩經·邶風·綠衣》)
2.東方未明,顛倒衣裳。(《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例1“衣裳”聯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衣服”,“裳”無義起陪襯作用,是偏義復詞。例2“衣裳”無偏義,“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各自原有的詞匯意義,是單音詞連用。
3.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左傳·桓公二年》)
4.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德,國家之基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例3“國家”無偏義,“國”指天子統治的地方,“家”指諸侯統治的地方,作為單音詞連用的“國家”均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有時“國家”也可分用為“天子建國”“諸侯立家”。例4根據上下文義的相承關系,“國家”偏指“國”,指晉國,“家”無義只起陪襯作用。
5.韓之于衛,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泄。(《史記·刺客列傳》)
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例5“得失”根據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錯,弊端,是偏義復詞。例6“得失”無偏義,“得”指“成功”,“失”指“失敗”,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是單音詞連用。
7.有郎功高不調,自言,安世應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執事,何長短而自言乎?”(《漢書·張湯傳》)
作為偏義復詞的“短長”由于兩個詞素結合不夠緊,允許顛倒成“長短”,而“長”正與上文的“高”相照應當偏指“長”,專指長處功勞。按張安世的話,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張,所以“短”只起陪襯作用,無實際意義。
8.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鹽鐵論·本議》)
“緩急”無偏義,“緩”指“緩和”,“急”指“急迫”,是單音詞連用。
古漢語偏義復詞結構上的表現之二是,沒有固定的組合形式,可以任意組合替換,陪襯語素不定位,時前時后。如:
9.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韓非子·初見秦》)
10.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趨走不足以避利害。(《漢書·刑法》)
例9“利害”偏用“利”義,“害”無義,陪襯語素在后。例10“利害”偏用“害”義,“利”無義,陪襯語素在前。
11.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短長”偏指“長”,“以為殊無短長”即認為很沒有能耐。“短”無義,陪襯語素在前。
12.所以遣兵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項羽本紀》
13.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杜甫,《石壕吏》)
例12“出入”偏指“入”,“出”無義,陪襯語素在前。例13“出入”偏在“出”,“入”無義,陪襯語素在后。
14.所向天空闊,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馬行》)
15.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例14“死生”只偏向“生”義,“死”無義,陪襯語素在前。例15“死生”偏在“死”義,“生”無義,陪襯語素在后。這些例句都說明,陪襯語素具有不定位時前時后的特點。
三
從意義上看,古漢語偏義復詞表現為兩個語素都保留其作為單音詞連用時的詞匯意義,也就是說作為陪襯語素的意義并未消失,凝固成復合詞后,其義偏向哪一個語素,完全受特定的語言環境所決定,有時可從特定上下文詞語的互相照應上來確定偏義;有時可聯系前后文句意的相承貫通上來確定偏義;有時也可從遣詞造句的語法關系上來確定偏義;有時卻是單純為湊足音節需要而連帶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