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互聯網的科技力量成為國際間貿易往來的新鮮動力。我國作為人口第一大國同時又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帶動者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資源有效利用率等生態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國應推動國際貿易經濟生態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國際貿易經濟的生態化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國際貿易;生態化;可持續發展;建議和策略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是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主辦的學術刊物,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的辦刊宗旨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反映國內外經濟、管理、法學等學科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動態,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服務于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服務于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引言因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的快速更新換代,經濟全球化已經是世界經濟的共同特征。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商品和服務市場不再受到國界的影響,統一受市場影響,同時也意味著資源共享。為了謀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從而導致資源利用率低下等情況的產生。因此我國應在注重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積極采取有效手段,注意全球變暖、低碳環保以及垃圾分類等生態化問題,使國際經濟朝著生態化、持久化以及綠色化的方向發展。雖然在生態化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較多困難,但有關部門應主動攻堅克難,將生態化發展落到實處。
二、我國國際貿易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浪費嚴重,利用率低我國國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世界上資源出口大國。但近幾年,我國資源浪費現象層出不窮,個人、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人員都或多或少有浪費資源的行為,導致了資源過度開采。另一方面,部分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并在其國家內建立工廠、開采資源,出現了資源浪費現象。我國是資源利用大國,也是資源出口大國,對資源的需求量較大,再加上資源浪費嚴重,給經濟生態化發展帶來了較大困難。
(二)產業結構不足以提供巨大競爭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改良,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經濟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相比于其他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產業結構仍處于第二工業為主要動力的階段,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競爭力減弱,在一些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和爭端上缺少“發言權”,從而不能維護好自身的核心利益,國際貿易生態化發展更是難以實現。
(三)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創新一直是我國發展道路上的有力推手。一方面,我國市場長期被國外商品“霸占”,導致我國企業缺少自主研發的動力,一般利用其他企業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在本土市場上進行營利。另一方面,國外為創新人才提供了更高的薪資以及更加理想的研究環境,使得創新人才向發達國家聚攏,導致了人才流失,部分傳統企業由于缺少及時有效的鮮活血液支持,因此無法實現科技創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任重而道遠,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導致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缺少競爭力,生態化發展得不到有效落實。
(四)我國國際貿易經濟政策與經濟生態化發展存在矛盾雖然我國經濟始終保持高速穩定發展,但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的相互矛盾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生態化發展。一般情況下,經濟發展伴隨著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對于我國而言,我國經濟發展政策與經濟生態化發展存在著矛盾。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必然會對自然資源進行開采利用,但真正的資源利用率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企業在實現利益增長的過程中,對廢物廢氣等物質排放不當、對自然環境肆意破壞等行為也不利于國際貿易經濟生態化的落實。
三、我國國際貿易經濟生態化發展策略
(一)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對資源進行節約保護、提高資源利用率是改變資源過度開采現象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個人、集體,都應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切實節約保護各種自然資源和再生資源。資源利用率的提升意味著產品生產所需的成本降低,企業可以通過革新技術手段,采用更加綠色環保的技術手段和生產線路來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生態化發展。我國的第一任務是經濟發展,但一味地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對環境以及資源的保護,必然會得到環境的“報復”。另外,有關部門及政府也應該推行環保政策,將節約保護資源明確制定成文,以此規范約束個人、集體的行為,并以身作則向社會各界宣傳節約保護資源,把節約資源落實到實處。例如,有關部門及政府可以對企業單位資源利用情況進行抽查,對資源浪費情況嚴重的企業單位進行批評教育,并督促其進行技術改造,指導其建立經濟綠色的生產線。政府還可以通過社會輿論,即利用電視、廣播、官方網站等新媒體手段,加大宣傳保護自然資源力度,并分發調查問卷,了解社會各階層的人對環保、可持續發展等話題的了解程度,以此為主要依據開展關于低碳減排、綠色環保的講座,向人們講解經濟生態化發展的知識。
(二)完善產業結構,推動配置整型我國仍處于以第二產業為經濟推動力的過渡階段,要想實現以第三產業服務業占主導地位的突破,離不開企業的科技創新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高自身競爭力不應依靠商品經濟,而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服務。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而且其中的配置結構不夠完善,效益較低等問題顯著。因此,各個企業應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推動內部配置趨于完善,根據市場行情的發展及時地調整各類產業所占比例,通過產業優化升級以及科技創新來進行經濟的生態化發展。例如,政府可以推行利于第三產業的政策,并向部分旅游業以及服務業借貸等環節提供資金扶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需求。政府可以大力發展旅游業,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景點,通過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帶動本地經濟的發展。政府應該對產業結構的優化改良給予持續關注,確保產業結構轉型順利完成。
總結:隨著經濟迅猛發展,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改善,人們越來越注重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生態化問題。實現國際貿易經濟生態化離不開我國政策幫助以及企業對自身的規范,因此,實現經濟生態化是個人、集體、社會各階級的共同任務。長久的發展必須將經濟發展和保護經濟有機結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姜春云.試析國際貿易生態化與全球經濟協調發展[J].中國科技投資,2019,(14):148.
[2]楊宵.新時代我國國際貿易經濟的生態化戰略選擇[J].現代經濟信息,2018,(27):130.
[3]劉曉宇.新形勢下我國國際貿易經濟的生態化戰略[J].現代商貿工業,2018,(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