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近年來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均得到了飛速發展,經濟學界、各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為三者的貿易自由化做出了較大努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三者間貿易自由化的關系已經成為新的研究對象。本文擬對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狀況進行對比分析,考察三者在貿易自由化方面的關系,以及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貿易論文投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貿易自由化
世界貿易組織是推進貿易自由化的最大國際組織,《多邊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等及其附件構成 WTO 的三大支柱,這三大貿易規則體系分別約束和規范了所有成員方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行為。廣義地看技術貿易屬于服務貿易范疇,但是由于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技術貿易在國際貿易中也就有了它特殊的地位。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專門締結了一個很大程度上促進技術貿易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國商務指南》也特別指出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和商品貿易一起構成中國對外貿易的3種形式。
一、技術貿易、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發展現狀
1.世界貨物貿易自由化現狀。世界貨物貿易出口額1980年為2萬億美元,1990年為3.5萬億美元,到2005年突破10萬億美元,2008年已經達到15.78萬億,1980至2008年共增長了近7倍。盡管服務貿易迅速發展是世界經濟領域的重要趨勢,但貨物貿易至今仍主導著世界貿易,2008年世界貨物貿易出口額是服務貿易出口額的4.23倍。據世貿組織研究報告,2009年世界貿易額預計下降9%,為二戰后最大降幅。但隨著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逐漸消失,以及新產品新技術的不斷開發,從長期看,貨物貿易總額仍將增長。
貨物貿易在資本主義制度形成之前就早已經存在,但其自由化之路比較曲折。關貿總協定在近50年的多邊談判后,最終形成了以《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簡稱《GATT1994》)為核心、由其他12項與貨物貿易相關的配套協議構成的多邊貨物貿易規則體系。在1995年后,GATT成為新的WTO協議的一部分。這一體系涉及到WTO框架內除了服務貿易以知識產權之外的所有其它貨物貿易領域,是迄今為止最龐大、最全面、最系統的一套貨物貿易多邊規則,不僅它約束和規范了所有成員方的貨物貿易行為,并推動著世界貨物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傳統的貨物貿易壁壘主要是為了防止外國貨物的進口對本國產業造成沖擊,保護本國的生產和就業。這主要是基于經濟利益的貿易保護,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它都可能對世界貿易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產生的新貿易壁壘,包括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和社會壁壘等新型非關稅壁壘,它們更多地著眼于商業利益以外的東西,主要考慮商品對于人類健康、安全以及環境的影響,體現的是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
隨著新貿易壁壘的出現和發展,貿易壁壘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傳統貿易壁壘逐漸走向分化,其中的關稅、配額和許可證等貿易壁壘逐漸弱化,而反傾銷等傳統貿易壁壘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存在并有升級強化的趨勢。以技術壁壘為核心的新貿易壁壘將長期存在并不斷發展,將逐漸取代傳統貿易壁壘成為國際貿易壁壘中的主體。不過主流經濟學家和以WTO為首的各個國際貿易組織長期以推行貿易自由化為己任,因此可以預期自由貿易仍將是長期趨勢。
世貿組織近年來對傳統的貨物關稅壁壘實施了更加嚴厲的限制措施,許多國家尤其是在國際貿易中占主導地位的發達國家,紛紛采用各種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主要做法是濫用世貿組織關于反傾銷、反補貼規定,設立環境壁壘和技術壁壘,使得國際貨物貿易的壁壘不斷翻新,這也使得貿易摩擦也越演越烈。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公布的歷年統計數字,1995年至2008年,全球共發起反傾銷調查3 570起,綜合來看印度、美國、歐盟是WTO中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的三個成員。反傾銷是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發達國家最常用的貿易保護工具,但值得一提的是發展中國家也逐漸懂得利用反傾銷來保護本國的某些行業免受外國產品低價傾銷的不正當競爭,如印度、中國等。
1995年至2008年,全球共發起反補貼調查216起。1995年至2008年,WTO成員發起的保障措施為182起,保障措施成為發展中國家常用的貿易保護工具。1995年至2007年底,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共計受理369個案件,遠遠超過關貿總協定時期的總和;發布了142個專家組報告、84個上訴機構報告和30 000余頁的裁決報告。其中大約45%的案件由歐、美發起。[1]總的來看,近年來全球貿易救濟立案趨于緩和,但2008年以來又有所回升,隨著由于金融危機的來襲,貨物貿易摩擦有加劇之勢。
2. 世界服務貿易自由化現狀。推行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歐洲經合組織在成員國間推行并完善《無形貿易自由化法案》。20世紀后半期,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國民經濟中,服務產業地位日顯重要,其產值遠高于其它產業。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貨物貿易逆差越來越大,而服務貿易情況卻相反,美國的服務貿易對于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也日漸重要。因此,美國政府希望國際服務貿易也有一個類似GATT的多邊協定,推行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以保證和擴大由服務貿易帶來的經濟利益。
其他發達國家,特別是歐共體國家的服務產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因此也積極響應并開展談判。各方經過8年艱苦談判以及妥協和讓步,于1994年達成了共分3個部分、29個條款和8個附件的《服務貿易總協定》(簡稱GATS),1997年WTO又相繼達成《全球基礎電信協定》、《信息技術協定》和《開放全球金融服務市場協定》三項協議,為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隨著各國服務業的不斷發展,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當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服務貿易出口額1980年為3 650億美元,1990年為0.95萬億美元,到2000年達到近1.5萬億美元,2008年已經達到3.73萬億,1980至2008年共增長了超過10倍,大于同期貨物貿易的增長不足7倍,服務貿易出口平均增速大于貨物貿易平均增速。
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隨著全球FDI的下降,預計服務貿易也將有所下降。但隨著未來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第三產業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經濟結構中將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可以預期,未來服務貿易出口仍將快速發展,而且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持續調整,在一定時期內,服務貿易平均增速都將大于貨物貿易平均增速。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興服務行業不斷出現,服務品種不斷增加,世界服務貿易的內容日趨擴大,部門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漸由傳統的以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服務貿易(運輸、旅游)轉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的現代服務貿易(信息、電訊、金融、保險等)[1]。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構成中,1980年運輸服務貿易占36.8%,旅游服務貿易占28.4%,其他服務貿易①占34.8%。
到2008年,運輸服務貿易占比下降到23.6%,旅游服務貿易下降到25.2%,而其他服務所占的比重則上升到51.2%,上升了16.4%。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新的科技、信息浪潮的推動,其他服務的增長速度遠超過在服務貿易中一直占比重較大的運輸和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部門。可以預見,隨著知識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創新活動將更趨活躍,服務產品的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程度將進一步提高,服務貿易結構向知識、技術密集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將進一步確立。
推薦閱讀:《經濟導刊》(月刊)創刊于1992年,是由中信出版社主辦的專業性學術經濟期刊。《經濟導刊》獲中文核心期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