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經濟科技發展的現在國際貿易中的新管理方式和有什么措施呢,要如何來推動現在國際貿易新建設發展呢?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國際貿易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摘要:基于產業內貿易理論,運用G-L指數、協整分析技術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及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論表明,中國和澳大利亞整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僅個別章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規模經濟與產業內貿易指數存在正向協整關系,收入差距與產業內貿易指數存在反向協整關系,而貿易開放度與產業內貿易指數協整關系不明顯。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指數,協整分析,國際貿易論文
一、引言
自1972年12月,中澳正式建交之后,兩國的經貿合作路徑不斷拓寬,水平逐年提升。截止到2008年,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貿易伙伴,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目的國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在貨物貿易上,中國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貨物貿易伙伴,貨物貿易額占澳大利亞貨物貿易總額的15.1%。期間中澳兩國農產品貿易雖有波動,但貿易總量呈上升趨勢,自1996年起,雙邊的農產品貿易年均以9.97%的速度增長,2009年,中澳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15.37億美元,其中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農產品為9.84億美元,中國向澳大利亞出口的農產品總額為5.53億美元。隨著中國經濟的將快速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使得我國在各種農產品的進口方面大大增加。可以預見,未來中澳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仍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國際貿易論文:《國際貿易》,《國際貿易》雜志(月刊)創刊于1982年,系中國商務部(原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屬下第一本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刊物,是國內唯一的國內外經貿界很有影響的雜志。1983年10月,英文版《INTERTRADE》在香港創刊,其影響開始輻射歐美等發達地區和國家。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日益關注。所謂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產業內部差異品的交換及中間品的交換,也就是在某一時期出口某種產品的同時又進口同種同類產品。與強調比較優勢等的產業間貿易不同,它與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偏好相似性、需求多樣化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等有著密切關系。[2]就中澳農產品雙邊貿易而言,各位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中澳農產品貿易整體而言產業間貿易占優勢,產業內貿易水平不高,雙方農產品貿易互補的特征明顯。但對中澳各章節農產品進行產業內貿易研究的較少;另一方面,結合產業內貿易指數與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做實證分析的很少,故本文將按照HS體系的細分農產品目錄,在測算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基礎上,分析兩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水平,并對影響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二、中澳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衡量及數據
(一)中澳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衡量
中澳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分析將以產業內貿易指數為基礎,產業內貿易指數可以衡量一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水平,直觀地反映一國產業內貿易的現況。本文選取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進行分析,指標如下:
GLIi=1-{|Xi-Mi|/(Xi+Mi)}
i指中國農產品貿易行業中第i個農產品行業,以Xi和Mi分別表示其出口和進口;當此值越接近1,則表明該類農產品貿易模式越傾向于產業內貿易,越接近0表示該類農產品貿易中產業間貿易越重要。一般情況下,GLIi>0.5時,產業內貿易占優勢;GLIi時,產業間貿易占優勢。
(二)中澳農產品產業內各貿易指數定量數值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網站以及聯合國的商品貿易統計數據數據庫(UNCOMTRADE),農產品具體分類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HS1996準則。其中HS01到HS24以及其他部分章節為農產品的商品目錄,據此得出各章進出口農產品數值,選擇年份為1996至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