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刊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文章發表在《中國集體經濟》上,是中級經濟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現代化理論,現代化中國,小康社會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是文明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替進行的過程,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現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產力(效率)的解放”,因從歐美等西方社會開始,有時也被稱為“西方化”,但不專屬于西方社會。
一、世界現代化進程與一般意義
世界現代化進程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戰后以來,隨著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和深化,隨著世界在冷戰與競爭中壓力加劇,現代化意識和價值取向在不同類型的國家都得到了強烈表現,并在實踐上演化為20世紀世界現代化的不息浪潮。
在現代化進程中,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深刻。應該說,僅從經驗上感受現代化,還不能掌握其實質,只有從理論上把握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實踐上的偏移。關于現代化的概念雖然存在千百種表述,其內涵也不盡相同。但從理論上形成對于現代化的一般認識,是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現代化是以近代工業和科技進步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及社會制度等各個領域和層面,并引起社會結構和歷史主體的深刻變化。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斷發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被稱為現代性。現代性實際上構成了現代化運動的階段性結果。從目前對現代化的理解來看,現代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生產社會化。生產力的發展是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動力和標志,而生產社會化所表示的一定高度的生產力即現代生產力,是區別傳統的以小農、分散的生產及其水平的。它是現代化過程中最根本的最活躍的因素,是決定其他方面進步的第一位因素。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生產力發展尺度上,又區分為工業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等不同水平。
——經濟市場化。現代經濟是一種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經濟類型,其基本模式必然是對社會資源實行市場配置,即市場經濟。當然,由于其實際形成中的特點,以不同國度相區別的市場經濟形式存在種種具體的差異,但在現代化過程中,經濟市場化(并且是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系的)則是其實質的東西。
“第二次現代化”過程與“第一次現代化”過程的不同之處,突出地表現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與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的差別。“工業經濟的特點是機械化、電氣化、標準化、專業化和規模化,而知識經濟的特點是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和多樣化。”。
總之,現代化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一個在層次上遞進的實踐和認識過程。作為客觀進程與主觀作用的統一,現代化要求人們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探索精神,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勢,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作出無愧于時代的貢獻。
二、在世界現代化過程下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和歸宿
在世界文明發展的路途上,中國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代里處于領先位置。但自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西方主要國家在近代化浪潮推動下,相繼走上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軌道,在現代化進程中超過中國。落后就會挨打。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炮艦政策”下割地賠款,倍受屈辱。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猛烈沖激起國人自強自立的民族感情,先進的中國人慨然把睜眼看世界和追趕西方列強的意識提到了歷史使
命中。現代化理想承載著中國未來的命運,寄托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
中國現代化必然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走過的老路。面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磨難和選擇,中國共產黨人把俄國十月革命后學得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用以解決中國問題。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摸索出適合中國特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并在勝利地完成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之后把中國引向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開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門。在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黨的領導人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口號,并且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巨大成就。這時,毛澤東曾自豪地表示,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更大的貢獻。但由于其后黨在工作指導路線上的失誤,未能及時地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極大地干擾和改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
當中國社會主義發展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作出“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英明決策。這次會議重新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目標,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指引著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堅實起點。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確立,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在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實踐上的撥亂反正;同時,也使我們在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認識上走出了歷史的沼澤。在新中國成立已有二三十年后,仍不能把生產力搞上去,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是難以解決中國的任何問題的。而在原有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現實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所解決的歷史課題,正包含在實現現代化的一系列任務中。
中級經濟職稱論文格式要求:《中國集體經濟》雜志創刊于1985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管,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中國工業合作經濟學會主辦的國家一級刊物。旬刊,現任主編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