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邁入新時代新時期,國有企業也面臨著新的要求。根據國家近年來出臺的相關指導意見,國有企業黨建有了與企業文化創新共發展的新目標。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了國有企業黨建和企業文化創新之間的關系、邏輯,對它們之間共同發展的方法提出了若干建議,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 國有企業 文化創新 共生效應
《黨政論壇》創刊于1987年,半月刊。創刊20多年來,本刊物發揮黨的理論探討與宣傳主陣地的作用,面向黨政干部和企、事業黨組織,突出對熱點問題和現實問題的關注,著力落實學術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相交融,創辦出刊物特色欄目。
目前,我國正處于“十三五”規劃新時期,所有人民和企業都萬眾一心朝著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不斷前進,國有企業更是義不容辭。在這一歷史新時期,國家也對國有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國家前一段時間發表的《關于在深化悶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國有企業在布局謀劃自身利益的時候,也要注重黨建和文化創新,而且這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意見》中明確指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態、新方向和新目標,同時也為國有企業黨建和企業文化創新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道路提供了寶貴指導。
一、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構建的邏輯關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構建的理論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我國所有企業前進發展必不可少的指導思想,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所有制理論催生了中國國有企業的誕生。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所有制問題是運動的基本問題,不管這個問題的發展程度怎么樣。”對于無產階級來說,生產資料劃歸社會所共有是首要的經濟主張。由于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間的關系,所以馬克思主張建立自由勞動者聯合體的社會所有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解決生產資料公有制可能帶來的問題,還可能解決勞動人民共同參與管理可能引發的混亂等負面影響。馬克思曾經說過:“共產黨人生而為工人階級的奮斗目標和利益作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象征著未來的運動方向和形象。”根據國家最高領導人指示,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的一環,它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附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其他任何主義都不同,不能輕易改變科學社會主義在其中的地位。
由以上可以得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要求是:首先,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石和中流砥柱,國有企業的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容改變和質疑;第二點,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依靠工人階級的齊心協力,來完成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好國有企業黨建和企業文化創新的和諧共存,彰顯共產黨領導的先進性和人民群眾參與的主體性;最重要的一點,由于勞動被賦予了產品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雙重價值屬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塑造史無前例的、能夠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的社會經濟形態,而且為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構建指明了目標導向。
(二)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構建的制度邏輯
站在企業外部秩序的角度來說,中國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必須體現中國特色。這樣做的原因有二:
第一點,雖然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資本主義,但是他們的企業制度也不盡相同,都是有自己的特色同時也帶著資本主義的弊端和局限性。
第二點,以私有制為基礎建立的西方現代企業制度,它們追求的目標本質是資本利潤最大化和個人利益最大化,這也是他們的邏輯終點。而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則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等先進思想上,以公有制為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集體主義制度,我們是以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奮斗目標。這兩者從本質上的區別決定了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框架內,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結合理論、管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這些都離不開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的構建。
站在企業內部制度的角度來說,選擇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就是把自身劃入國家治理體系之內。這樣做,有利于實現產權制度和組織制度、管理制度三者統一的系統建構。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前期階段,國企改革過于強調產權問題和單方面的領導層激勵,而在組織制度、管理制度的創新上重視不足,這就造成了企業黨組織弱化和人民群眾為主導的地位無法體現。眾所周知,黨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即“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位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的構建提供了制度支持。
(三)國企改革困境是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構建的現實邏輯
實際情況中,國企的改革與發展往往會遇到比理論困境更多的現實問題。公有制是否可以和市場經濟融合是理論層面有待解決的爭議。這其中重點的關注點是少數的國企高管或既得利益者占據了企業收益甚至是資金的大部分紅利,當然還有資產流失、收益從公益變為私有化、管理層腐敗等問題。由于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崗位保障,從管理層到員工都對自身的飯碗有恃無恐,導致了國企改革一直存在低效論、壟斷論、腐敗論、國退民進論等爭議。一些研究學者借機提出一些駭人聳聽的言論,比如“公有制是這一切罪惡的根源”等等。從這些問題入手,站在實際的角度上,國企急需解決確立自身的經濟市場主體地位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國企要如何為民謀福利,增強自身實力和公信力。這時候,如果放棄長期實踐的經驗,改變所有制,必定會造成巨大的損失,讓所有相關人員迷茫失去方向,同時也失去了改革的動力。要在當前的制度基礎上,積極鼓勵認命群眾,發揮勞動創造力,抑制消極因素,優化技術、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資源配置。總的來說,就是國有企業要依靠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形成一個成熟。完備的理論實踐系統,才能產生強大的源動力促使人們開拓創造。
二、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構建的實施策略
(一)頂層設計與基層設計相結合
國有企業的改革必須要有開闊的眼界,能夠在大局上做好布局,同時在細節上絲毫不差。這就是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對國企改革的要求,需要時刻注意的是與群眾保持聯系,發展目標和服務人群不能脫離群眾。要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并用實踐反補理論。根據《憲法》規定,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因此,要時刻將群眾利益牢記于心,不可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在保證公有制的前提下,再來探討諸如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該由國家還是市場來決定的問題。解決這些新時期國企黨建和企業文化創新所遇到的問題,就能夠順利地將頂層設計和基層設計結合,完成初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