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通過分析企業成長中存在的阻礙因素,建立一套評價企業成長性的指標體系,從而為預測企業成長,為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建立可操作性的戰略框架提供有益的幫助。
本文選自:《國際經濟合作》是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刊物。發布對外經濟合作領域的權威性新聞、研究國際經濟貿易的實務和理論。有英文目次。
企業能力理論文獻綜述
近年來有關企業能力內涵的討論逐步興起,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陳勁等認為,關于企業能力的一些主要觀點可以歸結為整合觀、網絡觀、協調觀、知識載體觀、元件-架構觀、平臺觀和技術能力觀。夕康建中認為,企業能力是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實現期望目標的必備素質和潛能。他將企業能力劃分為三個層次:核心能力、輔助能力和潛在能力。因此企業能力包括三個層次,核心是知識,第二層是結構,第三層是文化。而余長春則認為,企業能力與企業的設備、技術、制度等要素有關,然而,從更深層次上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這些要素基本上都與企業中的人力資源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系,這種聯系也許是直接的、也許是間接的。因而,可以這么認為,企業能力是由企業中的人力資源通過對企業中的各種資源要素進行維持、組合、使用、優化而形成的,體現在企業的生存力、發展力和競爭力,而最終指向企業競爭優勢的能力。
企業指標體系文獻綜述
在對企業能力內涵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運用企業能力理論對企業成長進行分析,建立企業成長指標體系成為研究發展的必然。近些年來,學者們以不同的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的分析視角,運用系統方法、動態模型、模糊層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不同但相似的企業成長指標體系。
杜綱、姚長佳、王軍平(2002)將其研究建立在資源能力理論和核心競爭力理論基礎上。他們將企業能力分為柔性和剛性兩個維度進行研究,其中,柔性主要是指企業對動態環境的有效反應和適應能力,既包括被動的響應,也包括主動的創新和影響環境。相應的,剛性則主要是指企業自主技術的實力和水平,包括狹義的研制開發技術、生產制造技術、廣義的市場營銷技術和組織管理技術等。然后他們分別對兩個維度進行分解,賦予指標權重。從其指標看,主要包括市場、管理和技術三個層面,而對組織、企業文化、知識、信念、規范等沒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因而其指標體系在完備性方面略顯不足。
數定義出發,設定了知識生成體系、基礎管理體系、組織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協同博弈體系、價值實現體系等六個一級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設立相應的二級指標。在進行實證調查后對每個二級指標賦予一定的權重,最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企業成長指標體系。他們采用動態評估方法,又與實證調查研究相結合,可以說是目前國內發展得較為完善的指標體系。
上述兩種研究思路主要在于對指標體系進行分解,雖然每個子指標都被賦予了相應的權重,但各個指標對企業能力的影響程度體現得不夠明顯,各個指標之間缺乏聯系性。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思想,部分學者將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對企業能力影響的大小分層討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冒喬玲(2002)和隋波、薛惠鋒(2005)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