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多媒體教學論文發表了如何培養高校新媒體漫畫人才,面對漫畫和新媒體技術的新一輪變革,構建高素質漫畫人才的培養體系刻不容緩,高校要根據自身區域優勢以及師資力量傾力培育新一代漫畫人才。文章從當前市場對漫畫人才的迫切需求出發,剖析我國新媒體漫畫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希望為漫畫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論文,新媒體,數字漫畫,人才培養體系
漫畫產業是以人的創意為主導的文化產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大眾對于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提升。近幾年,漫畫市場的版圖逐漸擴大,漫畫產業也逐漸成長為日韓等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我國先后出臺一系列鼓勵漫畫產業發展的支持性政策,逐漸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股漫畫熱的浪潮。但新時代的漫畫創作與傳統漫畫創作在風格上已有較大區別,漫畫產業短期的跨越式發展,使得創作風格轉型滯空,各類漫畫人才缺失嚴重。因此,短短幾年之內,我國高校涌現出大批漫畫專業和漫畫教育相關專業,漫畫產業如火如荼的發展,但漫畫教育中的各種問題也相繼暴露出來。
一、新媒體時代漫畫的變革
(一)新媒體漫畫創作內容發生改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漫畫消費人群不再拘泥于兒童和青少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漫畫消費人群的年齡層明顯拓寬,傳統漫畫消費人群一般認為是6至20歲,而新媒體消費群體年齡一般是12至36歲左右。不同年齡、性別和職業的人群有著不同的審美需求,對新媒體漫畫的要求自然迥異。目標消費人群為青少年的漫畫作品要求內容詼諧幽默,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為白領人群創作的漫畫作品需要深刻體現上班族的情感和奮斗歷程。當代漫畫需要在某一層面上具備創新性和吸引力,這樣才能迎合時代的需求。新媒體漫畫需要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創造出風格內容不同的漫畫作品。此外,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漫畫創作提供了更多素材。
(二)靜態漫畫向動態漫畫轉變
傳統漫畫在發展過程中,順應時代需求,慢慢轉變其表現方式,主要表現為由無聲的靜態漫畫逐漸向有聲的動態漫畫轉變。動態漫畫借助新媒體進行廣泛傳播,較之靜態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廣大漫畫愛好者對于漫畫風格由靜態向動態的轉變大多持肯定態度。漫畫家在漫畫情節的創作過程中,積極與讀者進行互動交流,使創作出的作品能夠更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讀者的代入感更強。新媒體漫畫不僅能夠實現漫畫動作和色彩的隨意變換,同時能夠模擬真實的音響效果,尤其是可以通過音效和場景切換制造不同的效果,增加緊張氣氛,這些新特性呈現出影視作品的特點,因而更受讀者歡迎。漫畫憑借新媒體的平臺,實現更大范圍的快速傳播,新媒體漫畫的巨大魅力得以彰顯。
(三)新媒體環境下漫畫表現形式增加
傳統漫畫的主要傳播媒介是紙質書本。如今漫畫市場競爭激烈,出版商嚴格進行成本控制,因此大多數漫畫都是以黑白版面面向大眾,漫畫作品的吸引力大打折扣,紙質版狹窄的渠道桎梏了漫畫作品的傳播。新媒體時代漫畫更多以數字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數字漫畫是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漫畫創作、傳播的漫畫形式。新媒體的發展為漫畫提供了新的創作和傳播平臺,漫畫的表現形式更具多元化。我國漫畫產業借助新媒體平臺得到極大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極具創意的漫畫作品,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絲毫不輸其他發達國家的漫畫。新媒體的發展向大眾展示了大量優秀的漫畫作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漫畫家的創作熱情,進而推動漫畫產業的發展。
二、我國高校新媒體漫畫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新媒體漫畫市場逐漸擴大,漫畫人才逐漸演變成制約漫畫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直以來,我國盛行的漫畫作品大多引進自日韓等國外發達國家。這些優秀的漫畫作品在短時間內吸引了眾多消費群體,不僅成功輸出了本國文化,還獲得不菲的經濟效益。在驚訝于漫畫產業異常繁榮的同時,也應該深思我國漫畫產業與其他國家存在的差距,并理清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科體系基本是在理工文藝的傳統學科基礎上建立起來,無法適應漫畫類的交叉型學科的發展需求,因此現階段我國動漫產業存在的主要的問題是人才緊缺。新媒體漫畫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的藝術造型規律,還要掌握基本的軟件繪畫操作,更得具備文學藝術等素養,我國當前高校漫畫人才培養體系尚不能滿足這樣的要求。國內漫畫人才匱乏是漫畫產業深入發展率先面臨的難題。新媒體時代漫畫市場的巨大商機以及對高素質漫畫人才的迫切需要,已經成為國內高校目前關注的核心問題。我國漫畫人才架構的不合理,首先表現在漫畫高等教育人才的缺失。高校漫畫專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和體系并不能滿足企業的現實需求。其次,高校對漫畫人才的培養模式問題明顯,或是過度強調學生的軟件操作能力,或是只注重學生藝術感的培養,造成漫畫人才的兩極分化,一部分只懂軟件不懂藝術,另一部分只懂藝術不懂軟件。我國有著上下5000年的文化積淀,本應憑借這些豐富的素材創造出精彩的漫畫,但實際上我國漫畫作品在國際上反響平平,反倒是一些發達國家利用中華元素創作的漫畫作品在市場上大放異彩。作為一個創意產業,漫畫作品的核心是講述一個動人的好故事,國內的漫畫作品缺乏生動的形象和引人入勝的劇情,是其缺少吸引力的關鍵原因。新媒體漫畫作為一個集美術、故事等藝術性與技術性相融合的綜合藝術形態,涉及到各行知識,只有積累更多內涵,故事才會有深度。
三、高校漫畫專業教育出現的問題
高校新媒體漫畫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首先,表現為漫畫教育盛行與人才奇缺之間的矛盾。國內很多高校都缺乏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規劃,同時也缺少相關人才培養的師資力量,造成漫畫專業盛行,培訓教育機構眾多,漫畫人才卻依然奇缺的現象。其次,新媒體時代漫畫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但當今市場大多急功近利,高校漫畫教育重術不重藝現象突出,造成漫畫產業內涵嚴重缺失。最后,漫畫人才應該是集人文、藝術創作和推廣宣傳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應因材施教,對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應該更注重其綜合性,單一的高強度培訓并不利于這類人才的成長。縱觀日韓等漫畫產業發達的國家,其漫畫人才的培育大多是產學研相結合,學生的成長大多伴隨漫畫作品的創作、研究和傳播過程中進行的。而我國的漫畫人才教育一般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學院型,另一種則是純操作型。學院型作為一種傳統的漫畫培育體系,課程內容與市場實際工作嚴重脫節,大多畢業生進入企業后都需要至少一年的磨合時間才能完全適應基本的工作;而純操作型則是一些社會商業機構培養的專業操作人才,對各種繪畫軟件極為熟悉,但缺乏藝術思想和情操,對漫畫的人文藝術和歷史現狀也缺乏了解,更加達不到藝術創作的高度。
四、高校新媒體漫畫人才培養途徑
(一)完善教學體系
完善新媒體漫畫專業教學體系,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人才培育: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素質培養。在理論課程中,教授學生新媒體漫畫方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動畫和新媒體漫畫的創作和設計,并養成一定的創新思維。通過理論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各個漫畫流派的基本風格和理論知識,對漫畫市場的環境進行獨立的基本分析。在實踐教育模塊,高校適當安排實訓課程,學生利用漫畫形象進行原創形象制作、動態漫畫和QQ表情創作等,研究漫畫衍生作品的制作。實踐教育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接觸市場、了解市場需求,這樣才能在今后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將學生的自我創作結合市場需求進行商業推廣,并且在網絡上進行傳播,讓社會大眾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素質培育模塊注重對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由高校設置藝術修養課程,鼓勵學生參加創新項目,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建設新媒體漫畫實訓基地
培育新媒體漫畫人才,要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基地建設既包括校內實訓基地,還包括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根據學校的規模與資金狀況,可適當調整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規模,主要滿足基本的實踐教學如繪畫實訓室、軟件應用室等,條件更好的還可以建設線稿后期編輯室等。與校內實訓不同,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是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完全面對市場,它為學生的在校學習、職業培訓以及就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成功的校外實訓能夠讓學校更有效利用社會資源,讓企業和人才直接進行對接,使學生提前適應工作環境,同時也能夠提高企業的漫畫生產率,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加快新媒體漫畫師資隊伍的建設
培養新媒體漫畫人才,教師隊伍是關鍵。新媒體漫畫近幾年才開始在國內火爆起來,但相關專業人才稀缺,只有盡快發展強大的師資隊伍建設,才能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老一輩漫畫家有著豐富的漫畫經驗,并且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高校可以聘請其作為指導委員,規范漫畫課程建設。同時,新媒體漫畫屬于新生事物,培育青年骨干教師更能夠緊跟時代的潮流。除了理論教師的培養,還可以邀請一些行內專家進行實用創作的指導,利用他們極高的創作能力快速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激勵學生的創作積極性。除此之外,還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交流與培訓,了解行業內最新動向,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和模式。
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新媒體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漫畫產業日益繁盛。國內漫畫市場有著巨大發展潛力,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作為一名漫畫從業者和漫畫教育工作者,要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并能根據市場需求改革教學內容,堅持以創新的觀點進行創作和人才培養,為我國漫畫產業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進而推動新媒體漫畫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渠盛.插畫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專業化發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
[2]夏瑛.動漫傳播與知識經營[D].浙江大學,2014.
[3]陳小萍.數字動畫藝術專業本科教育教學特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4]李曉溪.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研究[D].上海大學,2014.
[5]曹浩.中國歷史題材漫畫發展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作者:楊娜 張曉葉
推薦閱讀:《保山學院學報》(原:保山師專學報)創刊于1980年,由云南省教育廳和保山學院主辦。本刊主要刊登社會各界有見解的學術理論文章。主要欄目有:高校思想建設、教育教學研究、滇西抗戰研究、文學研究、自然科學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