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通過教師的導引,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也就成了教師常用的方法之一。每一位教師都要徹底摒棄和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經歷放在學生營造一種適宜氛圍,并提供相關信息,導引學生沿教師提供的線索積極思維,嘗試探究。如教學“比例線段”時,我們有意把學生帶到廣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廣場邊的旗桿的高。如何測量?同學們開始討論、想辦法,正當同學們議論紛紛的時候,我適時取來了一根長2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操場上。啟發學生思考:如果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旗桿高的辦法嗎?一位同學搶答道:這時旗桿的高也是它影子的2倍。肯定了學生的這個辦法后,學生們分組合作,分別同時測量竹竿的影長、旗桿的影長及竹竿的長度,算出了旗桿的高度。接著,我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桿高的公式嗎?”學生積極討論,于是得出:竹竿長:竹竿影長=旗桿高:旗桿影長或竹竿長:旗桿高=竹竿影長:旗桿影長……學生意猶未盡,完全沉醉于探討活動中,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我有意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關鍵詞:教學方法,教學管理,高等教學論文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形成熱烈的學習氣氛。要憑借數學思維性強、靈活性強、運用性強的特點,精心設計教案,擺正講與練的關系,注重學生優秀思維品質的培養,使之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這樣就一定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如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苦學”變成“樂學”。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整理、概括了以下幾條,旨在與諸位同行一起切磋、交流:
一 明目
目的明確的思維才是積極的思維。要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必須讓學生明確思維的目的。數學教學除了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總目標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外,還很有必要讓學生明確具體的目標。如教學“代數式”這一單元,教師就應該明確地告訴學生:這一單元是學習后面的合并同類項、移項、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礎,學得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后面這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闡述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得思維積極性一開始就得到了調動。
二 激趣
培養興趣,促進思維。興趣既是學習的動力,又是思維的動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注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時,授課伊始可以安排這樣的游戲:讓學生說出某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及二次項系數,由我猜出方程,…結果一一被我猜中,學生覺得真奇怪,老師怎么知道我們出的方程?一連串的思考會由此引發而來,這樣既激發學生興趣,又讓他們在動腦中使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之間存在著關系由模糊逐漸變得明了、清晰。
三 質疑
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情境可以充分利用新奇、疑惑、矛盾去引發學生思維沖突,激發思維動機,確立積極的探究心態。……既然這些問題由于是學生自己發現的,那么課上自然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好習慣,自然而然地在學習的知識和現實中的事物之間架構起聯系的橋梁。
四 設礙
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除了讓學生在成功中嘗到積極思維的甜頭,增強信心、逐步掌握規律外,教師還應該根據所學內容布迷設礙,同時提供與之匹配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思維受挫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學、自探,然后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如,在學生學習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課本上舉例說明了“有兩邊和其中一邊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我為學生們設計了這樣一個障礙情境,“那么,有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在什么情況下全等?在什么情況下不全等呢?”這樣,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認知沖突,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因此,通過“設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總之,教師只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讓學生處于最佳心理狀態,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能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