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們困惑的原因是沒有搞清楚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即教育類型和學歷層次的概念,高職和高專是教育類型的名稱,而專科是學歷層次的名稱,包括高職和高專。高等教育學歷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研究生、本科、專科。高職作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類教育類型,當然也分為研究生、本科、專科這三個層次,事實上一個完備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就是應該由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本科和專科構成,高職教育比較完善的中國臺灣地區就是如此,不僅僅有高職專科,還有高職本科和高職研究生。中國大陸地區當前的高職教育正處于由專科層次向本科層次的過渡,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也會發展高職研究生教育。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學模式,高等教育論文
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培養具有一定管理經驗的技術型人才,不是輸送高級科研人才,教學上更突出實踐操作能力,要求學生動手能力一定要強。所以,學生對未來要有明確的心理定位,就業時是介于白領和藍領之間的技術銀領,要放得下架子。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終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將職業教育體系中職前與職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創造一個終身教育的完整連續統一體已成為世界性趨勢。如:芬蘭在合并85所職業教育機構的基礎上,組建22所高職院校,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畢業生均有機會升入高職院校深造。韓國舉辦二年制的初級職業學院,所有具有高中學歷的青年,通過國家資格認證的技師以及符合國家規定工作年限的工人,都有繼續學習的機會。世界各國職業教育逐漸融入終身教育體系,其表征之一,是職業教育不再被看作是終結性教育而是一種階段性教育。
一、確立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觀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些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可以發現有兩個明顯的趨勢,這就是一方面向“高”發展,辦學術型、研究型大學,為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各領域培養一批在本學科、本領域能起骨干和領先作用的人才;一方面向“廣”發展,辦大批培養技術性、技能性人才的學校,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為本國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培養一大批實用型人才。所謂“實用型”人才,就是能把理論、技術、設計成果轉化為實踐、產品,形成新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這后一類人才構成了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最堅實的人才實力。他們分布在生產、服務、管理實踐活動的第一線,培養這種類型人才的學校,就是高等職業學校。這項事業就是高等職業教育。
以上兩種學校,培養兩種人才,都是高等教育的任務。據有關專家分析,在工業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加強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產業結構轉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德國是在二次大戰的廢墟上發展起來的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它們的經驗是把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作為經濟騰飛的兩大秘密武器之一。德國的整個教育是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結構體系。在那里職業教育貫徹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多數人在職業生涯中伴隨著從初級、中級到高級職業教育的學習過程。人們良好的職業技能和素質,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大發展。臺灣省是亞洲經濟發展較快的“四小龍之一,各界公認:臺灣職業教育的發達,是臺灣當今持續創造經濟奇跡的主要原因。德國和臺灣省是天然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和地區,他們都通過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提高人的職業能力和素質,以人力資源的優勢彌補自然資源的劣勢,激發了生產力的巨大活力,造成了經濟發展的整體優勢,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歷史性經驗,對正在迎接知識經濟到來的中國來說,是十分寶貴的。
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的要求,從宏觀上提出了培養中高級專門人才在質量、規模上的任務,還需要在微觀上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結構體系。根據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發展結構相匹配的經驗分析可以判斷,在“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中,多數是高等實用型人才,少數是學科型、研究型人才,這兩種人才的數量比大約是4:1左右。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雖然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按照國際經濟一體化、科技競爭發展的客觀要求來看,規模仍然不夠大,結構也不盡合理。在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方面,無論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上都還不能適應和滿足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教育改革相配套的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滯后于經濟改革的步伐。因此,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要把發展和辦好高等職業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作為“重頭戲”來抓。
二、建立促進高職教育持續發展配套的政策體系
在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存在一個阻礙其發展的觀念問題,也就是雖然國家確立了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各級政府和輿論也在積極宣傳和介紹高等職業教育,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仍然把職業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視為“次等教育 ”,高中生升大學把高等職業學校視為“第二選擇”。我們看到:去年北京有的中學教師在給高三學生進行升學指導時,告誡學生不要報考高職志愿。一些學生受其影響,只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填報高職專業的志愿。這并不是個別情況。試想:老師、考生和家長們以這樣的精神狀態對待高職教育,學生們能精神振奮地投入學習嗎?深入一步研究,這不只是一個輿論宣傳問題,它有深刻的根源,這根源就是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相關的一系列政策不配套,以致在實際生活中產生了相反的導向作用。
因此,在我國要真正建立起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良性機制,應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從政府決策層入手,建立起與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制度與相配套的政策。
從全局上來講,要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1.樹立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的觀念,建立與高等職業教育相對應的專科、本科、研究生各層次配套的高等職業教育制度
目前把高等職業教育只限制在專科層次上是缺乏科學根據的,不能認為掌握應用技術的人才,只到專科水平,也不能說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沒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具有獨立從事研究和設計能力的人才與獨立從事技術技能工作的人才各有自己的特長,是兩種類型特色的人才。就整體而言沒有高、低的區別。根據現實社會需要,專科層次高等職業人才應是更多一些,但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本科、研究生層次的人才。在這方面臺灣解決得比較好。在那里高等職業教育是作為與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第二條教育通道。高等職業教育也有本科生、碩士生、博土生之分。走職業教育學路的人們可以通過去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達到各個層次的學歷水平。據1994年統計,臺灣職技教育在校本科生14500人,在技術學院學習的碩士研究生1429人,博士研究生295人。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啟發。由此也可以斷定,高等職業學校只準叫“××職業技術學院”,不許叫“××職業大學”是沒有道理的。應同普通高校命名那樣,單科類的學校叫職業技術學院,多門類、多層次的高等職業學校可命名為職業技術大學。可以有2年制、3年制,也可以有4年制。
2.要建立起以職業教育為主流、層次銜接、類別溝通的終身教育體系
首先高等教育要改革“獨木橋”和“一次教育定終身”的教育制度。實踐證明:高等教育只有普通高校一條“獨木橋”,不利于廣大青年按自身條件和潛能選擇成才道路,不利于調動千差萬別情況的人發揮最大聰明才智為建設社會主義貢獻力量。青年們學習成才,國家要為他們鋪設多條道路,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進行選擇。在時間先后上,每個人的學習與職業生涯怎樣安排,可以穿插進行,可以有先有后。這就要破除學習、職業階段論,破除一次教育定終身,建立終身教育制度。這樣環境就寬松了,人們的思路就開闊了,可以通過各條學習渠道成才,人們的聰明才智可以不斷地開發,“條條道路通羅馬”,利國利民。
德國的職業教育在世界居領先地位。德國人的職業觀念非常強,這是因為德國整個教育是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結構體系。國家首先按照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確立相應的職業層次和結構,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以職業教育為主流的思路從基礎教育延伸到繼續教育中,他們的教育經驗很值得研究。
我國臺灣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職技高等教育和推廣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三條教育通路,走各條道路同樣有前途。同時,教育部門又為各條通路建立了相互溝通和銜接的渠道。假如你開始選擇了職業技術的學習道路,后來,發現你更適合或希望搞理論研究工作,你可以通過一定的文化補習和考試,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通道上去。臺灣的經驗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3.樹立“能力重于學歷”的觀念,建立有利于發展生產力的人才衡量標準
在評定職稱、任職和調薪的工作中,用什么標準衡量人才的水平、素質和能力,是各行各業普遍關注的問題,是事關社會經濟發展大局的問題,對學校教育的“指揮棒”作用也極大。弄得不好就會走上脫離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的誤區之中。筆者認為,現在已經存在這種傾向。譬如有一些單位提職稱時,簡單地按學歷排隊,有的專科畢業的高等職業性人才,工作能力很強,工作成績很突出,就是限制不給提高級職稱。理由是專科畢業生不能提高級職稱。這就嚴重打擊了這批人才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專心工作在經濟建設第一線的高職畢業生。這種情況傳播到社會上,傳播到學校中去,傳播到考生中,怎能不影響他們報高等職業學校專業的情緒呢?有些企業招聘人才,也是盲目追求高學歷,造成了浪費。因此,在全社會必須建立“能力第一,學歷第二”的人才評價標準,我們各條戰線需要一定高學歷、高智能的人。但是高學歷、高智能的人也應該在工作實踐中表現其水平,直接接受工作實踐的檢驗,在工作實踐檢驗面前要人人平等。許多專業工作,重學歷是必要的,但唯學歷論是不正確的,有害的。因此建議有關人事部門要根據“能力重于學歷”的觀念,對人才評價標準,對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專業人員的職稱評定標準和考查辦法,從有利于引導青年學生鉆研技術、積極提高綜合能力的角度,從有利于引導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角度,進行法規建設,要有明文規定,允許有創新能力的高等職業型人才,達到規定的標準后,提升高級職稱并加以重用。有些行業也可以建立獨立的職稱體系。這個問題既是引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大政策,同時,也是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應把握的重大政策,國家應進一步研究解決好。
三、發展民辦高校,拓寬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道路
高等教育是一項高投入事業。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建立有先進設備裝配起來的實訓基地,資金投入比一般普通高校的投入還要大。而我國國情是“窮國辦大教育”,目前發展高等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資金。根據國家1998年統計公報得知,我國現在仍不能實現《教育法》規定的“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人的增長”的要求,保持“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年增長”也遇到困難。現在普通高校經費支出約40%要靠學校自己創收。因此,在“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確立以后,還必須解決資金難題。方略有兩個:一個是內涵發展。我國目前的情況是教育投入不足和現有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同時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內涵發展就是把現有各類學校未很好利用的那部分教育資源,通過合理調整組合,充分利用起來。教育部提出的“三改一補”(將現在專科學校、成人高校和職業大學改革、改制;并將一部分辦得比較好的中專校辦“高職班”作為補充)就是實施這一目標的具體措施。“三改一補”可以挖掘相當多的教育潛力,提高辦學效益,擴大辦學規模。然而,光有這一條還不足以完全實現發展的目的。還有沒有其他路子在國家不投入或少投入的情況下,能不能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大批實用型、職業型人才呢?近些年來的教育改革實踐已經做出肯定的回答:這就是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在國家法律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加快體制改革,依靠社會多方面的力量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實現“公有民辦”、“民辦公助”、“私立民辦”等多種所有制條件下的民辦高教體制。譬如海淀走讀大學等一批民辦學校實行“民辦公助”體制,就是在不要國家經費大量投入的前提下,開辟了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新路,他們的主要經驗是:實行“民辦公助”,自籌資金,自負盈虧;學生自費走讀,教職工聘用上崗;專、兼職教師結合,開放式組合教育資源;實行校長負責制,自主依法辦學;畢業生自主擇業,學校幫助推薦工作。這條路子和辦學模式,海大已經走過14年多的歷程,已為國家培養6000余名合格畢業生,還有14000名學員接受了高等職業培訓,取得了質量、規模、效益的均衡發展。李嵐清副總理在1996年視察海大時,對這種辦學體制和辦學機制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做了進一步擴大教育規模,對高中后畢業生進行多種形式高等職業培訓的指示。這是一條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新路,大大地拓展了發展高等教育、特別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思路。
以上發展道路,在臺灣省已經有了30余年的先行經驗。60年代中期以后,臺灣工商業迅速發展,出現了資金密集與技術密集的外向型產業形態,推進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到1992年,專科高校由原來的5所,發展到73所,其中私立高校占88.2%。約70%多的畢業生,是由私立學校培養的。私立學校在臺灣的中等、高等職業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現在那里的私立高等職業學校,臺灣政府都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他們發展私立高等職業教育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這是一條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廣闊道路,很有發展前途。
筆者認為:解決好以上三個問題,主要是政府的責任。而作為學校,則應該專心致志地貫徹國家的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保證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辦出高職特色。這樣高等職業教育一定會有一個新的發展,為迎接21世紀、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