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基于目前的國家情況和公共服務水平,國家急需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公共服務創新能力,努力為人民提供又好、又快、高效便捷的服務和產品。雖然我國公務員在制度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職業道德上存在的問題仍較為嚴重,尤其是缺乏為人民服務的創新服務意識。為此,各地方公務員要加快建立起服務創新的理念體系,同時要加強對公務員服務理念的引導,以此為政府更好地服務社會公眾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減少日益增長的公眾服務要求與政府難以滿足公眾要求的社會矛盾,更好的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一、服務創新理念的興起和含義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家之間的競爭也越發的激烈,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不單單局限于經濟、文化、軍事的競爭,各政府之間的競爭成為競爭的主力。在治理理論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指導下,國家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加強創新,由追求效率轉變為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使國家與公民社會形成一種更為有效和良性的互動關系。
服務理念是,公務員所實行的為經濟、社會和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與行為導向,是公務員職業道德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它體現在公務員的個人素質,心理和行為中,能夠對公眾權益產生積極作用,是一種精神文明。
公務員服務創新是指,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在建立服務型政府的趨勢下,政府公共服務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的指導下,把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并通過服務理念創新、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法創新,來實現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目標。
二、我國公務員職業道德中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社會飛速轉型的今天,社會發展中爆發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在公務員職業道德體系建設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有許多問題暴露出來,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公務員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公務員服務責任意識缺失,服務態度淡薄
公務員的言行代表國家形象,同時公務員也是國家權力的頒布者和執行者,也是黨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的紐帶,因此,要時刻擺正自己同人民群眾的位置,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新公共服務理論著重表明,要強調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要尊重公民權,對公民負責,服務于公民。
然而,由于我國政府(國家)和社會關系是長期計劃經濟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的,政府對社會,公民社會不發達,社會自治能力差,控制公共權力的一部分人們傾向于認為自己是權力的所有者,以實現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而將真正應該掌握公共權力的公民作為公共權力的指向對象,著重強調公民對政府權力的服從。
2.公務員服務責任理念模糊
公共服務的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快速響應,即快速了解公眾的需求,并以此提出各種快速要求和有效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公務員行政的服務性就意味著有效的回應。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公眾的需求也就不可能提供滿意的服務,也就沒有真正樹立服務理念。公務員服務缺乏有效的反應,主要表現在:不能及時回復。服務具有時限性,只有滿足當時當地的服務要求才是好的服務。雖然在中國很多地方政府都設有信訪性服務部門,但基本經不住現實的考驗而對公共利益造成極大的損害。
3.誠信服務理念缺失
誠實信用是政府和公務員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品德,確切來說,政府誠信是指政府對公眾在委托契約中賦予的期待和信任的責任感及其回應。通常我們所說的公務員的誠信觀是指公務員在進行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中要誠實守信,履行對公眾的責任,信守對公眾的承諾。然而,一些公務員目前的誠信服務理念嚴重缺失,表現在:言而無信。一些工作人員不講信用,一些說話不算數,承諾不兌現,欺騙或者是以勢壓人;某些政府也在其決策中嚴重地違背經濟規律,地方政策缺乏連續性,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屆政府一套法的做法,造成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公民對行政人員缺乏好感。
4.“官本位”思想的存在
新公共服務理論強調公民參與的重要性,與一些企業家將公共基金視為己有的行為相比,公務員樂于為公民和社會做貢獻,可以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大大提高,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擴大,為個人利益而違背公共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公民和公務員的公共精神和公共道德滑坡。因此,中國的公共行政官員必須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三、公務員創新服務職業道德中的啟示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我國政府和社會在過渡時期的重構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在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具有參考價值。隨著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入軌運行,為黨和政府建立一個公平、誠實、高效的公務員隊伍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也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公務員是代表國家從事公共事務管理,依法執行公務的人員,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公務員的素質直接影響著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1.強化責任意識
新公共服務的責任表明,將政府官員重新定義為公共利益的導向者。然而,現階段我國公共行政中存在腐敗,官僚主義,公共責任意識淡薄,官員和工作人員對上不對下的辦事風氣。然而,在我國民間組織和社區發展不完善,有許多缺陷和不足。因此,中國的公共行政官員應積極在行政過程中人積極的培養公民的公共精神,為民主和公民社會的發展營造一個合適的社會環境,與民間社會的各個團體積極開展合作,以促進公民社會的力量逐漸增強。
2.強化促進公民參與的意識
在行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官員更習慣使用控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堅持公共服務實現的理念,也很少鼓勵公民參與得形式,長此以往反而衍生出許多行政問題。公民直接參與社會管理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現代化的直接政治成果。加強公共行政官員承認責任意識,要從期望為社會做出貢獻和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向去了解自己的職業,而不是僅僅基于工資收入和公共保障。這就要求必須放棄升官發財的腐朽思想,樹立為人民服務,奉獻的意識;積極通過授權并不斷強化公民在民主治理中的作用來與公民互動并且傾聽他們的聲音,爭取在政策制定和實施中,堅持法律、道德、正義。
3.強化公務員促進公共利益表達與實現的意識
新公共服務的核心原則是重申了在政府服務中公共利益的中心位置。新公共服務認為,公共行政官員必須推動建立一種集體的,共享的公共利益的概念。該目標不是為找到解決問題的快捷方式,準確地說,而是要創造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責任。公共利益是一種共同事業,源于對共同價值觀的認同,最關鍵的是,所有的公民都必須參與其中。因此,公務員幫助市民清晰的表達公共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促進公民對公共利益進行界定并按照公共利益行事時,我國公務員應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公共利益的表達,鼓勵公民關注更大的社區,鼓勵公民致力于超越短期利益的事情,同時也努力和公民一起發現和表達公共利益或共同利益,并且促進政府追求那種利益。同時,公民社會組織參與到項目的開發中,可以大大彌補國家能力的不足,促進以官民合作為行政標準的思想工作,個別部門和公務員過分強調手中的權力,將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謀取私人利益的工具。許多機構和公務員仍習慣用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去思考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活動,模糊了自身在市場經濟下的職能定位和作用條件。由于權力對人格的腐蝕作用”,導致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被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