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鋼琴演奏本身集合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腦力與體力、技巧與藝術的內容,其教學活動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有其明顯的專業性特征,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也展示出其相對的復雜性。要想有效地開展好鋼琴教育教學活動,就必須要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
[論文關鍵詞]高校鋼琴教育 素質教育
音樂家傅聰先生曾說:“音樂與人都是生命。”鋼琴音樂的表現離不開技能技巧,但技能技巧不是音樂表現的唯一要素,對鋼琴技能技巧的追求過程也是審美情趣、意志與性格培養的過程,更是美育的過程。顯而易見,素質教育現在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
一、素質培養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意義
(一)鋼琴演繹本身的需要
俄羅斯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茲說過:“在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時,聽眾可以聽到藝術的真諦并感到這種真諦那不可逆轉的吸引力,因為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是生來就喜歡真正的事物,而絕不喜歡任何虛假作風和偽造品。”音樂的表層美體現在音色、音區、節拍、節奏、音量、音律等方面,中層美體現在旋律、和聲、織體、體裁上,而音樂的深層美則體現在結構邏輯、意象塑形、情致心態、人格意境等方面。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技術本身的存在意義在于為藝術服務。鋼琴作為一門技巧性很強的學科,大量的技能訓練在所難免,在完成了對演奏技術的掌握后,下一步必然面臨如何實現對音樂美的表現與創造,以及如何客觀、準確地把握、表達作曲家的音樂思想的問題。如果演奏者無法駕馭自己所彈奏的曲子,就無法體現出樂曲本身的美感。要想通過鋼琴的演繹活動實現對作曲家思想的體現,就需要演奏者具備對作品的曲式、風格進行分析以及對構建曲式、風格的材料進行剖析的素質。此外,也需要演奏者能對音樂作品的體裁以及隱藏在音樂史學內的、與作品有關的信息等因素進行準確把握。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我們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強化學生定位作為曲式、風格的基本素養,培養其深層次解讀音樂的歷史和探索作曲家創作思想的能力。只有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實現以審美為核心,把感受美、創造美、表現美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才能讓學生在“美”中學習、感受、體驗,而后又去創造“美”、表現“美”,實現高校鋼琴教學質的飛躍。
(二)鋼琴教學效果實現的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動都是在心理即情緒情感調節下完成的,心理活動直接關系到人的實踐能力。19世紀下半葉以來,心理學理論逐步被應用于音樂研究。而作為音樂藝術形式的一種,對鋼琴藝術的研究也有必要實現與心理研究的結合。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便發現一些學生上課時在教師的啟發下彈得很好,離開教師卻不會彈了的現象。究其原因,大多是基于學生在彈奏時非正常的心理調節狀態所致,或是因為學生欠缺良好的心理素質及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抑或是學生缺乏情緒情感的控制能力所致。由此導致的后果便是學生無法實現在不同的環境狀態下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來支配、控制自己的演奏器官(手、腳)等來駕馭鋼琴發出動聽悅耳的聲音,從而達到理想的聲音效果。可以說,對學生情緒情感的調節和控制能力的培養是達致鋼琴教學效果的重要目標。因此,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把演奏技巧與情緒情感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將情緒與情感貫穿于鋼琴教學活動始終。也只有充分而有效地運用情緒情感所具有的動力、信號、感染功能,才能喚起學生積極健康的情緒,使學生將“理智的思考”寓于“感情體驗”中,并以此完成鋼琴演奏的藝術創造。
二、高校鋼琴課程中素質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重視鋼琴集體課的教學
鋼琴集體課是集“傳統鋼琴教學”“現代科學技術”“集體課的形式”于一體的現代教學模式。在高校鋼琴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各種教學軟件、互聯網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利用各種輔助教學軟件、多媒體投影儀和先進的監視監聽系統等,從而創造一個融技巧、理論、實踐為一體的全新教學體系。通過由計算機控制的視頻和音頻設備,教師可以實現對每個學生的單一觀察和指導,也可以實現對學生的全體性輔導。同時,借由各種音頻軟硬件的運算和傳輸,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和音樂聽辨能力。
(二)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學生的音樂天賦、心理發展、性格各不相同,鋼琴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啟發、誘導、挖掘他們自身的音樂感覺和理解能力。學生是一個發展中的整體,學生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鋼琴教師要始終堅持從學生的整體發展來看待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單純只是為了培養出“尖子”。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鋼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引導的目的已不是單純為了自身的責任,也不是僅僅為了提高學生的技藝水平,更多的則是肩負著引導學生理解音樂、感受音樂的教育任務。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區別對待,采用盡可能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同時,要根據學生對鋼琴學習的天賦、愛好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避免整齊劃一的教學方式。筆者相信,只有通過責任心和目的性的結合,才能真正引導學生確立良好的品質。
(三)充分運用各種心理方法
演奏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藝術,教學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一個好的鋼琴演奏家并不等于一個好的鋼琴教師。“考慮鋼琴演奏教學問題時,教師不僅應該采用本專業范圍內的部分教學法,而且還要利用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經驗,吸收這兩方面研究制定的研究法。”在鋼琴教學工作中,要充分運用合適的心理方法,有效減少教學工作中的障礙,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1.要講究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接觸。鋼琴教學中應利用觀察、提問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想法,把握他們的個體心理活動特點。對于他們在鋼琴學習中所展示出的演奏方法、樂曲處理等思想傾向方面的個性化特征,應采用和善、友好的態度來予以表達;對于學生個人的演奏習慣、特長和愿望等則應給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提供其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筆者認為,如此才能使學生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視,從而達到心理接觸的目的,使教師獲得學生的信任。此外,在心理接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表達對學生鉆研求知能力的信任,以及對其優點、特長的贊賞。過分貶低學生的短處是非常忌諱的,這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挫傷,使學生在不順的心境中學習,由于被信任程度降低而與教師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學習效率。總之,在鋼琴教學中,只有講究教學的心理方法,做到及時溝通,才能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達到統一認識、統一步調、相互協作,增強教學中的凝聚力,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
2.強調教學過程的愉悅。音樂藝術作為人類所特有的精神食糧,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的感受,正是基于此,才會有大量的社會公眾樂意主動參與各類音樂審美活動。因此,現代的音樂教育觀都始終強調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體現出愉悅性。具體說來,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師生都應始終處于一種愉悅的心理狀態,通過鋼琴演奏,使師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感受到興趣本身的巨大吸引。如果教師無法有效進入教學狀態或教學方式方法不符合愉悅性的基本特征抑或是教師本身情緒低落,都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愉悅情感,實現教學效果。在筆者看來,只有在一種師生情感融合的課堂氣氛里,才能培養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參與音樂活動,并吸引、感染學生自覺自愿、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
(四)多用情境教學模式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的一種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場景,這種場景能把學生帶入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氛圍中,師生在此場景中進行交融的教學活動。而所謂的創設情境,就是指在鋼琴教學中,根據教學對象和講授內容,教師在深刻理解作品和背景的同時,收集與其情境教學相關的資料,給學生創造一個情境教學的教育環境。如運用多媒體、錄像、幻燈、圖片等情境教學手段,便能給學生以鮮活、直觀、生動的視覺刺激,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注意,使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漸入佳境,很快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此外,通過真實的生活體驗開展教學活動,也是進行情境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走進自然,貼近生活,不僅能使其擺脫對單調學習的厭煩心理,也能讓其感知課外的真實的生活,感知音樂的存在,從而激活其表現欲和創作沖動,實現其個人能力的提升。
(五)發揮音樂會的實踐效果
筆者認為,通過經常性地組織學生欣賞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音樂會(這里尤指鋼琴獨奏、重奏、協奏等音樂會)或安排、組織學生舉辦自己的各種形式的鋼琴音樂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更高的鋼琴學習熱情,也有利于藝術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同時,也為學生乃至教師提供了相互觀摩、交流和學習的良好機會。在美國高校的鋼琴教學活動中,相關專業教師每年都需要舉辦數場公開的音樂會、獨奏音樂會抑或是室內音樂會。是否具備開辦“音樂會”的能力已成為衡量教師素質與個人能力的重要參考指標。而美國大學生在該專業上的視野之所以如此開闊,能擁有較高的領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正是基于如此良好的國內鋼琴教育大環境。毋庸置疑,擁有豐富的舞臺演奏經驗的鋼琴教師其課堂教學的說服力也必然強于在該方面素質有所欠缺的教師。筆者相信,真正優秀的鋼琴教師應是擁有著豐富的演奏實踐經驗的群體,因為鋼琴演奏本身無法單一地停留于課堂的講授和學生的理解。
(六)重視教學評價的作用
教學評價在鋼琴教學中具有以下功能:一是能對鋼琴教學現狀進行嚴謹的科學診斷,使每個鋼琴教學活動都能向著既定目標前進,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二是可以幫助鋼琴教師和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激勵自己,從而監督和控制教學過程。三是通過取得反饋信息,可以調整、控制鋼琴教學活動系統,使之處于令人滿意的狀態,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同時寄寓著教師職業的人生價值。有效教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有效的反思來實現的。教師通過反思來調整教學,學生通過反思來調整學習,并強調“思”與“練”的結合,通過補救性的訓練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落實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語
相應的,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也就有必要在單純的技能教授之外,強化如何提升學生自身的音樂境界的內容,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學生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情操陶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