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燃氣行業快速步入了市場經濟軌道。特別是2002年12月27日建設部印發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為形成燃氣行業市場化的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加大了燃氣行業建設和經營的開放程度,極大促進了燃氣行業與民營、外資及其它經濟成分的融合,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市場化的特征
所謂“市場化”,是指經濟運行中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調節作用不斷增強,市場機制逐步發展成熟的演變過程。
市場化的一般特征是:⑴ 市場價格和競爭機制主導資源配置。市場機制發揮資源配置作用,資源配置的核心問題則是如何把有限資源由價值規律調節配置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使資源得到最廣泛、最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滿足社會生產和消費的需求。⑵ 微觀經濟主體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市場經濟作為一種高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在解決需求的無限性與滿足需求的資源有限性矛盾的同時,提高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運行效率。⑶ 產權結構的明晰化、多元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要求界定明晰的產權關系,形成決策的基礎。同時要求制定一整套市場交易規則,形成商品交換的必要條件,保證市場運行的有序和規范。
二、燃氣市場化的難點
市場化可產生普遍、頻繁的商品交換,使經濟主體獲得利潤最大化,并保持充分活力,是適合于社會化大生產、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率,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機制。但是,市場經濟也有其弱點和消極的方面,當競爭或市場力量沒有實現有效運轉和協調時,造成“市場失效”。主要表現為:⑴ 燃氣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受政策及區域的限制,一般具有地域性和自然壟斷性,很難通過市場機制調節。⑵由于外部影響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易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調劑和補償。就燃氣供應服務企業而言,由于受國家計劃和燃氣運輸距離的影響,其采購價格相差甚遠,造成不同區域燃氣供應服務企業獲利能力的差異和消費者支出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市場機制無法補償的。
三、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推進燃氣行業市場化進程
市場成功的條件是:生產要素能廣泛的流動,產品價格具有充分的彈性,信息具有廣泛的流通渠道,社會經濟結構可自動調整。因此,解決市場失效問題的基本方法是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及時調整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加快燃氣行業建設。
燃氣經營的市場化:⑴ 必須明確產權關系,明確產權所有者、產權管理者和產權經營者的職責、權利和義務關系,增強微觀經濟行為主體的獨立性。燃氣企業行為的市場化程度決定燃氣行業總體市場化的水平,而企業的生命力在資源優化配置的程度和滿足社會需要的功能。因此,必須明確產權所有者在宏觀經濟領域的調控范圍和作用,明確產權管理者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職能,保證經濟主體在選擇行為方式、生存方式、具體運行管理制度和獲利方式方面具有相對明確的責任、權利和利益,使企業加強自律,并通過平等競爭,合法經營取得微利或保本經營,自負微觀決策,經營盈虧的責任,承擔管理不善、經營虧損的風險,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主體。⑵ 實現燃氣經營主體所有權結構多元化。市場經濟誕生在發達的私有經濟,二者存在著天然的融合點。要使計劃經濟順利過渡到市場經濟,必須要求國有經濟的產權結構發生相應變化,從單一的國有制向民營、外資混合所有制轉變,通過嫁接改造,實現決策分散化,微觀經濟主體獨立化,從根本上建立適宜市場經濟的產權制度,從總體上縮小燃氣企業的國有資產比重,改善國有資產的運行質量和運行效率,提高燃氣企業現代化的質量。⑶ 推進產品價格和要素價格市場化。在市場經濟中要素是市場、勞動力、資金、技術信息等,首先要予以市場化,形成一定區域的合理配置,只有抓住并培育這些要素,才能促進生產要素的廣泛流動,加快市場化培育。燃氣價格和生產要素價格應由政府根據市場供求關系進行指導性調控,使燃氣價格具有益于公眾利益的市場效應,以防市場失效。⑷ 加強燃氣行業的法制化、程序化建設,用政策、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約束其經濟運行。市場化的主要標志是:政府市場監管法制化,企業的經濟運行規范化,經濟主體履約程度的提高。在市場化的推進過程中,政府應有所為有所不為,即:政府繼續在宏觀決策和其它一些必要的領域里發揮作用,而從微觀決策領域中逐步退出,并做決策權的轉化,從直接管理轉變為對政策、規劃的宏觀管理;從管行業轉變為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范市場,并實行特許經營;從對企業負責轉變為實施監管市場行為,燃氣供給和服務質量、企業履行合同情況進而對公眾負責。在改革初期,地方政府應給予燃氣行業相應的政策支持,加速推進燃氣行業的市場化,應在加強燃氣企業投資規模的基礎上,對燃氣企業實行實行公司制改革、重組,妥善解決燃氣企業歷史遺留債務及政策性虧損問題。重點是調整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由地方政府核銷燃氣企業以前年度的政策性掛賬虧損,實施金融貸款債務權轉股權,降低企業的貸款成本,提高企業的還貸能力,切實保障所有者、職工和債權人的權益,使燃氣企業卸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同時也要取消企業的行政級別,企業人、財、物的管理應基本上由市場和燃氣企業自主決定,政府應主要考核其實現利潤、納稅指標,徹底改變企業對政府的依賴,并保障政府對企業的適度干預。
四、利益驅動是促進燃氣經營市場化的關鍵
自1999年起,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集團公司以社會法人參股,職工參股、控股等形式,將多種經營、新技術開發、燃氣工程建設、燃氣工程設計、燃氣運輸等經營業務,與燃氣主業經營剝離并按市場機制運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公司內部主副分離、政策性與非政策性經營的分離,解決了企業以主養副、責權不清、盈虧不分等問題,為集團公司的整體改制和燃氣主業經營的市場化夯實了基礎。例如:泰山燃氣集團有限公司擁有控股、參股企業和分支機構21家。其中,中港合資企業2家,中美合資企業2家,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合作成立專業公司3家等進行了燃氣建設和經營的路子,以促進自身經營的市場化,推動了城鎮燃氣建設和經營的整體發展。
綜上所述,加快燃氣行業市場化進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應因時、因企、因事制宜,本著積極穩妥的原則加以推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2002年12月27日發布)
[2]《市場公用事業市場化,加快城市建設建設的改革》 經濟日報記者:謝然浩,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