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筆者主要結合某金礦床成礦地質背景以及地質特征,深入分析了該礦床成礦物質來源、成礦的因素,在野外實地調查、取樣的基礎上,運用數理統計方法計算出金礦體品位和厚度的變化系數,研究了金礦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應用XRD分析、掃描電鏡等方法,發現了Au與Pt、Pb共生,并呈互為消長關系,探討了金的主要物質來源;最后總結了金礦床的成礦作用和礦化富集規律。
關鍵詞:金礦;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
中圖分類號: P6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with a gold deposit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zed the deposit is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the mineralization of factors, in the field survey, sampling, and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gold ore body grade and thickness of the coefficient of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gold ore body; Application XRD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ethod, found that the Au and Pt, Pb symbiosis, and with the pendulum between each other, and probes into the main material source of gol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gold deposi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
Keywords: gold; Ore deposit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genesis
在近10年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經濟社會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資源開發達到了空前的強度。本文所提到的某金礦位云南某金礦帶中的重要金礦之一,自發現以來,就引起了地質學者的極大關注。為了進一步認識和討論該金礦床的地質特征和礦床成因,本文詳細研究了金礦體的空間分布規律、金的主要物質來源、金礦床的成礦作用和礦化富集規律,為該金礦深部找礦預測提供理論依據。
1 礦區地質概況
該金礦位于“三江褶皺系-哀牢山褶皺帶”中段,產于九甲-安定脆韌性剪切帶東側、金廠蛇綠巖體西側志留系地層中。礦區出露的地層有:上三疊統一碗水組(T3y);上泥盆統金廠巖組(D3jy);第四系的殘坡積層。
礦區內最大的構造為區域主干構造—九甲-安定深大斷裂,其經過礦區的一段在礦區稱“金廠大斷裂”,但以被侵入的超基性巖體—“金廠巖體”侵位占據。礦區內構造變動較強烈,地層已發生倒轉,巖層較破碎,褶皺、斷層較發育。區內斷裂按其規模大小可分為三級。一級斷裂為金廠大斷裂,總體呈NNW走向,傾向NEE,傾角45°~80°,沿走向具有波狀彎曲特征,在平面上呈反S形展布,為多期活動的壓扭性斷裂。斷裂帶寬數百至2000余米,帶內除有超基性巖體侵位之外,尚有不同期的酸性、基性巖脈的充填,為控巖構造。二級斷裂分布于超基性巖體與中、下志留統地層之間的斷裂接觸帶,為控制礦床、礦脈群的導礦構造。三級斷裂為配礦或容礦構造。自北至南分布有四十八兩山、老金牛、爛山、平坡和貓鼻梁子五個三級斷裂群(圖1)。它們分別由一系列平行展布或雁行狀斷裂組成。其走向主要為EW向、NNW向、NNE向三組。三級斷裂控制礦脈與礦體分布,是賦存礦體的主要斷裂構造。
2 金礦體的空間分布規律
含金石英脈礦體,一般遠離金廠巖體的一端品位較富,近巖體一端的品位較貧。遠離巖體的一端脈體厚度一般較厚,近巖體一端厚度變薄或分枝、尖滅(圖3)。含金石英脈的品位變化系數統計(表1)表明:含金石英脈中金含量變化屬不均勻至很不均勻程度,變化系數為0.8~1.5,與實際取樣情況相符,即兩壁取樣或同一樣溝兩次取樣,含金量均有明顯的差異。
3 礦床成因
3.1 金礦床的主要物質來源
該金礦床是一個多元、多期、多階段成礦,演化復雜的改造加疊生金礦。對于該金礦床金的物質來源問題,一直是爭議的焦點。目前對金的來源認識主要有來自地層圍巖和來自超基性巖體兩種觀點。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認識都有一定的依據,但有主次之分。貓鼻梁子超基性巖平均含金0.048g/T,相當于超基性巖在地殼中平均含金量(0.006g/T)的8倍,相當于地殼金豐度(3.5ppb)的近14倍,并且在巖體邊緣全硅化超基性巖中賦存金礦化。據此可以認為,金的富集是受超基性巖及其蝕變體的控制。超基性巖是貓鼻梁子金礦床金質的主要物質來源,而地層圍巖是金的次要物質來源。
為了金礦床的成礦元素與超基性巖的成因聯系,本文應用XRD分析、掃描電鏡等方法,對該金礦樣品中各元素含量的關系做了詳細分析,獲得了如下結果。
筆者對該金礦床樣品進行XRD分析結果表明,貴金屬礦物中除自然金與銀金礦之外,尚有自然鉑、銥金礦、鈀金礦、銥鉑礦等,多數鉑族礦物與金、銀礦物及鐵的硫化物共生。自然鉑常呈蠕蟲狀、不規則狀及腎狀等嵌布于黃鐵礦等礦物中。礦石中Au、Pt、Pd 的測試數據作了回歸分析的電算處理,結果顯示金與鉑、鈀的含量呈互為消長關系。Pt、Pd 是同超基性巖關系極為密切的元素,礦石中金與鉑、鈀共生,說明了金質主要來源于超基性巖體。
3.2 金礦床的成礦作用
金礦經歷了長期、復雜的改造、演化,其成礦期分為四期:
⑴ 沉積容礦期
即金廠組地層沉積形成期,區域加里東地槽期沉積形成時,伴隨有火山噴發活動,富含金礦質的火山凝灰硅質、碳質形成了礦床的容礦巖石,金礦質呈細粒分散狀態分布,礦區當時處于還原沉積環境,海水硫酸鹽濃集使巖石中形成相當數量的黃鐵礦。含金礦質的火山凝灰硅質可能為遷移沉積型的,礦區內尚未發現火山噴發的直接證據。該期為金廠金礦床形成的儲存礦質階段。
⑵ 變質熱液成礦期
金礦床的儲礦質層形成后,金處于分散狀態,又經歷了華力西期區域淺變質作用。在區域變質熱液活動作用過程中,硅質巖中部分SiO2以側分泌方式析出,充填或交代于層間裂隙和部分張性裂隙中,形成礦床中最早期的含金石英脈雛形,同時容礦地層中的分散金礦質也因熱液活動而引起遷移、再分配,尤其是含炭質(石墨)石英的脈體,更易引起金礦質聚集,但這種聚集的富集程度尚低,形成的還是一些貧金石英脈體。脈體的形成大致奠定了該金礦床的格局。區域變質熱液活動,同時還引起硫的遷移、再分配活動,主要是儲礦層自身的變質改造為主導成礦作用,屬金礦床貧金石英脈成礦階段。這種成礦作用范圍嚴格受層位(含金地層)控制。區域變質熱液成礦作用是金礦床的主要成礦地質作用。
⑶ 巖漿熱液改造富集期
華力西期:該期內區域發生了超基性巖侵入的地質事件。巖體侵入礦區及其自身變質引起的一系列熱液活動(接觸巖漿熱液、巖漿期后熱液、超基性巖自變質熱液),使巖體近旁的圍巖中的貧金石英脈和含金石英巖,受到了相應的再改造,并發生滑石化、蛇紋石化等蝕變,部分脈體和礦體中,增多了有吸附金礦質能力的成分(滑石、蛇紋石等),使金礦質再次發生進一步的聚集、富集。熱液富含氯、硫組分,且從巖體中溶解攜帶了部分金礦質,促成貧金脈體和礦體的迭加富集。石英脈、巖中的硅質發生大規模重結晶(硅化)作用,脈體的帶狀構造更加復雜化,外來石英細脈穿插也出現于此時,裙邊帶狀構造的富金石英脈體多形成于此階段,這是貧金礦的早期改造富集階段。
燕山中、晚期:區域發生的再生巖漿熱液活動(酸性巖侵入)使貓鼻梁子金礦床再次受到改造。礦區內中-低溫熱液成礦作用的結果,生成了規模相當的砷硫化鎳礦床。由于成礦熱液富含多種礦質和具有絡合金離子的組分(Cl-、S-、SO-24),遠源運移過程中,沿途溶解攜帶了許多礦質,如從巖體中溶解了大量的Ni,從遠源溶解了部分的金等。金廠礦區的硅質巖,也是砷硫化鎳礦的容礦空間,所以形成了金、鎳迭生礦床,礦區中原來形成的金礦體、礦化帶外,大量生成含鎳砷硫化物和硫化物,硫銻銅銀礦—含銀黝銅礦系列礦物的生成,致部分自然金進一步隨之聚集。高嶺石化蝕變,使脈體吸附自然金的成分有所增加,礦床的金礦質和外來的金礦質,再次發生遷移、再分配,優先選擇交代的是富含蛇紋石、高嶺石等成分的石英脈體,部分富金石英脈即形成于此改造富集階段。
⑷ 表生期
礦區隨喜山期的強烈造山運動,地層褶皺,礦體、礦脈隨地層發生倒轉、斷裂,并遭受構造擠壓。隨著地勢抬升,部分礦體遭受剝蝕,暴露地表,淺部礦體在地下水和空氣的作用下發生氧化淋濾作用,礦床在表生期的成礦作用表現為淋失和次生富集兩種。礦床中的黃鐵礦因表生地質作用氧化生成大量褐鐵礦膠體,成為活躍的附包裹的金粒呈機械轉移方式,并未發生化學反應。部分金礦體露頭淋失貧化,露頭坡向之下的部位則發生次生富集形成淋濾式的金礦體,但在礦區并不普遍。這是金礦床的氧化淋濾次生富集階段。
3.3 金礦床成礦控制因素及礦化富集規律
⑴ 金礦床成礦富集受區域構造和區域變質作用控制,礦床賦存于九甲-安定深大斷裂旁側的哀牢山淺變質巖系中。
⑵ 金礦床成礦富集受容礦巖層所在空間位置的控制,礦床賦存于含金豐度值高的上泥盆統金廠巖組地層層位中。
⑶ 金礦床成礦富集受巖石性質控制,礦床賦存于變余砂巖(硅質巖)、板巖和石英巖互層的(并夾有火山熔巖夾層含有火山凝灰質)硅質建造- 爛山段中。
⑷ 金礦床成礦富集受多期熱液活動的改造、迭加作用的控制,礦床賦存于熱液活動強烈的蝕變帶中(礦區內即金廠巖體與爛山段地層的接觸帶及附近)。
⑸ 金礦床成礦富集受紅層底板形態控制,在紅層底板凹凸不平地段上部金礦體較密集,在規整地段上部金礦化較弱。
⑹ 含金石英脈受早期層間斷裂和裂隙以及張扭性斷裂分布的控制,含金石英脈賦存于早期斷裂帶中。
⑺金礦床成礦富集受區域再生漿活動的控制,礦床賦存于再生巖漿熱液的強烈活動地帶中,但可以是遠源的。
4 結論
該金礦床具有多類型、多成因、成礦物質多來源和成礦多期次等特點,經過研究,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⑴金礦體的品位和厚度與巖體—脈體間距有關,含金石英脈中金含量變化屬不均勻至很不均勻程度。
⑵礦石中Au與Pt、Pb共生,并呈互為消長關系,Pt、Pd是同超基性巖關系極為密切的元素,金質主要來源于超基性巖體。
⑶金廠金礦床是一個多元、多期、多階段成礦,演化復雜的改造加疊生金礦。
參考文獻
[1] 陳世悅.礦物巖石學[M]1石油大學出版社,20021.
[2]張海濤,楊家瑞,薛道政。超基性巖蝕變熱液型金礦床—云南金廠礦床成因探討[J]。云南地質,1984,3(4):311-325。
[3] 張奚飛.云南東川地區含金剪切帶型金礦[J].云南地質, 2003 ,22(4)
[4] 張學誠,高俊彩.昆明市東川施布卡金礦礦石巖石學研究[J].云南地質,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