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水盆地發育于東西向高要—惠來深斷裂帶與北東向恩平—新豐深斷裂帶交匯部位,為中—新生代斷陷盆地。根據白堊—早第三紀地層特征、沉積體、沉積相、沉積體系類型的特征及展布,劃分為超覆、疊覆、退覆3個沉積體系域,湖泛段的分析和鑒定是研究沉積體系域的關鍵。
關鍵詞:地層 白堊—第三紀 沉積體系域 超覆 疊覆 退覆 三水盆地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ast-west high in sanshui basin to-HuiLai deep fault and north east to grace flat-xinfeng deep fault zone intersection site-in the basin of Cenozoic era. According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to tertiary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ary bodie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sedimentary system type of features and exhibition cloth, divided into very restricted, fold, get out of the three by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 lake the segment of the analysis and appraisal is the key research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
Key words: cretaceous to tertiary formation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 very restricted by the back of sanshui basin
中圖分類號:P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三水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工農業發達的經濟區,具東西向和南北向分布雙重特征,面積3075 km2。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和非金屬礦產資源[1]。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該盆地白堊—第三紀沉積體系域的劃分提出一些新的認識。
1 地質構造背景
三水斷陷盆地位于粵中拗陷內,處于東西向高要-惠來深斷裂帶與北東向恩平-新豐深斷裂帶交匯部位(圖1)。
2 地層特征
三水盆地白堊-早第三紀地層自下而上劃分8個組級巖石地層單位[2]。①百足山組為一套雜色較粗的碎屑巖和火山碎屑沉積巖,以含火山碎屑為特征,厚度為689.6—1255.0 m。②白鶴洞組為一套粉砂巖、泥巖,以上部夾泥灰巖為特征,厚度276.6—970.8 m。③三水組為一套下粗上細的碎屑巖,厚度82.5m—680.3 m。④大塱山組為一套碎屑巖,以夾泥灰巖為特征,厚度86.3—344.5 m。⑤莘莊村組為一套下粗上細的碎屑巖與泥巖,厚42.5—327.4 m。⑥心組為一套深灰色巖層,以夾油頁巖為特征,厚度105.3—669.6 m。⑦寶月組為一套紅色碎屑巖,以下細上粗為特征,厚度360.0-1139.0m。⑧華涌組為一套碎屑巖和火山巖,殘存厚度185.2—985.8 m。
沉積界面系指沉積序列中某些特殊位置的界面,在三水盆地可劃分為區域性不整合面、區域性超覆沉積面、區域性水退面、區域性水進面和沉積相轉換面等5種類型。
3 沉積相類型及其歷史演展
三水盆地為一套碎屑巖和泥質巖,以夾有碳酸鹽巖和火山巖為特征。碎屑巖以含礫砂巖、不等粒砂巖為主;泥質巖普遍含鈣質或含鈣質團塊,局部夾劣質油頁巖;碳酸鹽巖以灰巖為主,局部含底棲半咸水有孔蟲、鈣藻以及核形石、疊層石等。依據巖石中的原生沉積特征[3]、生物和化學等特征,三水盆地紅色地層劃分為13種沉積相類型(表1)
名 稱 |
沉積單元(基本層序) |
原 生 沉 積 構 造 |
其他巖相標志 |
洪積扇相 |
由礫巖、砂礫巖、含礫砂巖、含礫粉砂巖組成非旋回沉積單元 |
沖刷面和兼并面發育,局部見交錯層理 |
|
沖積扇相 |
由礫巖、砂礫巖、含礫砂巖組成向上變細沉積單元 |
常見沖刷構造、交錯層理、波狀層理 |
|
曲流河相 |
由礫巖、砂礫巖、含礫砂巖、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組成向上變細沉積單元 |
具單向斜層理—斜波狀層理—水平層理,常見沖刷面 |
常見同生泥礫(下部)及灰質、粉砂質、砂質團塊 |
洪泛平原相 |
由礫巖、含礫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組成向上變細沉積單元 |
具交錯層理—斜波狀層理—水平層理原生構造序列,常見沖刷構造 |
常見泥礫(下部)、鈣質團塊、蟲跡(上部) |
扇三角洲相 |
由泥巖、粉砂巖、砂巖、含礫砂巖、粉砂巖、泥巖組成向上變粗又變細沉積單元 |
具斜波狀層理、波狀層理—水平層理,中部見有沖刷構造 |
中部見有泥礫,頂部見有泥裂 |
水下扇相 |
由泥巖、粉砂巖、含礫不等粒砂巖、砂礫巖、砂巖組成向上變細又變粗沉積單元 |
|
含半咸水小型底棲有孔蟲 |
濁積扇相 |
由含礫砂巖、中粗粒砂巖、泥巖、泥質粉砂巖、鈣質泥巖組成向上變細沉積單元 |
具遞變層理、平行層理 |
|
濱湖沉積相 |
由砂巖、粉砂巖、泥巖組成旋回性沉積單元 |
常見斜波狀層理、波狀層理、水平層理、泥裂,偶爾出現沖刷面 |
含淡水腹足類介形蟲 |
淺湖相 |
由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鈣質泥巖組成旋回或非旋回性沉積單元 |
常見水平波狀層理、水平層理、巖層間常為漸變過渡關系 |
|
湖沼相 |
由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鈣質泥巖組成韻律性或夾油頁巖沉積單元 |
水平層理、水平紋理、韻律層理發育 |
見有疊層石、核形石 |
碳酸鹽湖相 |
由灰巖、泥灰巖、鈣質泥巖組成旋回性沉積單元 |
見水平層理、水平紋理、韻律層理 |
見有半咸水型藻屑、有孔蟲、蟲管等化石 |
硫酸鹽湖相 |
由鈣質泥巖、含膏鈣質泥巖、膏質泥巖、泥灰巖組成旋回性沉積單元 |
見水平層理、水平紋理、韻律層理 |
|
氯化物湖相 |
由粉砂質泥巖、鈣質泥巖、含膏鈣質泥巖、巖鹽、泥質白云巖組成旋回性沉積單元 |
見水平層理 |
|
表1 三水盆地沉積相類型及其特征
早白堊世巴列姆—阿普第早期,于山谷出口處,堆積了一系列由粗碎屑巖為主組成的洪積扇,其余地區為河流相形成具二元結構的近源碎屑和火山碎屑沉積。阿普第中期—西諾曼早期,發育了一套由粉砂巖、泥巖組成的湖泊沉積(湖水有咸化趨勢,往往夾有泥灰巖、灰巖和石膏薄層)。晚白堊世時期,盆地有所擴大。由湖泊環境所占據,沉積了一套紫紅色粉砂巖、泥巖(局部夾有含膏泥巖、泥灰巖和灰巖薄層)。嗣后,為湖泊和洪積平原交替環境。
早第三紀古新世早期的沉積從洪積扇及洪泛平原由碳酸鹽湖發展成硫酸鹽湖,形成一套由碳酸鹽巖、含膏泥巖、鈣質泥巖、鈣質、泥質粉砂巖組成的咸水、半咸水湖泊沉積。
古新世中—晚期,盆地開始萎縮,由淺湖環境,過渡為河湖三角洲或濱湖沉積。古新世未期—始新世中期以洪泛平原為主,曲流河發育。始新世中—晚期,盆地進入消亡階段。北東向、北西向斷裂強裂活動,在曲流河、洪泛平原環境中出現火山噴發活動。
4 沉積體系域類型及其特征
沉積體系域是Brown和Fisher(1977)提出來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同期相聯結的一套沉積體系[4],根據三水盆地沉積巖層成因特征及沉積界面,劃分為3個沉積體系域(表2)。
沉積體系域 |
底 界 |
頂 界 |
沉 積 體 系 |
沉降速率 |
沉積速率 |
超 覆 |
區域性不整合面或區域性超覆沉積面 |
區域性水進面或區域性超覆沉積面 |
洪積—沖積、曲流河—洪泛平原狀沉積體系 |
緩慢沉降—快速沉降 |
快速—緩慢 |
疊 覆 |
區域性超覆沉積面或區域性水進面 |
區域性水退面或區域性超覆沉積面 |
淡水湖、鹽水湖沉積體系 |
快速沉降 |
緩慢 |
退 覆 |
區域性水退面 |
區域性超覆沉積面或區域性不整合面或區域性水進面 |
曲流河—洪泛平原、辮狀河—扇三角沉積體系 |
緩慢抬升—快速抬升 |
緩慢—快速 |
表2 三水盆地沉積體系域類型及其特征
超覆沉積體系域是盆地邊緣沉積體組合域,以超覆不整合于盆地基底或下伏沉積體系域的進積型較粗碎屑物堆積為特征,它以區域性水進沉積界面與疊覆沉積體系域分界,體系域內洪積扇和下切河谷發育,沉積間斷非常普遍,生物稀少。
疊覆沉積體系域是湖盆水進期沉積體系組合域,以加積型較細的碎屑、泥質和鈣質湖泊沉積為特征。它以區域水退面與退覆沉積體系域分界,在淺水地帶膏鹽發育,在深水地帶發育有濁積扇或水下扇;在水進高潮時,由于地勢高差縮小,盆地處于欠補償狀態,湖泛段發育并越過湖岸,鈣泥質沉積體超覆不整合于盆地基底之上,生物特別繁盛。
退覆沉積體系域是湖分臺升期的沉積體系組合域,以退積型粗細交替沉積為特征。它在沉積過程中湖水時深時淺,且越來越淺,最后以曲流河—洪泛平原占據,生物比較繁盛。
在時間上,按早白堊世、晚白堊世、早第三紀古新世—始新世等3個時期,由超覆沉積體系域發展到疊覆體系域再發展到退覆沉積體系域;不同沉積體系域聚集有不同類型的礦床,如疊覆沉積體系域上段和退覆沉積體系域下段是石膏和巖鹽聚集地段,湖泛段是油頁巖生油地段。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地質局 廣東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2] 張顯球,周曉萍,陳修奕 . 三水盆地白堊-第三紀鉆井地層劃分對比圖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3] 《沉積構造與環境解釋》編著組. 沉積構造與環境解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4] 李思田主編 含能源盆地沉積體系—中國內陸和近海主要沉積體系類型的典型分析.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