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開發區A東西塊2001年5月開始注聚,目前已進入含水回升期,由于層間矛盾突出,聚合物利用率低,井組間受效不均衡。為了更好的改善驅油效果,均衡受效,在分層井上進行層間交替周期注聚,探索周期注聚與分層調整、分質注入相結合提高聚驅開發效果可行性,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探索不同類型中小河系儲層合理聚驅開發模式提供了技術借鑒。
關鍵詞: 分層井,周期注聚, 注入參數, 效果分析
Abstract: S development zone of A thing beginning May 2001 polymer injection, at present has entered the water cut back up period, due to serious conflict between the layers, polymer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between production by effect is unbalanced.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oil displacement effect, balanced by the effect, in layered on alternate between the layers inoue polymer injection cycle, explore the polymer injection and stratified periodic adjustment, high quality combined polymer flooding into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results feasibility, test obtained a better effect,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river reservoir reasonable polymer flooding development model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technology.
Keywords: layered Wells, polymer injection cycle, injection parameters, the effec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 {S15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國內外聚合物驅開發油田在分層井周期注聚開發模式方面的專項研究還沒有先例,沒有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可以遵循和借鑒,所以本技術的思路主要在深入研究聚合物驅油機理基礎上,依據聚合物的粘、彈特性,結合聚驅區塊籠統井周期注聚的成功經驗,探索分層井周期注聚的合理注入方式、停注周期及注入參數,以尋求一種充分有效的改善聚合物驅開發過程中區塊注聚狀況,提高聚合物利用率及降低聚驅開發成本的新的聚驅開發模式。聚合物調剖作用在中后期逐漸變差,剖面出現反轉,一方面是由于油層條件的層間差異引起,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注入聚合物參數與油層匹配性變差,目前的工藝只能滿足不同油層同質分強度注入,不能實現對不同類型油層進行更精細參數優化的要求,A東西塊分層井上進行層間交替周期注聚,探索周期注聚與分層調整、分質注入相結合的技術在這一點上取得了較大進步,實現了不同類型油層在分強度注入同時,實現了分濃度注入,很大程度上調整了分層聚合物用量,提高聚合物利用率,探索一種新的聚驅開發模式,進一步改善聚合物驅開發效果的可行性。
1 分層井周期注聚現場實施情況
1.1試驗區選擇原則
(1)油層層間矛盾突出,分注層段間夾層厚度大于1.0m,穩定性連續1-2個井組范圍;
(2)注入井注入壓力較低,注入強度高于全區平均水平;
(3)周圍油井含水、采聚濃度高,油層存聚率低;層間聚合物用量差異大于30%以上。
1.2試驗區選擇結果
根據上述原則,選取A東西塊206隊4注8口采油井組于 6月份進行分層周期注聚調整。井組油層平均有效厚度11.46m,平均滲透率762×10-3μm2,分別比區塊高1.45m和128×10-3μm2,層間和層內矛盾突出,油井采聚濃度達到466mg/L,是全區平均水平1.35倍,油層存聚率低,綜合含水92.67%,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19個百分點。試驗前4口注入井日配注清水468m3,母液152 m3,總量620m3,日實注620 m3,注入壓力10.13MPa,比全區低2.27MPa,注入濃度913mg/L,注入粘度43.9mPa.s,采用1800萬高分子聚合物注入。周圍8口油井日產液1433t,日產油105t,綜合含水92.67%,流壓5.5MPa,采聚濃度480mg/L。聚合物用量628mg/L,比全區高18.9個百分點。
1.3試驗區儲層發育特征及夾層穩定性
試驗區開采葡一組油層6個沉積單元,其中PI1-4砂巖組以泛濫平原項曲流河道砂體沉積為主,主要發育P1沉積單元;P2砂巖組以分流平原先驅流河道砂體沉積為主,主要發育P3沉積單元。井組范圍內夾層分布穩定,夾層厚度在3.0m左右,垂向上兩個大厚夾層能滿足將P4砂巖組分成2-3段開采。
1.4試驗區分層注入工藝選擇及層段劃分
從研究目的出發,在夾層滿足條件下能細分盡量細分,最好能實現兩級三段注入,目前現場試驗過的主要是偏心分層配注工藝,其技術還不成熟,配套測試技術適應性較差,而比較成熟的聚驅分層配注工藝是環形降壓槽分管注,但其最佳分注層段為一級兩段,配套測試技術比較成熟,考慮到該項調整技術的探索性目的,保證試驗正常順利實施,綜合評價采用環形降壓槽分注工藝實現一級兩段分層注聚。根據夾層發育情況及分注入工藝技術條件,試驗區油層開采層段垂向上劃分兩個,A4砂巖組為層段一:射開砂巖厚度7.88m,有效厚度5.78m,平均滲透率945×10-3μm2;A7砂巖組為層段二:射開砂巖厚度7.70m,有效厚度5.68m,平均滲透率570×10-3μm2,見表1。
表1 分層周期注聚井基本情況表
井號 |
A4 |
A7 |
砂巖(m) |
有效(m) |
滲透率(μm2) |
砂巖(m) |
有效(m) |
滲透率(μm2) |
A53 |
2.8 |
2.6 |
1.200 |
8.7 |
7.3 |
0.734 |
A53 |
10 |
8.3 |
0.800 |
8.3 |
6.4 |
0.520 |
A55 |
9.6 |
6.4 |
0.824 |
8.4 |
7.0 |
0.717 |
A54 |
9.1 |
5.8 |
0.958 |
5.4 |
2 |
0.309 |
平均值 |
7.88 |
5.78 |
0.945 |
7.70 |
5.68 |
0.570 |
1.5項目現場實施
注入工藝采用環形降壓槽分注管柱,通過調換配注芯,實現分層段交替停注聚,層段周期注聚半周期初步定為15天,已進行了8個周期。前三個周期對注入強度進行優化,試驗前注入強度為13.5m3/d.m,試驗后PI1-4層段注入強度下降到12.8 m3/d.m,PI5-7 配注強度提高到14.3m3/d.m;第四個周期開始對注入濃度進行調整,調前濃度度為913 mg/L,注入粘度43.9mPa.s,調后PI1-4 層段注入濃度調到1834mg/L,注入粘度上調到86.7mPa.s,上調了2倍;A7層段注入濃度調到1421mg/L,注入粘度上調到64.2mPa.s,上調了1.5倍;第五個周期對分層停注周期進行調整,PI1-4 層段停注周期由15天上調到20天;PI5-7層段停注周期由15天下調到10天。
2 分層井周期注聚試驗效果
2.1通過優化注入參數,試驗后注入壓力相對穩定
試驗先根據油水井動態變化對注入強度、注入濃度、停注周期分步調整,通過優化注入強度-注入濃度-停注周期等,試驗后注入壓力穩定,沒有因周期注聚壓力大幅度下降的情況。產液量調整過程中沒有出現大幅度變化,含水出現下降趨勢。2.2注入剖面得到調整,低滲透層動用狀況得到較好改善。
試驗區注入速度由0.18PV/a降到0.09PV/a,并實現了不同層段分質注入。從A53井連續注入剖面資料顯示,開展分層周期注聚后,不但實現了層段分質注入,解決了層間矛盾,同時有效減緩了層內矛盾,改善了PI5+6-PI7層段油層動用狀況。A53井分層周期注聚后PI5-7層段吸水量由分注前7.5 m3提高到83 m3,注水強度由4.69 m3/d.m提高度到12.97 m3/d.m,而且吸入剖面均勻;A 4層段吸水量由142.5 m3降到58 m3, 注水強度由17.1 m3/d.m降到7.94 m3/d.m。
2.3周圍油井見到了初步效果
調整后周圍8口采油井日產液1532t,日產油114t,綜合含水92.56%,流壓5.0MPa,采聚濃度450mg/L,與試驗前相比日產油增加9t,綜合含水下降0.11個百分點,流壓下降0.5MPa,采聚濃度下降30mg/L。而全區其它油井相同階段含水上升1.5個百分點,采聚濃度上升了21mg/L,分層井周期注聚見到初步效果。
2.4油層存聚率提高
調整后試驗區油層存聚率由84.56%上升到86.41%,上升1.85個白分點,而全區相同階段存聚率由87.23%下降到86.73%,下降了0.5個百分點。
2.5經濟效益分析
從節省干粉、清水、增油角度計算,截至2005年12月,4口分注井通過周期注聚,共累積節省清水19524m3,累積節省干粉 23.3t。同時4口分注井周圍8口油井累積增油1650t。每噸原油價格1722元,噸油操作成本495.82元,每立方米清水價格3.45元,高分子聚合物價格為1.4萬元/噸,獲純利潤241.68萬元,取得了較為理想經濟效益。
3 結論及認識
(1)在目前工藝條件下,實現了不同類型油層分質注入,并通過周期注聚調整了層間的聚合物用量。
(2)分層井周期注聚參數調整方法是合理的。
(3)分層井周期注聚調整技術更加精細化,低滲透油層動用狀況得到改善,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4)該項技術優點操作簡單,只需調整配注芯,投撈堵塞器,沒有增加測試難度,配注量調整與籠注井相同,不受氣候影響。
(5)隨著聚合物驅開發規模不斷擴大,純油區東部中小河系儲層和二類油層發育條件變差,開發層數增多,層間差異增大,該項技術在目前工藝條件下,可以實現不同類型油層的合理有效開發,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王常斌.機械采油工藝原理[M].石油工業出版社.